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国际关系学院884国际关系综合之国际政治学概论考研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该理论与理性主义理论相比,有哪些长处与短处?
【答案】(1)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
①人类关系的结构主要是由共同观念而不是由物质力量决定的;
②有目的之行为体的认同与利益是由这些共同观念建构而成的,而不是天然固有的。
从这里可以看到,建构主义的主要特点就是强调(集体)观念因素对国家行为和国际关系的影响。建构主义认为,国际结构不是物质现象,而是观念现象。这种观念建构的结构,是一种社会意义上的结构,其本质是知识
(或观念)的分配。在这样的特定社会环境里,对行为体来说最根本的因素就是共有的知识。共有的知识是指行为体共同具有的理解与期望。这种共有的理解与期望能够建构行为体的认同(或身份)与利益。
(2)建构主义理论与理性主义理论相比的长处与短处
①建构主义理论与理性主义理论相比的长处
建构主义是冷战后凸显的学派。与理性主义的主流理论相比,提出了一种新解释,即从观念的视角解释了国际关系事实的由来与演变。与传统的主流理论相比,提出了一种新解释,即从观念的视角解释了国际关系事实的由来与演变。对一些重要问题,人们认为这一理论更具解释力。例如,对于冷战的突然结束,无论是用结构与权力政治,还是用相互依赖与国际制度,都很难进行解释,而用建构主义则可以解释为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接受“共同安全”思想,改变了观念,并因而改变了苏联的对外政策,从而与西方建构了新型的关系。
②建构主义理论与理性主义理论相比的短处
a. 从客观角度来看,建构主义国际体系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有过度强调文化因素之嫌。相较于结构现实主义把国际体系过度“物质化”的倾向,建构主义突出强调国际体系的文化因素,认为国际体系是一种文化结构。但是建构主义却“矫杆过正”,反而忽视了它一直反对的物质因素在国际体系中的作用。其实,国际体系是物质因素和文化因素的结合,国际体系既是物质结构,又是文化结构,两者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缺一不可。建构主义对文化和观念的过度强调正是犯了它一直批判的传统理论所犯的错误。
b. 建构主义强调国际体系与单位国家之间的建构关系,认为国家之间的身份、认同影响国家的行为。建构主义过度推崇文化、观念对物质的指导作用,使得人们常认为建构主义陷入唯心主义的图图。事实上,在现今的国际社会中,物质因素仍起着基础性作用,没有经济、科技实力作为铺垫,文化无从产生,同时毫无意义。
c. 虽然建构主义对国际体系提出了自己新的观点和见解,里面不乏真知灼见,但其过国际体
系的诊释,仍有理论脱离实际之嫌,其对国际关系的实际解释效力还有待观察。建构主义者对国际关系过于理想性看法使得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国际关系现实的研究和观察能力,特别是当今国际关系和国际社会的现实。事实上,今天的世界仍没有达到建构主义者所设想的理想状态,对权力政治的争夺才是当今国际政治饿主流。因此,建构主义的理论反映的更多是国际体系的理想而不是现实。
d. 对国内因素的视而不见。建构主义为了更好的论证国际体系与单位国家之间的建构关系,借鉴了沃尔兹结构现实主义的研究方法,把国际体系的单位行为体一一民族国家,设为一个固定不变的“常量”,把单位国家进行物化:国家是自行组织的,先于国际社会的行为体。因此,如果说国际体系是由“常量”国家建构而成,那么单位国家又是如何建构起来的呢?
2. 什么是对外政策? 对外政策与国家利益有怎样的关系?
