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南开大学历史学院348文博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考古通论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吉州窑

【答案】吉州窑是江西吉安一座举世闻名的综合性瓷窑,也是中国现有保存完好的古代名窑遗址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与汉民族艺术特色。吉州窑创烧于唐代晚期,经五代、北宋,鼎盛于南宋,至元末终烧,有1200多年的烧造历史。吉州窑瓷器种类繁多,纹样装饰丰富多彩,按胎釉可分为青釉、黑釉、乳白釉、白釉彩绘和绿釉等类,在装饰技法上采用洒轴、剪纸、贴花、剔花、印花、彩绘、划花和堆塑等,尤以黑釉瓷产品著称。

2. 汉源富林遗址

【答案】汉源富林遗址是指中国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富林文化,发现于四川省汉源县富林镇。遗址位于大渡河和流沙河汇合的第二阶地上。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发现的石制品大多为石片和石核,石器较少,此外还发现大量碎石屑和不成型的废石片,由此可知该遗址为一处石器制造场。其石制品的特点是细小。富林文化与中国被放弃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某些遗存,如山西的峙峪文化,内蒙古的萨拉乌苏遗址、河南的小南海文化等地的石器有相似处,富林文化可溯源于北京人文化。

3. 王国维

【答案】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学者,在哲学、文学、史学、

1877年生于浙江海宁,1927年于北京跳湖自尽。美学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他字静安,号观堂,

他是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之一,在历史研究方面,将出土材料与传世文献结合,提出了著名的“二重证据法”。他对甲骨文也有深入的研究,观堂是“甲骨四堂”之一。梁启超称其为“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世界所有之学人”。

4. 民族考古学

【答案】民族考古学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学科和研究方法。它主要通过现代民族志与考古学材料进行类比,再现古代人类社会文化面貌。民族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实物,是从考古学的观点对“活着的社会”进行研究以便进一步了解考古学发现的物质遗存,特别是在物质文化模式和社会其他方面建立起系统的关系。

5. 唐蕃会盟碑

【答案】唐蕃会盟碑是反映唐代吐蕃会盟的碑刻,立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即吐蕃赞普克黎可足彝泰九年。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大昭寺门前。碑上刻有唐穆宗和吐蕃赞普克黎可足结立舅甥之谊,汉蕃社稷如意,结立大和盟约的盟文节目。故称,唐蕃会盟碑或长庆舅甥会盟碑,藏语称祖拉康多仁,即大昭寺前之碑的意思。盟约规定彼此不为抵扣、不举兵革、不相侵谋封镜、不相掠夺人口。

6. 堆土墓和土墩墓

【答案】堆土墓和土墩墓是始见于新石器时代的两种墓葬形式,两者之间存在着承袭、演变关系。①堆土墓是指没有墓坑,尸体放置在地上,然后再用土掩埋。由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河流纵横、水网密布,地下水位浅,在新石器时期中期就出现了堆土墓。有些地区延续至两周时期,形成显著的地域性葬俗特征。在河姆渡文化、屈家岭文化、崧泽文化、薛家岗文化、马家浜文化中都有发现;②土墩墓是指先在地面上堆筑高达的土堆,然后在其上挖造的墓穴。此种形式的葬俗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如早期的张陵山、赵陵山,中期的瑶山、反山,尤以晚期的寺墩和福泉山最为典型。

7. 上山文化

【答案】上山文化是一种新颖的地域文化,位于钱塘江支流浦阳江上游的浦江县黄宅镇境内,它代表了一种新发现的、更为原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遗存分下层、中层和上层三个阶段,

2001已出土的文物中,有约80件陶器,大多数器型为大口盆,此外还出土了大量石球、石磨盘等。

年、2004年和2005~200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次发掘,发现了浦江上山遗址,经发掘证实,一万年前当地人就会种水稻,会用石磨棒和石磨盘磨稻谷脱壳。它将著名的河姆渡等史前文明上溯了3000年,是长江下游地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

8.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答案】《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夏鼐主编的现代考古学著作,由文物出版社于1984年5月出版。该书以时代为序,综述了1949~1984年中国考古学的发现和研究成果,展示了我国考古学在世界考古学界的重要地位,其中详细的注释为进一步研究各专题的学者提供了线索。

9. 下川文化

【答案】下川文化是发现于中国山西西南部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其分布范围在山西沁水、垣曲、阳城,该文化的年代约在3万6千年~1万3千年前之间,为中国境内细石器时代的代表文化之一。下川文化最早在1970年于山西省中条山东部发现,主要遗址则在1973年被发掘,其石器大多以燧石为原料,包括有雕刻器、刮削器及尖状器等,主要是属于细石器。

10.后冈三叠层

【答案】后冈三叠层由梁思永在殷墟第四次发掘中发现并创立,开创了考古层位学的先河。

1931年,梁思永、吴金鼎、刘耀(尹达)在河南安阳后岗遗址的发掘中,第一次从地层上判定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后岗第二期文化)和商代文化遗存依次自下而上堆积的“三叠层”的时代先后,第一次明确了中原地区两种新石器时代文化及其与历史时期遗存的相对年代,并据此进一步提出后岗一类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与商代文化之间的承袭关系。

二、简答题

11.试列举三种隋唐时期的墓葬,并对其形制加以简要说明。

【答案】迄至今日,已公布的隋唐墓葬多达数千座,出土的随葬品更是丰富多样,形成了隋唐墓葬特有的风采。 比较有代表性的墓葬有:

(1)竖穴土坑墓

一般距地表仅深一米左右,墓室平面呈长方形或梯形,全长通常在2~2. 5米。有的有木棺痕迹,有的以数枚瓦片掩身。随葬品仅有几件日用陶器,极少留下有墓主姓名的纪念物。这类墓形在整个隋唐时代没有什么彼岸 花,属于一般平民的墓葬。

(2)双室砖墓

有长斜坡墓道,4个以上天井和小龛,全长在50米以上,有前后两个墓室,有石门、石棺或石椁等石葬具。 随葬品极其丰富。地面上有高大的封土堆、石像生、石碑等设施。这一型墓葬的墓主人,官品通常均为正一品,极少数低于一品的也有特殊原因。

(3)小型单室土洞墓

全长在10米以下的小型单室土洞墓。有的有砖棺床,有的是土棺床或没有棺床,葬具为木棺,斜坡或竖斜 墓道。随葬品较少,以日用陶瓷器为主。这一型墓的墓主人身份也比较复杂,官阶高低悬殊,从三品的高级官员到九品的低级官员,甚至平民都可采用。2. 唐高宗至唐德宗铜镜类型及艺术风格。

12.试述两汉砖室墓。

【答案】除了某些地区或时期流行石室墓、椁室墓之外,两汉占主流的墓葬形制是砖室墓。下面按其流行的早晚述之。

(1)空心砖墓

空心砖墓继承了战国晚期和西汉早期洞室墓的传统,不同的是以竖井为墓道,在横穴内用空心砖砌墓室,早期多平顶单棺空心砖,后期多双棺空心砖合葬墓,顶部为坡顶,前壁有门洞,模仿生人住宅,砖面上印有花纹、图案。

①单棺空心砖墓

单棺空心砖墓开始出现于战国晚期,西汉(特别是早中期)在中原和关中一带大量流行,东汉绝迹。空心砖是长、宽、厚分别约为110厘米、60厘米、4厘米的长方体砖,纵向有圆筒形空孔。

②双棺空心砖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