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南开大学历史学院348文博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考古通论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秦半两

【答案】秦国统一六国之后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货币,在秦国原半两钱的基础之上改进而成。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下令废止战国后期六国旧钱而通用秦半两。“秦半两”青铜币以“圆形方孔”为货币造型,方孔代表地方,外圆代表天圆,“圆形方孔”即象征着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从秦惠文王二年初行钱(公元前336年)起算,到秦灭亡(公元前206年),秦半两钱的生产共延续了130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以“秦半两”为通行货币,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圆形方孔”(又称孔方)钱币成为古代中国货币的基本形式,贯穿中国封建社会,沿用了两千多年。

2. 金石学

【答案】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是以传世或零星出土的铜器、石刻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它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用以证经补史。金石学形成于北宋,至清代兴盛,研究对象为古代的铜器、石刻、甲骨、简牍、封泥、印章、瓦当等。其资料多靠传世或未经科学发掘出土获得,局限于对器物的考证和考据。考古学在中国确立后,金石学为其有机组成部分。 3. 卡若文化

【答案】卡若文化是中国西南地区澜沧江上游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得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城东南的卡若村遗址的挖掘,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2100年。卡若文化早期房屋以半地穴式或地面营建的草拌泥墙建筑为代表,平面呈圆形,方形或者长方形。晚期房屋以半地穴式石墙建筑为代表,平面呈方形或者长方形。大型打制石器、细石器与磨制石器共存,以打制石器为主。出土有镶嵌石叶的骨刀梗、骨针、骨锥、骨饰等。陶器多数夹砂,早起红陶较多,晚期黑陶较多。还发现有炭化栗和猪牛羊等家畜骨骼,以及多种兽骨、鸟骨。该遗址是在西藏高原进行的第一次考古发掘,对研究西藏地区的原始文化与相邻地区的关系等有重要的意义。

4. 沂南汉画像石墓

【答案】沂南汉画像石墓是指发现于沂南的东汉晚期大型画像石墓。墓主姓名无考,从墓形及车骑出行画像的导从制度看,应是高级官吏。墓室由前、中、后3个主室和4个耳室及1个东后侧室组成,全部用预制石材筑成。墓早年被盗,仅存少量残碎陶器和铜镞。画像多采用减地平面线刻,少部分为阴线刻,中室八角柱上的曲拱,则用透雕技法刻成应龙形象。出土画像内容主

要包括战争、祭祀吊唁、车骑出行、乐舞百戏、宴饮庖厨、历史故事、家居生活等。在中室的八角柱上刻有两尊带背光的仙人图像,有学者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图像之一。在汉画像石中,沂南画像是具体刻画了当时的豪强大族生活而艺术水平又较高的作品。1956年出版了《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

5. 水洞沟文化

【答案】水洞沟文化是中国西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20年代初发现于宁夏灵武水洞沟附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过多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动物化石,共发现石制品1万多件。水洞沟因此成为我国最早发现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址,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并被国家列为“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之一。

6. 洛阳伽蓝记

【答案】《洛阳珈蓝记》是由北魏杨街之所著,以记洛阳的佛寺为題,着重记述的是当时的政治、人物、风俗、地理、以及传闻的故事等等。因此这部书不仅使我们了解到北魏洛阳都城的建制、佛寺的建筑和历史的古迹,同时保存了许多历史事实,故流传至今。它既是地理书,又是一部史书,同时还是是一部文学著作。

7. 工官

【答案】工官是秦汉时管理官府手工业的官署。从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律竹简中可以看到,当时管理官府手工业 的官署,县有工官、司空。汉承秦制,在中央及有些郡县设置工官,诸侯王国也有工官。工官产品主要供皇室御 用、赏赐及官府军队的需要。考古发现的汉代铁器、漆器外多有工官字样。

8. 周原

【答案】周原是周王朝的发祥地和早期都城遗址,位于陕西省岐山与扶风两县之间。古公亶父时期,周人由邠迁 徙周原,称岐邑;至文王晚年迁居丰前,此处一直是早周都邑。武王灭商后,将周原分封给周、召二公作采邑。 直到戎人入侵,周平王东迀洛邑,岐邑毁于战火,终被废弃。周原考古在70年代后期重大发现很多,已发掘有岐山凤雏和扶风召陈2处大型墓葬。墓葬分布范围很广,已发掘400多座,一般都是中小型土坑竖穴墓,少数为 洞室墓,自西汉以来,西周的铜器窖藏已发现多处,被称为“青铜器之乡”。

9. 饕餮纹

【答案】饕餮纹是商周青铜器常见兽面纹饰,多以两对称夔龙纹为主要构图内容。“饕餮纹”最早见于北宋徽宗 年间《宣和博古图》。饕餮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贪食的怪兽,以饕餮纹装饰青铜器,或许具有一定的宗教意义。

10.定窑

【答案】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等地,曲阳在宋朝属定州,故称。该窑始烧自晚唐,盛于北宋,元代以后衰落。宋代烧造的瓷器成就最高,主要烧造白瓷,也兼烧少量的黑釉、绿釉和酱釉(即所谓“紫定”)瓷器。其白瓷盘碗采用“覆烧法”烧制,口沿部无釉,称为“芒口”。常以金、银、铜镶边。这是定窑瓷器的一大特征,覆烧法亦为该窑首创。定窑瓷器还以其精美的装饰而闻名于世。花纹变化多样,布局繁复严谨。其手法有印花、刻花、划花等,其中印花定器最为珍贵。北宋后期,定窑还为宫廷及官府烧造瓷器,其产品在社会上名声很大,为当时全国许多地方的窑场所仿造。

二、简答题

11.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编年及阶段性特征。

【答案】(1)新石器时代早期

距今约2.1万~9000年,长江中游发现玉蟾岩、仙人洞、吊桶环等遗址,此类早期考古学文化的石器仍以打制的为主,磨制很少;开始制作并使用了陶器,但比较粗糙;居民生活有渔猎采集为主,但已有了初期的稻作栽培农业和家畜饲养业。

(2)新石器时代中期

距今约9000年~7000年,长江中游发现考古学文化较多,有城背溪文化、彭头山文化等。中期磨制石器数量与器类显著增加,陶器数量与器类增加,制作技术明显提高,发现较多稻作农业遗存,农业与家畜饲养业已成为居民日常的主要生产活动。

(3)新石器时代晚期

距今约7000年~4500年,这个时期有很多重要的发现,诸如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研究也较深入。晚期以磨制石器为主,在陶器制作方面,已普遍有了陶车工具,出现了轮制陶器,普遍使用陶窑烧制陶器,农业和家畜饲养业比较发达,发现早期城址,社会复杂化程度较前期有所提高。

(4)铜石并用时代

距今约4500年~3900年,这个时期的文化主要以石家河文化为代表。已开始有了少量的小型的铜质工具,但石器仍然是人们从事各种生产活动及征战时大量使用的主要工具和武器。石器及陶器制作技术均较发达;城址分布较普遍,发现大型的聚落及墓葬,社会复杂化程度加深。 12.战国都城的特点。

【答案】战国时期,列国有都,大夫有邑,城的数量和规模有了大发展。目前经考古发掘或调查的战国都城和重要城邑三四十座,有的沿用春秋故城,有的为新建,如咸阳的秦国都城雍城、栎阳等。当时的城市突出了军事设防的战略考虑。战国都城的一般特点有:

(1)平面大多呈方形或长方形。

(2)选址和营造上突出了攻战、防御考虑,有环绕城的护城壕沟或以天然河道为屏障,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