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南民族大学中国古代哲学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通几
【答案】通几是明清之际方以智用语,意即哲学。语原出《易·系辞上》:“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方以智《通雅》中说:“专言通几,则所以为物之至理也,皆以通而通其质者也”并认为通几寓于质测(自然科学)之中方以智将知识分为质测、宰理和通几三类。质测是指实证自然科学,宰理是指传统的外王之术,即现在的社会政治学和经济学。通几是指研究事物存在依据的学科,即哲学。通几,由于它是揭示万物之所以存在的依据,既不能证实又不能证伪。这三种知识的关系就是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 人副天数
【答案】人副天数是董仲舒的学说之一,在《春秋繁露》中存在一卷《人副天数》。他认为,人无论在肉体还是在精神方面,皆是天之副本。他指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人好比是天的投影,人的形体、身躯和脏腑皆是模仿天的产物(头如天圆、耳目如日月、鼻日如风气、骨节合天数、大骨节合月数、五脏对应五行、四肢犹如四季、眨眼犹如昼夜),因而天是使人之所以为人的本原和根据。在这个基础上,董仲舒创立了天人感应论。
3. 童心
【答案】“童心”是明朝李贽的哲学用语,是指纯真之心,是认知的是非标准。“童心者,真心也”“童心”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是冤枉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李贽认为保持童心必须剔除道学的影响,是与儒学经典相异的思想理沦。
4. 古文经学
【答案】古文经学是经学学派之一,同今文经学相对。汉朝学者传习的经书,许多都是用“隶书”书写的,称为今文经。后来一些被埋藏的儒家经书被陆续发现,它们是用先秦的古文字“篆书”书写的,因此称为叫古文经。训释、研究古文经的学问称为古文经学。古文经学重小学、明古训。由于古文经学在民间流传,因此一般把经传作为历史研究。古文经学家尊周公为先圣,尊孔子为先师,古文经学家认为孔子主张从周复礼。东汉以来,古文经学日渐抬头,出现了贾逵、马融、郑玄等古文经学大家。清代,乾嘉学者治经追踪郑玄、许慎,精通小学,详究名物故训,号为“汉学”。近世如章炳麟、刘师培均属于古文经学一派。
5. 崇本举末
【答案】崇本举末是王弼在《老子注》中提出的命题。王弼在阐释“以无为本”的有无观时,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命题:“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崇”是指举用。王弼明确指出:“载之以道,
统之以母,故显之而无所尚,彰之而无可尚。彰之而无所竞。用夫无名,故名以笃焉; 用夫无形,故形以成焉。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举其末,则形名俱有而邪不生,大美配天而华不作。故母不可远,本不可失。”在此,“崇本”是为了“举末”。“举末”是指举用作为枝末的万事万物。由此可见,“崇本息末”和“崇本举末”是不矛盾的,两者皆推崇根本而养息或举用枝末。王弼还在《论语释疑》中提出:“予欲无言,盖欲明本。举本统末,而示物于极者也。”其中“举本”是指举用根本,即对“崇本”的具体表现,即将“崇本”变为现实的行动,以便服务于现实的政治; 而“统末”就是把具体的万物归于一本。
6. 静中养出端倪
【答案】“静中养出端倪”是明代思想家陈献章在静坐的时候得到的一种体验,指在静坐中显露出自己的心体,即“此心之体隐然呈露,常若有物”因体验到了心之本体故称“静中养出端倪”。“端倪”一方面具有某种神秘的意味,另一方面是指“善端”即孟子所说的四端。静坐本质上是一种求之于内心的力法,对陈献章思想的形成有决定意义,开创了明代心学的先河。
7. 尚贤
【答案】尚贤是指战国初期墨子关于用人的政治主张。他指出,国家之所以“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是由于“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他认为当务之急在于大量寻求人才,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墨子反对儒家“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看法,主张“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璧颜色,”“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强调国家录用人才时应打破等级身份,“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让其有职有权,发挥作用。体现了小生产者要求改变其经济政治地位,参与政权的愿望,冲击了以血缘为基础的贵族等级制度。
8.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答案】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易传》作者对于事物变化的根本看法。
①“穷则变”是指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发生变化。如‘旧中则晨,月盈则食”(《丰·象传》),事物向相反的方面转变是必然规律;
②“变则通”意即只有变化,事物才能通达。由于事物持续不断地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所以无穷极之时,这就是达到了“通”。类似于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周而复始,没有终结,所以说“变通莫大乎四时”;
③“通则久”是指事物只有通达,才能保持长久。变化的最终目的是要保持矛盾各方的和谐与平衡。
二、简答题
9. 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答案】在个人精神境界上,程颐和程颖格物穷理追求的是“乐天知命”的和乐境界和圣贤
气象。前者偏重于理性的追求与满足,后者则偏重于仁者“与物同体”境界的体验。
(1)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程颗主张天地万物与己一体,己无分别。“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表明天地万物即是一个“大我”“我”有宏大宽阔又有平等齐一的宇宙包容气象,在这种高瞻远瞩、平等齐一的心灵体验中,激发出极大的快乐。在这样的开放心态中,不会有一丝一毫的忧愁苦虑来束心缚体。
(2)仁心
“与物同体”之心即仁心。仁心有一股超世脱俗、博爱至命的伟大力量,有股至大至刚至直的浩然之气,一切外在的功名声色比起它来只是渺小、卑弱。以本心真我立定生命的价值,以不被私欲所动的精神自得其乐,就是最大的自由。他识仁尽性,浑然与物同体,理与己一,相忘乎道理。
10.试述汉初黄老思想流行的原因及其影响。
【答案】黄老思想是战国时期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
(1)原因
①汉初窘迫的经济现状决定战后只能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②是对秦王朝穷兵默武、劳民伤财的极端政策的反动。
③汉初,有远见的统治者对其大力推动。
(2)影响
汉初,黄老思想大行其道,对恢复和发展经济以及巩固汉王朝的统治起到了极大作用,出现了“文景之治”昌盛局面。东汉时,黄老之学与谶纬迷信相结合,演变成自然长生之道,对原始道教的形成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11.简述后期墨家提出的“辟”、“侔”、“援”、“推”等几种推理方法的具体含义。
【答案】在《小取》篇中,后期墨家提出“辟”、“作”、“援”、“推”等几种推理方法。
(1)“辟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辟”是指譬喻,意即以另一个具体事物来说明此具体事物。
(2)“体也者,比辞而俱行也。”即直接对比两个相等的判断而得出结论的一种推理方法,类似于形式逻辑中的直接推理。
(3)“援也者,曰,子然,我奚独不可以然也? ”就是引用对方与自己相同的论据作为前提,进行推理的方法,也包含援例作论证的意义。
(4)“推也者,以其所不取之同于其所取者予之也。是犹谓也者同也,吾岂谓也者异也。”“不取”是未知事物,“取”是已知事物,“予之”是进行推论。即反复比较未知事物与已知事物的同异,推论出同或异的结论,与以类比方法进行归纳推理的方法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