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819文化遗产保护综合理论之中国考古通论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马坝人

【答案】马坝人是1958年发现的中国东南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人类化石,位于广东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西南三公里的狮子山石灰岩溶洞内,距今12.95万年~13.5万年,是介于中国猿人和现代人之间的一种古人类型,属早期智人。马坝人是直立人转变为早期智人的重要代表,也是迄今为止广东省唯一的古人类。马坝人遗址至今未发现有文化遗物。

2. 石片长和石片宽

【答案】①石片长:由顶部的打击点向尾部引直线,再由尾部端点向该直线引垂线,该垂线的垂足与顶部端点间的距离即为石片长;②石片宽:垂直于石片长的两侧所形成的最大距离即为石片宽。

3. 柴尔德

【答案】柴尔德是澳裔英籍考古学家,以欧洲和近东史前考古学的综合研究而著称。柴尔德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在考古学和用考古材料研究古代史方面。他的主要著作有《史前时代的多瑙河》、《青铜时代》、《苏格兰史前史》、《不列颠岛上的史前社会》、《欧洲的史前移民》、《欧洲文明的黎明》、《古代东方史的新发现》。他还撰写不少通俗读物,包括《人类创造了自己》、《工具的故事》等。他注意考古学理论问题的研究,著有《社会演化》等书。他首先把西亚和欧洲考古结合起来进行研究,预见到重视环境给予人类影响的系统考古学研究必将出现。

4. 越窑

【答案】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窑。它开创于东汉并在唐、五代时得到蓬勃发展。窑址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因属春秋时越国旧地,唐时得名越窑。越窑的青瓷釉色美,深受唐时饮茶者的欢迎;唐、五代时越窑所产“秘色瓷”,更是留下了“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美名。越窑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5. 卜甲

【答案】卜甲是占卜用的龟甲。龙山时代即有龟甲随葬,不知是否为占卜用。商代大量使用卜甲,这在商代墓葬 中,尤其是殷墟中大量发掘,所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多,背甲相对较少。两周

时期,龟卜依然较盛,秦汉后渐趋衰 落。商周卜甲,多有钻凿及灼烧痕迹,据灼烧所得之兆纹占卜吉凶。

6. 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

【答案】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是唐代渤海国都城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宁安县东京城,为渤海国五京之一。755年,渤海国三世王大钦茂自中京城迀至上京,从此成为国都。上京为渤海国五京之首。其遗址自1961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布局合理,遗存丰富,由外城、内城、宫城组成,以唐朝长安城为模式规划设计。目前,3道城垣和宫城内主体建筑遗址保存基本完整,是我国城市发展史上不可多得的现存实例,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7. 相对年代

【答案】相对年代是指文化遗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与绝对年代相对。断定相对年代,主要是依靠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研究。此外,某些自然科学的手段和文化遗存的对比研究也可以用来断定遗迹和遗物的相对年代。

8. 郑州商城

【答案】郑州商城是商代早期重要都邑遗址,位于郑州商代遗址中部。城垣平面近长方形,周长约7公里,黄土夯筑而成,城墙内外侧以护城坡加固。城内东北部发现大面积夯土台基和大型房基,建筑较考究,是宫殿区和大奴隶主居住场所,其中发现与祭祀有关的殉人、殉狗现象。 9. 熹平石经

【答案】熹平石经,又称为“汉石经”、“一字石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本儒家经书。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汉灵帝命蔡邕等参校诸本文字经书后,用隶书写《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七经,请名手刊刻。于光和六年(183)完成,立于洛阳太学所在的鸿都门外,共46块碑,供时人校订文字,现石碑已毁。石经以一家本为主而各有校记,备列学官所立诸家异同于后。这对纠正俗儒的穿凿附会和臆造别字,维护文字的统一,起了积极作用。宋代以来有残石出土,近代人马衡汇为《汉石经集存》,考证其源流的有顾炎武的《石经考》、万斯同的《石经考》和张国淦的《历代石经考》等。

10.铅釉软陶

【答案】铅釉软陶是指西汉武帝时期出现的一种表面有铅釉的陶器。铅釉陶以粘土作胎,铅釉以铅的化合物作为基本助熔剂,大约在700摄氏度左右即开始熔融,温度较低,属于低温釉陶。它的主要呈色剂是铜和铁,在氧化气氛中烧成。铅釉陶在东汉时期极为盛行,但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汉代铅釉陶器都是明器,无实用器,这可能是因为烧成温度低,器体不坚固及铅釉对人体有害不宜做实用器的缘故。

二、简答题

11.简述西周青铜器铭文。

【答案】(1)晚商

晚商的青铜器很少有铭文的,有的也只是短铭文,称“简铭期”。

(2)西周

西周多了起来,并不乏长铭文,称“长铭期”。如著名的康王时器《大盂鼎》,铭文长达291字。

①铭文内容

a. 西周初期

西周初期铭文的内容通常是激扬祖德、刻记功烈之类。

b. 西周中期

到了西周中期以后,铭文就变得“公文程式化”了:纪时、纪地、纪事、赏赐、勉励和对扬、作器、祝愿。例如《师兑簋》:“隹元年五月初吉甲寅(纪时),晚在周,各康庙,即位,同仲右师兑入门立中廷(纪地)。王乎内史册命师兑足师和父嗣左右走马、五邑走马(纪事)。赐汝乃祖市、五黄、赤舄(赏赐)。兑拜稽首,敢对扬天子,丕显鲁休(勉励和对扬)。用作皇祖城公鼎簋(作器)。师兑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祝愿)。”

②铭文书体

a. 西周初期:西周初期的铭文书体有称“波磔体”,即字作肥笔,笔道首尾出锋,粗细不一,喜作波磔,有如“画字”,尚有书写者之个性。

b. 西周中期以后:到西周中期以后,书体则称为“玉箸体”即笔道柔和,粗细如一,两头浑圆,千字同模。

(3)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铭文不多,内容也单调,一般是“„某人‟择某吉金,自作某器”,或“余某某之子,某某之孙”这样的字句。各地铭文的书体也有较大差异,被称为“自作体”。

12.列举三项华北旧石器文化并简述其特征。

【答案】(1)北京猿人及其特征

北京猿人遗址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周口店的龙骨山,地层堆积厚达40米以上。其文化的年代,早期为距今70万年至40万年,中期为距今40万年至30万年,晚期是30万午至20余万年。

①体质特征

脑量较小,平均脑量为1043毫升,头骨前额低平,上窄下宽,骨壁较厚,眉嵴粗壮,面部较短,吻部前伸,下肢骨已基本上具有现代人的形状。

②文化遗物

石器的原料以脉石英为最多,包括砍砸器、刮削器、雕刻器、尖状器、石锤和石锥等,主要使用锤击法、碰砧法和砸击法。出土有骨角器,已懂得用火。

(2)许家窑人及其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