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819文化遗产保护综合理论之中国考古通论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克孜尔石窟

【答案】克孜尔石窟,又称克孜尔千佛洞或赫色儿石窟,是古龟兹境内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群。该石窟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镇,是龟兹石窟的典型代表。早期以中心柱窟、大像窟和僧房窟为主;中期出现了较多方形窟;晚期规模变小,渐趋衰落。壁画早、中期以佛本生、因缘故事和佛传为主要内容;晚期壁画出现大乘佛教的千佛一类题材,说明大乘佛教对龟兹佛教艺术的影响逐渐加深。

2. 汉源富林遗址

【答案】汉源富林遗址是指中国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富林文化,发现于四川省汉源县富林镇。遗址位于大渡河和流沙河汇合的第二阶地上。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发现的石制品大多为石片和石核,石器较少,此外还发现大量碎石屑和不成型的废石片,由此可知该遗址为一处石器制造场。其石制品的特点是细小。富林文化与中国被放弃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某些遗存,如山西的峙峪文化,内蒙古的萨拉乌苏遗址、河南的小南海文化等地的石器有相似处,富林文化可溯源于北京人文化。

3. 元谋人

【答案】元谋人又称元谋直立人,是目前我国已知最早的远古居民,发现地点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上。在考古学上,元谋人是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化石,地质时代属于早更新世,经测定,年代约为距今170万年。还有164万年,不超过73万年,即可能为距今60~50万年或更晚等数据。最近又有距今200多万年的报导,因之,对元谋人的绝对年代尚需进行进一步测定。元谋人化石及文化遗物的发现对探索早期人类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4. 璧瑗环

【答案】璧瑗环是三类玉礼器,《尔雅•释器》:“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环;肉好若一,谓之瑗”。好是 中间的孔,肉是指边。边大孔小的叫璧,孔大边小的叫环,孔和边一样大的叫瑗。

5. 石器拼合

【答案】石器拼合是对一定范围内的石器和副产品进行拼对,以恢复其原本状况的研究方法。

石器制作的过程也是石料不断缩减的过程,除产生石器外,还会产生石核、废片、碎屑等副产品。早期石器拼合只关注打制石器的复原,近年来上升至石器生产过程、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形变、遗址功能等的探讨。

6. 明定陵

【答案】明定陵是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墓,同葬者孝端皇后王氏、孝靖皇后王氏,为明十三陵之一,位于陵区中部偏西,大略山下。陵墓于万历十二年(1584)动工,历时六年完成。1956~1958年,夏鼐主持进行发掘。定陵的陵园完全模仿嘉靖皇帝朱厚熘的永陵。墓室在宝城封土下面,由前、中、后殿和左右配殿组成,全部用石材垒砌起券。万历皇帝和两个皇后的棺椁置于后殿棺床上,为一棺一椁。出土有谥册、谥宝、甬等系木制品、以及金、银、玉、瓷等生活用品。

7. 叶家山墓地

【答案】叶家山墓地是西周早期曾国的一处高等级贵族墓地,该墓地位于随州市经济开发区淅河镇蒋家村,随州曾侯乙墓与之相隔20余公里,在多座墓葬的青铜器上见有“曾侯”和“曾侯谏”的铭文。叶家山墓比已知曾侯乙墓要早500余年,墓葬墓主应是曾侯乙的祖辈。整个墓地长150米、宽100米,面积达15000平方米。其中,大型墓葬(长4、宽3米)有10座,中型墓葬(长3、宽2.5米)5座,小型墓葬50座。本次发掘的墓葬最深的达到9.7米,其“深埋”特点为西周葬俗所特有。

8. 法门寺地宫

【答案】法门寺地宫是唐代重要佛教遗存,位于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塔基下。始建于唐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1987年3月清理塔基时发现。面积约32平方米,石砌,由踏步漫道、平台、隧道、前、中、后室组成,是国内目前所见最大的塔下地宫。出土石碑2通、佛骨4枚、金银器及供养器物121件,另有珍珠、宝石、玉器、瓷器、琉璃器等。发现保存完好的佛指舍利是世界宗教界的重大事件。

9. 四坝文化

【答案】四坝文化是指甘肃山丹县的四坝滩遗址文化,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中西部地区,距今约3800年~3500 年,相当于夏代中后期到商代前期这一时段。后玉门火烧沟遗址的发现丰富了其文化内涵。四坝文化有可能是从 马家窑文化的马厂类型演变而来,后又受到齐家文化的巨大影响。其居民过着亦农亦牧,而以牧业为主的生活。 青铜制作在齐家文化基础上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基本上仍停留在生产武器、工具和小件饰物的低级阶段。墓葬 情况显示,已存在贫富分化和人殉现象,并出土过权杖首、玉斧一类标志权力的仪礼器物,表明已处于原始社会 的末期。 10.居延遗址

【答案】居延遗址是指包括汉代张掖郡居延、肩水两都尉所辖边塞上的烽燧和塞墙等遗址在

内的遗址群,该遗址分布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和甘肃省金塔县境内。边塞遗迹自东北斜向西南,全长约250公里,始建于汉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废弃于东汉末年。这条防线是汉通西域的交通要道和河西走廊的屏障,也起到了切断匈奴与羌联系的作用,在汉对匈奴的战略上也有特殊的意义;对了解汉代边塞的屯戍生活与边防烽燧制度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简答题

11.邺城考古发现及意义。

【答案】(1)邺城的营建

邺城位于河北省临漳县西南,东汉末年,魏王曹操营邺城以为都,魏文帝曹丕受禅移都洛阳,乃以其为北都。后赵、前燕、东魏、北齐等朝代都先后定都于此。北邺城大部在今漳河北,北临故漳河,传始建于春秋齐桓公时。南邺城在今漳河南,初营于东魏,毁于隋。由于漳河频繁泛滥和改道,北邺城遭严重破坏,地面遗迹残存甚少,南邺城则全为白砂所覆盖。

(2)邺城考古发现

邺城包括南北毗连的两个城址,北邺城呈长方形,设七门:南三、北二、东西各一。一条东西大道将全城分作南北两区。

①北区:北区中部建宫城,宫城以东为贵族所居戚里及官署,以西为禁苑铜雀园,苑内置武库、马厩、仓库。

②南区:南区大部分为居民里坊,只有少数官署。

③三台:西城垣中部偏北,以城垣为基础筑金虎、铜雀、冰井三台。

④东门和西门:城的东门外为对外交往和设市之地。邺城的西门外有大片皇家苑圃和水面,引漳河水从铜雀三台下流入宫禁地区,一部分河水分流至坊里区,从东门附近流出城外。

在全城中轴线的位置上辟南北干道,南通大城正南门,北达宫城。整个布局区划分明,形成了中国古代都市规划的一种新模式,给南北朝和隋唐都城规划以重大影响。

(3)历史意义

邺城的规划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上有重要意义。

①邺城继承了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改进了汉代长安宫城与闾里相参、布局松散的状况。

②在全城中轴线的位置上辟南北干道,南通大城正南门,北达宫城。整个布局区划分明,形成了中国古代都市规划的一种新模式,给南北朝都城规划以重大影响。

③邺城的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主要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形相交于宫门前,把中国古代一般建筑群的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扩大应用到整个城市的布局中。这种布局形式对此后的都城规划如隋唐长安城等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12.商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器发展的特点。

【答案】商代晚期青铜器种类更加丰富,花纹繁缛,铭文出现,并加长,是商代铜器的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