【答案】(1)对外政策是指为促进国家利益而为政府官员设计的超出国家边界的明确或不明确的行为,这种设计所确定的优先性构成了国家在特定局势下为实现其目标而采取行动的指导方针。国家为实行这样的对外政策而相互采取的行动就是对外政策行为。国家间缔结联盟,建立或中外外交关系,威胁或实际使用军事力量,实行经济制裁或给予经济优惠,在国际组织中表示赞成或反对等,都是国家的对外政策行为。
(2)对外政策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国家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决定国家的居支配地位的价值与政策取向,并决定国家的基本要求和具体的国家目标。
①国家利益是指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权益。国家利益的内容非常广泛,具有多层次、多领域的社会范畴。从层次上分为主权利益、发展利益、参与利益。从领域上分为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军事利益、社会利益。安全利益包括国家统一、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 政治利益包括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巩固; 经济利益包括我国资源利用效益,经济活动利益,国家物质基础增强等。
②国家制定和实施对外政策,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把对国家利益的追求转化为对外政策行为。在国家的对外政策行为中,有一些事情是必须始终放在首位的,这就是确保自己的安全、经济繁荣和独立自主。因此,国家对外政策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国家安全政策、国际经济政策和外交政策。
3. 简析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
【答案】(1)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提出
2012年6月2日,在新加坡举行的第11届香格里拉对话会上,时任美国国防部长莱昂·帕内塔发表了题为《美国对亚太的再平衡》的演讲,指出美国将在2020年前向亚太地区转移一批海军战舰,届时将60的美国战舰部署在太平洋,正式提出了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是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持续推进。
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由三根支柱构成:外交上加强与区域内盟友的同盟关系同时扩张准同盟伙伴; 军事上增加亚太军事部署,确保美国随时军事介入地区争端的能力; 经济上通过跨太平洋经
济伙伴协定(TPP )扩大美国在这一区域的经济影响力。
(2)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质内容
①首先是欧亚地区战略的平衡。即认为欧洲不再是美国的战略重点,亚洲己经取而代之。美国前国防部长帕内塔说,今后五至十年,美国将继续加强在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存在,将更大比例的部队部署在该地区。此前,他在美国海军学院2012年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要求该学院毕业生“保持并加强美国在广阔的亚太海域的力量气
②其次是军事战略的平衡。即更加注重海军和空军,到2020年前,美国海军力量将改变目前在太平洋与大西洋“五五开”的部署格局,将60%的战舰部署在太平洋; 大部分巡洋舰、驱逐舰、潜艇与濒海战斗舰部署在太平洋,航空母舰数量增加到6艘。帕内塔说,除数量外,美国还要在太平洋部署更先进的高科技潜艇与战舰,以及新的电子战设备与通讯系统等,以提高质量。
③再次是部署方式的平衡。即小冉像冷战时期那样建设新的大型的永久性基地,来加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而是与盟友及伙伴国协作,通过接受临时任务,参加联合军演、训练和行动,确保伙伴国提供港口、机场和其他设施供其使用。这种做法更加经济实惠,花费少成本低,伙伴国的政治反对相对较小。
(3)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背景
战后,在经济上,美国没有在亚洲积极推进类似于欧洲一体化的地区主义建设; 在安全上,也没有建立类似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多边安全框架,而是建立了以华盛顿为中心、以经济和安全高度依赖美国为两大支柱的双边同盟网络——这包括日本、韩国、菲律宾、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台湾(地区)。不可否认,这个双边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地区稳定,也带来了经济发展,但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这个网络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②从军事层面上来说,随着1979年中美建交,美国宣布从台湾撤军(尽管还以对台军售的方式延续了部分痕迹),美国同台湾的同盟关系己经结束。上世纪80年代,因为新西兰在核动力舰艇进入问题上同关国的分歧,美新同盟关系事实上已经名存实亡。90年代初,菲律宾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国会通过诀议不允许美国继续驻军苏比克湾基地,而泰国则在柬埔寨问题解决后始终拒绝美国在境内部署军队和永久基地。
③从经济层面上来说,这些美国过去的和现存的亚洲盟友——除了菲律宾以外——其最大贸易伙伴,几乎都己经从美国变成了中国,美国的双边同盟网络的经济支柱也己经松动。
(4)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对中国的影响
①美国对华地缘战略压力增大。美国在亚太强化军事同盟关系,扩建军事基地,部署濒海战舰和先进的战略侦察设备等实战兵器,扩大与完善反导系统,还在中国领海附近频繁举行大规模军演,坚持对中国实施抵近侦察,这对中国安全构成了直接或间接、现实与潜在的威胁与挑战。
②中国领土主权遭受挑战。美国公然介入南海和东海. 岛屿争端,或明或暗地站在与中国有争端的国家那边,使其有恃无恐地侵犯中国的主权。美国“拉偏架”的做法使南海和东海问题复杂化,增大了中国维权难度。
③中国睦邻关系受到干扰。美国宣扬所谓“中国威胁论”,不断挑起亚洲邻国对中国的疑虑。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