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共湖南省委党校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达庄论》
【答案】《达庄论》是三国时期魏国思想家阮籍的哲学著作。阮籍认为“天地生于自然,万物生于天地”。他还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在天地之中,可称之为“一体”这也是《达庄论》的主题。虽然自然界的万物形态各异,但皆是“一气之盛衰”统一于“自然一体”的气。他力图证明,人在实质上也是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达庄论》还对儒家学说进行批评,说其是分别名分、“分处之教”赞同庄周“自然一体”的思想,认为理想的至人应该能够泰然的面对生与死,完全顺其自然。
2. 奇正相生
【答案】奇正相生是指“奇”与“正”相辅相成、相互转化。《孙子兵法·势》中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孙子从作战方法上抽象出“奇”与“正”这一对哲学范畴,“奇”与“正”分别指作战方法的变法与常法。
①在军事部署上,负责正面进攻的部队为正,两侧偷袭的部队为奇; 负责守备的部队为正,机动部队为奇; 钳制部队为正,突击部队为奇。
②在作战方式上,对阵交锋为正,迂回侧击为奇。
③在战争原则上,依照常规,运用一般原则的为正,根据特殊情况,灵活应变的为奇。变法与常法的相互转化,辩证发展是无穷无尽的。
3. 《周易略例》
【答案】《周易略例》是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王弼的著作,是王弼总论《周易》主要思想的一组论文,共7篇。王弼的《周易略例》和《周易注》相互配合,集中反映了他的《易》学观点以及解《易》方法论。该书使用一种全新的方法来解读《周易》,系统总结了读《易》的基本思路、方法与原则,抛弃汉代解《易》的象数路线,指出理解《易》的新学术路向。他主张要“忘象以求其意”提出了“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的解《易》方法。《周易略例》与《周易注》相得益彰,扫除了两汉以象数、谶纬解《易》的学风,开创了一种注重义理的新学风。玄学贵无论“以无为本”提出这个本依靠存言、存象是不能得到的,只能于言象之外体会。
4. 《白虎通》
【答案】《白虎通》又称《白虎通义》,是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经典著作,由班固等人依据汉章帝建初四年白虎观会议上经学辩论的结果编纂而成,共四卷。该书系统地吸收了阴阳五行与俄纬之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了自然、社会、伦理、人生与日常生活的各种现象; 其所列门目,基本规定了社会生活、国家制度以及伦理原则等,实际这是一
部以今文经义为根据的国家法规。《白虎通义》把封建制度下君臣、父子、夫妇之义和天地星辰、阴阳五行等种种自然现象相比附,以神化封建秩序与等级制度。其主要内容是宣扬“三纲”、“五常”、“六纪”。它还把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和谶纬迷信融为一体,企图统一经学,建立神学经学。
5. 性三品
【答案】“性三品”是中国古代一种主张人性分为三等的理论。西汉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他认为,上等的“圣人之性”先天是善的,不需要教育; 下等的“斗臂之性”是经过教育也难以转化为善。这两种是少数,都不可以名性,只有“中民之性”人数众多,可名性。东汉王充根据享气多少把人性分为善、中、恶三种,他认为性善是中人以上,性恶是中人以下,善恶混是中人之性。唐代韩愈明确提出“性三品”说,他认为,与生俱来的性包括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品质,在三品中的比重各不相同。韩愈和董仲舒的“性三品”说都是封建等级关系在理论上的反映。
6. 格物穷理
【答案】格物穷理是朱熹的一个主张,意思是格物首先要解除外物,其次还要穷究事物之理,到至极处。格物的内容包括自然界、社会界,乃至个人的身心、性情。但是在朱熹那里,格物主要还是指研读经典,从事道德实践,即其终极目的是要明善,也就是使人明白什么是道德上的应当。在朱熹看来,人心是认知主体,外物是客体。穷理就是要对外物之理进行考察,这个过程也就是主体的知识扩充的过程。总的来说,朱熹的格物穷理思想,虽然侧重于身心性情的修养省察,但是也很注重对外界事物的考察。他虽然承认人具有天赋的道德法则,但是认为只有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这些道德法则在心中才能慢慢彰显出来。
7. 太虚即气
【答案】“太虚即气”是北宋哲学家张载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基本命题。张载认为世界统一于气,气聚则形成万物,气散则形成“太虚”万物与“太虚”是气不同的存在形式。太虚就其普遍性而言是“至实”就其本然的存在状态而言则是“太虚”。气是“至虚”与“至实”的统一,虚实统一的特性使“气”可以转化成各种事物,成为世界的本原。
8. 天人感应
【答案】“天人感应”是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它主张天与人相类相通,天存在意志,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可以感应上天。西汉董仲舒将此系统化、哲理化后,创立了谶纬神学。他认为天是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 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天人感应的原则是同类相感,即善事会感应出好现象,恶事能感应出坏现象。人的阴气会与天的阴气发生感应; 同样地,人的阳气能感应天的阳气。
二、简答题
9. 简述朱熹的理一分殊思想。
【答案】(1)来源
程颐在回答杨时对《西铭》的怀疑时,提出了“理一分殊”的概念。杨时认为,张载在《西铭》中表达的思想有体而无用,容易和墨家的兼爱混淆。但程颐说:“西铭理一而分殊,墨氏兼爱而无分。”意即张载《西铭》和墨家兼爱是不同的,“理一”是指万物一体,而这并不排除个人承担不同的社会义务,普遍的道德原理与具体的道德规范是相统一的。
(2)朱熹对该看法的继承
理一分殊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讲,比如性理、伦理、物理等方面,这构成了朱熹方法论的一个中心。朱熹用这一模式来处理很多问题,包括其格物穷理的认识论和工夫论也与此理论有关系。
①从人与物都是由乾、坤二气所生成的角度来看,人、物皆然,而因为每个人的血缘关系及自己的社会关系各有不同,所以每个人所承担的社会义务自然不同,这就是分殊。
朱熹还用一理和万物的关系来表达这种思想,他说:“自下推上去,五行只是二气,二气又只是一理,自上推下去,只是一个理,万物分之以为体。”“物物各有理,总只是一个理。”同时朱熹还经常用“月印万川”的比喻来说明一理和万物的关系。这就使万理归于一理之统摄。但是,从具体的伦理来看,统一之理在道德实践中却是具有不同的当然之则的。
②理一分殊还表现在具体事物的物理之中。抽象地看,万物都“只是一个道理”。但具体到个别事物上,事物都有自己的属性。朱熹的这一看法,实际上触及了普遍和特殊的关系,是具有真理性的。
10.《大乘起信论》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
【答案】《大乘起信论》是大乘佛教重要论书,相传为古印度马鸣所著,南朝梁真谛译,是一部对中国佛教有着重大影响的论著。《大乘起信论》的中心思想是“一心三大”、“一心二门”。(1)一心三大
一心,是众生心,即如来藏心,万法源出于此,最终复归于此。“一心三大”即一心具有三重意义。
①体大。体即为本体,于中一切法平等,不增不减。
②相大。相即为形式,具有无量善性功德。
③用大。用即为功用,谓由此能产生一切世间和出世间善因善果,为诸佛菩萨修证菩提妙觉之所由。
(2)一心二门
二门是一心演生万法时的逻辑全过程和变化现象。谓一心有两个方面:
①一是清净,称为“心真如门”;
②二是污染,称为“心生灭门”。
除一心三大、一心二门,《起信论》还指出了信仰大乘佛法的方法,即四信五行,要求人们修习大乘之行,最终成佛。该书对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广泛而深远的的影响,其中对华严宗、禅宗、天台宗、净土宗的影响尤其显著。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