2018年上海交通大学精神卫生中心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变态心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精神病
【答案】精神病即指精神障碍中患者的心理功能严重受损,自知力缺失,不能应付日常生活要求并保持与现实的接触的一组情况。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妄想障碍)和某些(具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心境障碍。精神病有三个特点:①现实检验能力严重受损;②社会功能严重受损;③缺乏症状自知力。精神病属于临床医学中精祌病学的研究范畴。
2. 自恋型人格障碍
【答案】自恋型人格障碍者的突出特点有妄自尊大,全神贯注于自己的智慧和成功的幻想,自我中心,这不仅另他人无法忍受,也给病人自己带来适应不良的痛苦。
美、德等国采用PDQ 和SCID 等临床调查表、定式检核表等工具,得到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为0〜0.4%。
3. 性偏好障碍
【答案】性偏好障碍又称性变态,是指性心理和性行为明显偏离正常的形式,并将这种偏离作为唯一的或主要的获得性兴奋、性满足的方式。
4. 分裂样人格障碍
【答案】分裂样病人的突出特征为社会隔绝,情感疏远,在日常社会牛活中常常表现为孤单、冷淡、沉默,不介入日常事务,不交际,不关心他人。但此类人往往投注较大的精力于与人无关的兴趣方面。此类障碍者多见于男性。
二、简答题
5. 同性恋为什么被看成是正常的性取向?
【答案】(1)同性恋是指指向同性的、情爱的思想和情感,伴有或不伴有性行为。
(2)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同性恋视为正常的性取向。
在学术界,早在20世纪初,霭理士就认为同性恋是自然的、非病理性的现象;
1953年,Kinsey 在其著名的性学研究报告中指出,同性恋与异性恋不能截然区分开来,而应该看作一个连续体,连续体的两端是完全同性恋和完全异性恋;
1974年,美国精神病学会从DSM-11系统中删除同性恋的诊断;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一批学者从文化和心理的角度对同性恋人群开展深入的研究,认为不能因为性取向的不同而将同性恋看成异常,或看成是一种疾病。
(3)除去社会和文化偏见的影响,同性恋者本身一般并没有情绪上的困扰和行为上的异常,社会功能良好。判断是否异常可以从行为是否偏离常模来判断,同性恋自古就有,除了性取向不同,其他方面与异性恋没有显著差异。同性恋被认为是虽然不同但正常的性取向。
6. 常用的精神障碍诊断体系有哪些,这些诊断体系是依据什么原则制定的?
【答案】常见的精神障碍诊断体系包括美国精神障碍的分类、国际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和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1)美国精神障碍的分类
美国的《精神障碍和统计手册》(DSM-IV )系统将精神障碍分成17大类,并且对每个诊断都定出了一个明确的诊断标准,还提出了以临床轴为主的多轴诊断概念,因此具有巨大的国际影响。
(2)国际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
国际疾病及相关问题的统计分类标准(ICD ), 是由WHO 组织全球的专家制定的,该系统中包括各科疾病的诊断标准。ICD-10是在各国精神病学家通力合作下完成的,参考了各国的诊断标准,包括DSM 体系,在某些方面兼顾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和诊断分类的考虑。
(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 ), 是我国精神病学工作者多年努力的成果。始于1958年,于1981年第一次公布了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分类;于2001年正式出版了CCMD-3。该版本进一步向国际上疾病分类靠拢,多数疾病的命名、分类方法、描述、诊断标准都尽量与ICD-10保持一致。
7.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有那些?
【答案】(1)描述现象:描述心理障碍的异常表现、与正常现象的区别、病程及预后;
(2)发现原因: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等方面看异常心理现象产生的影响因素;
(3)治疗干预:探讨对心理障碍进行干预的不同的理论观点、治疗方法及疗效等。
8. 简述焦虑障碍的诊断和类型。
【答案】在DSM-Ⅳ中,焦虑障碍是指过分地、没有理由地担忧为主要症状的一类心理障碍,它包括恐怖症、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主要类型。
在CCMD-3中,神经症被定义为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包括: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躯体形式障碍、神经衰弱和其他神经症
9. 怎样理解经典心理分析理论中的防御机制?
【答案】防御机制的概念由弗洛伊德提出,后由他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加以完善。经典心理分析理论认为,冲突一方面来自内心愿望与外在现实,另一方面存在于人格结构之间,例如本我和自我的冲突、本我和超我的冲突。为了应对冲突带来的焦虑,自我发展出防御机制。自我使用各种程序来避免危险、焦虑和痛苦,这些程序就称为“防御机制”。因此,防御机制是对于冲突所做出的无意识的策略反应。
10.如果你来到一个精神病院工作,你的任务是帮助精神分裂症患者尽快康复并保持病情的稳定,你会从哪些方面考虑开展工作?
【答案】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
(1)治疗前期以药物治疗为主,通过心理治疗,如CBT 疗法,增加患者对药物的依从。
(2)当病人的病情好转,症状变轻时,可逐渐过渡到以心理治疗的为主,同时不能中断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的目的是:
①增强病人对药物的依从和建立适应性行为。
②从而更有效的处理应激。例如帮助病人重建认知,矫正不适应行为,用阳性强化法建立积极行为等。
③恢复正常的社会功能,为出院作准备。
a. 认知训练。目的是提高病人的注意能力与技巧和抽象能力。
b. 对社会的理解。目的是提高病人分析社会、生活中各种信息的能力。
c. 交谈。目的是提高患者的交流技巧,训练病人对问题的注意力和领悟力。
d. 社交技能。目的是训练和提高病人的生活技能和工作技能,树立正确的、适应社会的行为规范,重建病人的自我保护及应对困难处境的能力,包括生活技能的培训、工作技能的培训、社会技能的培训。
e. 人际间问题的解决。目的主要是提高病人解决人际矛盾的能力。
(3)对患者家庭进行干预,提供良好的康复环境。
①告知病人及其家属关于精神分裂症的科学的真实的知识。
②服用药物对于控制疾病、使病人能正常生活是必须的。
③病人回到家后减少其在家庭中的应激体验,减少家庭内的敌对、过分卷入和批评。
④鼓励受到精神分裂症影响的家庭参加支持团体以减少家庭成员的被孤立感和羞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