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新疆师范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形而上者谓之道

【答案】形而上者谓之道是指阴阳及其“道”的存在和变化都是不露形迹的。《周易·系辞上》中记载:“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中国哲学史上,《易传》提出的“形而上”与“形而下”、“道”与“器”这两对概念,逐渐被哲学家发展为表述抽象与具体、本质与现象、本源与派生物的范畴。汉唐以来的哲学家对“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关系展开了长期的辩论。宋代的朱熹说:“理,形而上者; 气,形而下者。”清代学者戴震则说:“形谓已成形质,形而上犹曰形以前,形而下犹曰形以后。”(《孟子字义疏证·天道》)

2. 良知

【答案】“良知”原出《孟子》,是指先天具有的道德善性和认识本能。王守仁认为良知是人人具各明辨是非的知觉,只须依“良知”而行,自然合乎道德规范。每个人内心都是道德标准、善行范式的,知识后天受到人情世事蒙蔽。因而从实然的角度看,它就是不存在。他认为致良知是圣人之事,愚夫愚妇不可为。要求人反求自心,消除人欲,以求与万物一体,并主张知行并进,知行合一。

3. 以太

【答案】“以太”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摄像的一种物质,谭嗣同以“以太”为“仁”为万物之本原; 康有为以“以太”孙中山则以之为“太极”为宇宙生成之初的物泛指晴天或上层大气,是物质构成的一种元素。为不忍人之心; 章炳麟认“以太”为“原子”;

4. 《肇论》

【答案】《肇论》是东晋佛学家僧肇的著作。僧肇对大乘佛教的中道空观有深刻的理解,被鸠摩罗什称为“解空第一人”先后编译了《不真空论》、《物不迁论》、《般若无知论》和《涅盘无名论》等四篇佛学论文,后又收进《宗本义》一文,形成了《肇论》一书,建成了他所理解的一个完整的中观佛学思想体系。《肇论》以般若为中心,对当时佛教所热议的问题即佛教思想的基本问题作了总结性的回答与阐发。这个体系以“缘起性空”的思维方式为起点,阐释“不真”即“空”的本体论思想,并从“物不迁”去探讨佛学的根本宗旨即追求人生的解脱而达到理想的涅盘境界,同时指出获得般若智慧是达到这种境界的方法。

5. 四书

【答案】四书,又称四子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朱熹取《礼记》中《中庸》、《大学》两篇文章单独成书,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四书的作者包括孔子、

子思、孟子、程子、朱熹等。四书蕴含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宋元以后,《大学》、《中庸》成为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以及社会生活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6. 齐物论

【答案】《齐物论》是庄子的一篇文章。“齐物”是指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所有理论和道理,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一样的,不会因主观变化而变化。庄子认为的“齐物”是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表面上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 而“齐论”是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齐物”和“齐论”合在一起便是《齐物论》的主旨。

7. 慧能

【答案】慧能是佛教禅宗祖师。他俗姓卢氏,是唐代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慧能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世称禅宗六祖,与孔子、老子并列为“东方二圣人”慧能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禅宗于此时为最盛。他代表作品有《六祖坛经》、《金刚经义》,其思想包含的哲理和智慧,对中国哲学与佛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8. 晏婴论和与同

【答案】晏婴论和与同是指春秋后期齐国政治家晏婴提出的“去同取和”的观点。在与齐景公的一次对话中,齐候认为臣子梁丘据与他之间是“和”的关系,晏婴则认为只能称作是“同的关系”。晏婴先以调羹、音乐作比,后就君臣关系指出:国君认为可以的,臣下禁言不可以,能使可以更加完备; 国君认为不可以的,臣下进言指出可以的,去掉不可以的,谓之和。而梁丘据是这样的:国君认为可以的,他也说可以; 国君认为不可以的,他也说不可以,就好像用水来调和水,琴瑟总弹一个调子,是谓同而非和。晏子认为世界不可能单一化、同质化,各种力量只有并存共处,相辅相成,相济相生,才能够实现和谐。

二、简答题

9. 庄子“逍遥游”

【答案】(1)“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出世追求

庄子的“道”是借化去经验世界、经验事物的差别与对待而确立的,“道”作为一种精神意境也必由超越经验世界的对待关系中求取。

①人在世而为世所拘限的原因

依《庄子·逍遥游》所说,是因为人处于与他人、他物的对待关系中,并且,人把在与他人、他物的对待关系中的“己”执定为己我。人一旦有己、有待,则无法摆脱有限性而求得逍遥游。

②出世之法

惟有“无己”(小执著个我)、“无功”(小留恋功业)、“无名”(彻底舍弃名位)的人,才可以

超出一切对待关系,与“道”冥合为一而作逍遥游。

③庄子的理想人格与儒家的区别、庄子以神人、圣人称谓得以成就逍遥游的人,显示了庄子的理想人格与儒家的区别:

a. 儒家以贤圣论人格,透显出对世间道德生活与秩序生活的关爱;

b. 庄子却以出离世间污浊为所愿,向往漂泊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

(2)“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的游世意识

①庄子论“道”庄子以齐同万物、齐同是非论“道”而不以最初本源论“道”。

a. “小隐”

在以“道”作为最初本源的情况下,引发的出世追求为避居山林的逃世遁世追求。庄子认为这种出世只属“小隐”。“小隐”把世间与出世间截然分割开来,还是处十对待中。

b. 庄子之“大隐”

庄子之“道”讲齐同万物,齐一是非,不仅消解了物与物、人与物的对待关系,也消解了世间与出世间、闹市与山林的分割对待关系。因此,庄子实际上是以世间为出世间的。

②以世间为出世间

“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 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在“道”的层面上,世间的一切区分对待,都是极其相对、极其不确定的,都不具本真意义。因而,庄子认为在世、与世俗处,却不将世俗的是非、善恶区分当真,即可出世。

(3)庄子的游世意识

①庄子的荒诞与自嘲

人不可以不在世,不可以不与世俗处,然而对世俗的种种是非、善恶分辨又不可以当真,这是很荒诞的。故庄子有强烈的荒诞意识、嘲世与自嘲的精神。在庄子笔下,那些得道的真人,都是形体残缺之人。这即体现为一种“自嘲”。在庄子看来,人一旦视世间为荒诞,在世间中,便可以通过游戏人间的方式而出世。

②庄子游戏人生的态度和意识

“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 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 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 达之,入于无疵。”这种顺适一切的态度就表现为一种游戏人生的态度。庄子“处乎才与不才”、可与不可、用与不用之间的态度,也为一种游戏人生的态度。

(3)庄子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①影响

在中国思想史上,庄子开启的这种对自然——本然、对本真与自由追求,曾对知识精英的精神心理产生过深刻影响。在魏晋风度、明末士风中,人们更可以品味到庄子的神韵。

②影响产生的原因

a. 庄子的学说并不仅仅源自于对特定社会生存境遇的焦虑、反省;

b. 是对人作为社会与文化的存在这种具有“一般”、“普遍”意义的焦虑与反省。

③人类与生俱来的矛盾、困顿与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