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扬州大学0201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胡瑗的“明体用之学”

【答案】胡瑗的“明体用之学”是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提出的教育宗旨,触及了道学思潮的主题。胡瑗认为圣人之道可以分为体、用、文三个方面。“体”是指哲学思考,“文”是指文化价值,而“用”是指经世济民的外王之学。这三个方面可归纳为体用两者,即“明体用之学”后来程颐将其表述为“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胡瑗将佛教的体用范畴引入到儒学中,对以后的道学运动起到了“点题”的作用。儒家“内圣外王之学”从中引出了“修己”的道德实践和“治人”的经世致用和“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方略。

2. 内籕和外籕

【答案】内籕和外籕是中国近代思想家严复用来表达归纳法和演绎法的两个概念。“内籕”即从大量个别事物或现象推出这类事物或现象之一般公理。而“外籕”就是演绎法,即依据已知之公理判断各种特殊事物或现象。严复认为,西方科学发现层出不穷的原因就在于运用这两种方法,并且两种方法之中他更强调归纳法的重要性,因认为通过归纳法可以获取对事物规律的认识。

3. 气一则理一,气万则理万

【答案】“气一则理一,气万则理万”出自王廷相的《慎言·乾运篇》,这是王廷相为批评程朱“万物一理”的观点而提出。他认为天有天之理,地有地之理,人有人之理,幽有幽之理,明有明之理,各有差别,而且理因时致宜,否认固定不变的永恒的理。

4. 崇本举末

【答案】崇本举末是王弼在《老子注》中提出的命题。王弼在阐释“以无为本”的有无观时,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命题:“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崇”是指举用。王弼明确指出:“载之以道,统之以母,故显之而无所尚,彰之而无可尚。彰之而无所竞。用夫无名,故名以笃焉; 用夫无形,故形以成焉。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举其末,则形名俱有而邪不生,大美配天而华不作。故母不可远,本不可失。”在此,“崇本”是为了“举末”。“举末”是指举用作为枝末的万事万物。由此可见,“崇本息末”和“崇本举末”是不矛盾的,两者皆推崇根本而养息或举用枝末。王弼还在《论语释疑》中提出:“予欲无言,盖欲明本。举本统末,而示物于极者也。”其中“举本”是指举用根本,即对“崇本”的具体表现,即将“崇本”变为现实的行动,以便服务于现实的政治; 而“统末”就是把具体的万物归于一本。

5. 经之以五事

【答案】经之以五事是指孙子用五种标准政治、天时、地势、将领和制度来探讨战争胜负的

情形。《孙子兵法·计》篇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孙子认为,战争是国家大事,关系到生死存亡,因而掌握战争之规律是其首要任务。他又从五个方面来分析决定战争胜负的主客观条件:

①道是指战争的正义性和人心的向背等;

②天是指自然气候条件;

③地是指自然地理条件;

④将是指将帅的指挥才能;

⑤法是指军法军纪和组织编制等。

“道”处于五事之首,尤其重要,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原则。

6. 晏婴论和与同

【答案】晏婴论和与同是指春秋后期齐国政治家晏婴提出的“去同取和”的观点。在与齐景公的一次对话中,齐候认为臣子梁丘据与他之间是“和”的关系,晏婴则认为只能称作是“同的关系”。晏婴先以调羹、音乐作比,后就君臣关系指出:国君认为可以的,臣下禁言不可以,能使可以更加完备; 国君认为不可以的,臣下进言指出可以的,去掉不可以的,谓之和。而梁丘据是这样的:国君认为可以的,他也说可以; 国君认为不可以的,他也说不可以,就好像用水来调和水,琴瑟总弹一个调子,是谓同而非和。晏子认为世界不可能单一化、同质化,各种力量只有并存共处,相辅相成,相济相生,才能够实现和谐。

7. “治众者至寡”

【答案】“治众者至寡”是王弼提出的命题。王弼的哲学以“无”为体,以“一”为本。他说:“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 由于无也。由无乃一,一可谓无。”其中“一”即为“道”也就是“无”。一是本体,能统领万有,且能派生出万有,是万有差别的出发点,并且是万有的最后根据。一派生出万物,因此一为万物之本原。王弼把一、多关系贯彻到社会政治观上,提出了一以统众、以寡治多的原则。因为他认为“一”具有统领的、根本的地位与作用,“多”只是末,只是用,因此是“一”统“多”即“寡”治“众”。

8. 盈天地皆气

【答案】“盈天地皆气”是明末清初哲学家黄宗羲提出的观点。在理气关系上,他反对“理在气先”主张“理气是一”先有气才有气之理,也就是说,气是实体,理是相对应的虚体,是气的属性或者运动变化的规律和秩序。宇宙间气才是最本质的东西,理表现在四季的更替上,只是四季交替的秩序。也就是说,理是在气之后才产生的。气的无限性才决定了理的无限性。从万物上来看,理跟着气一直在变,不存在永恒不变的理,站在离气无理的角度,黄宗羲批评了“理生气”、“理气为二”的说法。

二、简答题

9. 简述司马承祯《坐忘论》的基本内容。

【答案】《坐忘论》是一部修道明理、入室炼养的道书,由司马承祯所著。

(1)全书分“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等七部分,即修道的七个层次和步骤。司马承祯结合老庄思想,吸取佛教止观禅定方法,力倡“坐忘”在道教由外丹转向内丹的进程中起了重要的理论作用,对后世道教内丹学也有一定的影响。

(2)作者认为修“坐忘之法”的第一步是“信”“信是修道之要”。他直接征引“堕肢体,黑出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以为“坐忘之法”的理论核心。在“信敬”的基础上,他在《坐忘论》中以“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的主体形式推定实现“堕肢体,黝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的步骤,之后集中讲坐忘收心、主静去欲的问题。认为“收心”是“坐忘”之要。其主静说对后来宋代理学家影响非常之大。

(3)《坐忘论》在道教由外丹转向内丹的进程中起了重要理论作用,对俊世道教内丹学也有一定影响,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

10.柳宗元的历史发展观有哪些基本内容?

【答案】柳宗元的历史发展观是认为整个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有其客观发展的必然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1)他在《封建论》中指出:“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在他的观点里,旧说创造历史的“圣人”其实无力兴废任何一种制度,而完全决定于“生人之意”。

(2)柳宗元将无神论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以“生人之意”为历史前进动力的新学说。“生人之意”历史观的任务或本性,就是要将历史领域中的神学思想及各种宗教迷信观念驱除出去。

(3)柳宗元阐述“道”的重要性,他所谓的“道”是“生人之意”的另一说法。凡是符合“生人之意”中的“经”与“权”的统一体,则称之为“道”。

11.简述王夫之的“天下唯器”、“道者器之道”的思想。

【答案】“天下唯器”、“道者器之道”是中国明清之际哲学家王夫之在道器关系上坚持的思想。他说:“下天惟器而己矣。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之道之器也”。

(1)王夫之认为,器是指有形的具体的事物,是世界中的真实存在; 道是事物的属性和规律,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有器才能有道。器具有独立的存在,而道却必须依附于器才能存在。

(2)王夫之还从历史的发展变化角度指出,道是随器的改变而改变的。即道不是永恒不变的,会的改变而改变的。道要因时制宜,适应具体的器物世界。

(3)王夫之的道器观是一种发展的观点,要求人们要“与时偕进”、“趋时更新”。

12.理一分殊

【答案】“理一分殊”由朱熹提出,包含两种意思:其一是指理物关系; 其二是指理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