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武汉大学税收理论与实务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证券税收制度
【答案】证券税收制度是指政府对有价证券(主要指资本证券)的发行、转让交易行为、获取收益、继承与赠与等环节所确定的征收原则和征收制度的总称。一般包括四方面的内容:①对证券发行和转让课税;②对证券投资所得(利息、股息和红利收入)课税;③对证券转让增益课税;④对证券的继承及赠与课税。证券税收可以分为多个层次, 主要包括:证券发行税、证券交易税与印花税、证券营业税、证券所得税、财产税类等。
2. 税收负担
【答案】税收负担是指一定时间内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承受的经济负担。税收负担反映了社会产品在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税收分配数量关系, 又简称“税负”。影响一国宏观税负水平的因素有很多, 从不同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对宏观税负的选择可以看出,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国家职能定位、经济体制与财政体制的模式等因素是影响税负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
二、简答题
3. 如何理解税收对储蓄与消费的影响?
【答案】政府课税必然会影响消费者的选择乃至生产者的决策, 进而对经济起到调节作用。税收对储蓄和消费的影响分别如下:
(1)税收对储蓄的影响
①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
a. 如果仅对个人的现实收入征税, 对储蓄利息收入不征税, 则由于征税减少了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 又由于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是固定不变的假设前提, 纳税人会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减少, 等比例地减少现实的消费与储蓄, 从而降低个人的储蓄水平。
b. 如果对储蓄利息收入也征税, 或者说将储蓄利息收入纳入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范围, 由于对利息的征税减少了个人未来期间的收入, 纳税人对未来期间收入的预期下降。为保证未来期间的生活水平, 纳税人将减少现实的消费, 增加储蓄。
②税收对储蓄的替代效应
在对储蓄利息收入课税的情况下, 税收降低了储蓄的收益水平, 使储蓄相对于现实消费的“相对价格”提高。这时, 纳税人在储蓄与现实消费的选择中更倾向于增加现实消费, 而相应减少储蓄。一般讲, 税收对储蓄收入效应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所得税的平均税率水平;而替代效应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所得税的边际税率水平。
(2)税收对消费的影响
①税收对消费总量的影响
由于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可以分为消费与储蓄两大用途, 因此, 税收对消费总量的影响实际上与税收对储蓄的影响恰恰相反, 即增加储蓄的效应就是减少消费的效应, 减少储蓄的效应就是增加消费的效应。税收对消费总量的影响主要通过个人所得税来实现, 其实质是税收对消费的产生的收入效应。
②税收对消费结构的影响
政府对某种商品征税后, 当生产经营者意图通过提高商品价格的方式将税负转嫁给消费者负担时, 这种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 就会改变这种商品与未被课税商品的比价关系, 从而造成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 减少对已税商品的购买, 相应增加对未被课税商品的购买量。税收对消费结构的影响是通过商品税的形式间接实现的, 实质上是税收对消费产生的替代效应。
③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税收对消费的影响如何还受到商品需求弹性等因素的制约。通常, 对需求弹性比较低的商品征税, 税收的消费替代效应并不明显。
4. 请简述如何做好我国的税收风险管理工作。
【答案】从今后税收征管发展的方向来看, 要做好我国的税收风险管理工作,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对现代管理理论、方法的研究。我国多年来的税收管理方法、制度更多依据的是税收管理的实践经验, 还没有形成一套在理论上完整、实践中作用显著的税收管理体系。因此, 吸取现代管理理论的精华、将现代管理科学运用于税收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
(2)加强对税收风险的管理和防范。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的不断拓展, 现在国家和个人都面对的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尤其是随着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原来较为松散的社会联系变得日益紧密, 税收面临的风险在不断加大。近些年来频发的税收大案和一直困扰我们的税收流失问题, 都要求我们加强对税收风险的关注和研究。
(3)将税务审计中的税收风险管理规范化。逐步建立税收风险管理模型, 寻找衡量税收风险的有效方法, 为科学地确定风险、计量风险、监控风险创造条件, 减少个人经验对税收风险管理的影响。
(4)建立税收风险信息资料库, 实现信息共享。目前税务机关的信息拥有量远不能适应税收风险管理的要求, 内部信息共享性差、外部信息获取途径少, 亟须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信息资料库, 不断扩大信息获取渠道, 扩大信息在税务机关内部的共享性。
(5)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借鉴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税收风险管理经验, 加大对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的税收风险管理力度。建立风险评估体系、风险评估模型、风险分级办法, 将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细化、深化。
5. 根据税制结构优化理论, 试对我国现行的税制结构进行分析。
【答案】我国目前的税制结构是流转税为第一主体、所得税为第二主体的复合税制结构, 双主体税制结构的总体格局还将长期存在。
(1)我国税制结构存在的问题
①主体税种结构失衡
所得税收入过低, 与其主体税种地位不相称。其中, 尤以个人所得税过于弱小。
②辅助税种设置不合理
a. 某些领域的税种缺位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现状极不适应;
b. 某些税种名不副实, 或者设置重复。
③中央税与地方税结构存在的问题:
a. 地方税缺乏独立的主体税种, 影响了地方政府职能的实现;
b. 地方政府缺乏必要的税权。
(2)我国现行税制结构改革方向
①税种结构的优化
a. 主体税种的选择与完善
我国主体税种的选择应继续坚持流转税(主要是增值税)和所得税并重的双主体税制结构, 适当加大所得税在整体税收中的比重。其次, 主体税的内部结构也应逐步加以完善。
b. 辅助税种的选择与完善
根据现实税收环境的变化, 适时开征排污税、财产税等;适当的调整与完善, 科学设计、简化税制。
②中央税与地方税结构的优化
a. 按税种的功能性质划分收入
消费税和关税继续作为中央税;个人所得税应作为中央税;未来的社会保障税也应作为中央税。
企业所得税作为共享税, 实行税源共享, 中央和地方分率计征。
营改增深入, 增值税扩围, 应扩大增值税的地方分成比例。
b. 在给予地方政府必要税权的基础上, 完善地方税体系増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应成为省级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
在法定范围内地方政府有权进行适合本地情况的调整或征收新税种。
c. 建立和完善省级以下分税制
尽快改革和完善财产课税制度, 使其成为省级以下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 完善地方税系。 d.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科学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是分税制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
6. 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税负转嫁是指纳税人在缴纳税款后, 通过经济交易过程, 将所缴税款部分地或全部地转移给他人负担, 自己少负担或者不负担税收的一种经济现象税负转嫁的制约因素包括:
(1)商品或要素的供求弹性
①商品或要素的需求弹性的大小与税负向前转嫁的程度成反比, 与税负向后转嫁的程度成正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