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南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质测、宰理
【答案】“质测之学”、“宰理之学”是明代对国学的划分。
①“质测”是研究各种具体事物规律的,即自然科学。质,就是物质,测,即实测。方以智认为“质测”即对宇宙中的大小事物进行分类,并考察其性质和变化。
②“宰理”是关于社会政治的学问。方以智曾经说过:“专言治教,宰理也。”“宰理”就是关于社会教化的学问。“问宰理,曰:‘仁义’。”是“宰理”的主要内容,可见宰理就是研究社会道德伦理方面的学问。
2. 亲知、闻知、说知
【答案】亲知、闻知、说知是后期墨家对知识按照来源分成的三种知识类型。《经说上》中说,“知:传授之,闻也。方不障,说也。身观焉,亲也。”
①“亲知”就是通过亲自感觉获得的知识;
②“闻知”是指通过传授获取的知识,分为直接传授和间接传授;
③“说知”是指通过推理获得的知识。后期墨家强调亲知,重视直接知识的作用:同时还认识到亲知、闻知、说知三者的统一,对“知”进行了比较深刻和全面的概括。
3. “全变”
【答案】“全变”是康有为根据《周易》的“变易”思想和近代自然科学知识而提出的概念。他的“天道尚变”的宇宙发展观认为天、地、人都处于变化之中,没有事物是永恒不变的。他的辩证法思想冲击了传统观念,突破了“器可变,道小可变”的局限性,为进行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全面变法的内容包括:
①变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②变事,发展近代下商业;
③变政,推行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
④变法,变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制度。
康有为的“全变”思想主张中国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超过了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突破了早期改良思想家的局限,富有积极意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4. 六经皆我注脚
【答案】六经皆我注脚是陆九渊提出的口号,据说有学生问到他为什么不著书,他回答说:“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六经注我”的意思就是经典都是用来发明自己的本心的,“我注六经”就是用自己的本心去解释经典。他提倡先立乎其大,也就是先明本心,挺立自己的道德主体,而
反对寻行数墨,从事文字的考证和经书的注解,他认为这样会迷失本心。这与朱熹在注释经典的时候注重文本原意的态度很不一样,朱熹注重经典,表现了一种历史文化传承的意识; 而陆九渊则表现了道德主体的自立。陆九渊并不是不要人读书,他是要人先明本心,然后再去读书。
5. 反因
【答案】反因是方以智对世间万物的一个看法,他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是包含对立的两个方面,并且是相互依存的,即“相反相因”也可以称为“反因”。一切相互对待的事物或方面都是极其相反的,而这两面却能够相互依赖,关键在于它们处在一个共同体中,而每一个共同体内部必然包含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方以智甚至说,相对待和无对待也是相反相因的,“相对待,谓之反因,无对待谓之大因。”即大因和反因也是相反相因的,不过这个相反相因比反因中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要更进一层,可以说:“无对待就在对待中。”但是方以智最终还是认为应该超越这些差别,这和他“随”、“泯”、“统”的观念是具有统一性的。
6. 周敦颐
【答案】周敦颐是北宋著名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北宋五子之一,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著有《太极图说》、《易通》等。他的主要哲学思想有:“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衍化论和以“诚”为最高范畴的哲学体系。周敦颐提出“万”与“一”的关系问题以及“立人极”的思想。周敦颐认为“诚”是万物性命的本原,并作用于万物终始的全过程中。“诚”是整个世界的本质,纯粹至善是这种本质的体现,也是社会伦理道德的最高准则。
7. 竹林七贤
【答案】竹林七贤是稽康、阮籍、山涛、向秀、王戎、刘伶、阮咸七位名士,因他们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所以世称“竹林七贤”。在哲学思想上,竹林七贤以稽康、阮籍为代表,其哲学主张是“越名教而任自然”。在文学上,这七人的作品基本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竹林七贤的生平遭遇,不仅向后人指出了从事文学艺术活动要保持精神和思想上一定的自由的必要性,更促使后来的文人认真思考自己的文学艺术创作和政治的关系,从而自觉慎重地摆正自己的社会位置,有所选择、有一定目的的去进行创作,且后者更为重要和深远。
8. 离坚白
【答案】“离坚白”是战国时期公孙龙学派的名辩命题。与“合同异”相对。语出《公孙龙子·坚白论》:“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 柑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他们认为人们感官接触到的事物的各种属性,都只能是绝对分离的独立体。他们用“离坚白”来论证这一观点。认为眼看小到石之坚,只能看到石之白,因此“无坚”; 手摸不到石之白,只能触及石之坚,因此“无白”; 由此断定,“坚”和“白”是互相分离、各自独立存在的。这一观点具体分析了感觉接触事物的特殊性,但却夸大了其特殊性,割裂了人的认识功能的统一性
二、简答题
9. 荀子“虚壹而静”
【答案】“虚壹而静”是战国时期荀子哲学用语。
(1)提出背景
《荀子·解蔽》指出:“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人们的一个通病,就是习惯性地陷入片面性,被局部所遮蔽而看不见全局,所以要解蔽。为此,荀子提出了“虚壹而静”的认识方法。
(2)释义
荀子说:“人何以知道? 曰:心。心何以知? 曰:虚壹而静。”“虚”是指要做到不因已有的认识妨碍接受新的知识; “壹”是指不因对彼一事物的认识妨碍对此一事物的认识; “静”就是要做到不因幻想或假象干扰正确的认识。“虚壹而静”是指专一、虚心而冷静地观察事物,才有可能获得正确的认识。做到了“虚壹而静”就达到了“大清明”的境界,不会再被主客观的片面性所蒙蔽。
10.简述陆九渊的义利之辨。
【答案】义利之辨是儒学实践论的重要内容,孔子以义、利来区分君子和小人,孟子更重视义利之辨。汉代董仲舒则强调道德动机中义的优先性和绝对性,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义利之辨,实际上也就是公私之辨,这涉及行为个体的道德选择问题。
(1)“利”常常表现为多种形式,在陆九渊看来:“浅之为声色嗅味,进之为富贵利达,又进之为文章技艺。”陆九渊不单单强调道德本心的确立、意志的自立,他还注重在事上磨炼,在具体的行为中辨析义利,这样道德行为才能得到切实的落实。
(2)陆九渊认为,一个人的行动是由其思想决定的,而思想又是由人们平日所习决定的,所习又由其志趣和动机决定。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不在于表面上,而在于其志趣和动机是否纯正。在科举的时代共同读圣贤书,但如果仅仅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则不能说他是一个君子。陆九渊的这种主张实际上并不是要反对功业,而是要说明:一个人即使建功立业,也要先明本心,志在天下国家,没有利己动机,即“辨志”。
11.简述惠施“合同异”的思想。
【答案】(1)惠施与“历物十事”惠施是先秦名辩思潮中“合同异”一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历物十事”主要论述了事物之间的异同关系,强调异同的相对性。
(2)“小同异”和“大同异”
①来源
惠施“历物之意”的第五个命题说:“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 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惠施认为同异分为“小同异”和“大同异”两种。
②含义
a. “小同异”是指坚持在事物之间区分异同,一般指人的经验认识或常识。此物与彼物,或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