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东北财经大学社会学之社会心理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非对称性社会互动

【答案】非对称性社会互动是相对于对称性社会互动而言的一种沟通和互动形式。在这种互动中,互动双方的地位、作用等不对等。其三种主要形式为:暗示、模仿与感染。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人们对接受到的某种信息,迅速无批判地加以接受,并依此而作出行为反应的过程。模仿是有意或无意地对某种刺激作出类似反应的行为方式。感染实质上是情绪的传递交流,因此相似性就成为感染的基本条件,这也是感染者的心理基础。

因为在这些互动形式中,互动双方的地位、作用是不同的,所以才有了暗示者与被暗示者、模仿者与被模仿者、感染者与被感染者之分。

二、简答题

2. 社会认同理论对我们观察和理解社会行为有哪些启发?它是否适合用来解释中国社会“关系网”的形成?

【答案】社会认同,也被称为社会身份认同,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意识到了自己是某一个社会群体或社会类属中的一员。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通过社会分类,对自己的群体产生认同,并产生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

(1)社会认同理论对人们观察和理解社会行为的启发如下:

①根据社会认同理论的自尊假设,作为个体的人生活在社会之中,总是有着一种满足积极自尊的需要。

②根据社会认同理论的自我归类,为了满足自尊和归属的需要,人必然要采取一定的行为。 ③个体通过实现或维持积极的社会认同来提高自尊,积极的自尊来源于内群体与相关外群体的有利比较。

④当社会认同受到威胁时个体会采用各种策略来提高自尊。

⑤个体过分热衷于自己的群体,认为自己的群体比其他群体好,并在寻求积极的社会认同和自尊中体会团体间差异,就容易引起群体间偏见和群体间冲突。

(2)社会认同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中国社会“关系网”的形成,其理由如下:

社会认同理论的主要研究假设是,当个体以他们的社会组织成员确定他们自己的时候,这种由群体定位的自我知觉在社会行为中就会产生心理区辨效应。这一理论通过“归属”这一心理现象关注群体成员的社会心理属性。关系是一种静止的社会结构,也是一个历时性和共时性统一的过程。从社会认同的角度看,关系首先作为一种地位结构或者网络结构被认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结构。作为社会认同结构的关系,其关系是不对称的。中国社会关系的结构与西方关系结构全然不同,如果说西方社会是个人对团体的关系,是立体的。中国社会关系则是“此一人与彼一人间

的情谊关系”,整个中国社会即是由“此一人与彼一人”的相互联结而构成一张平面化的社会关系网。因此,社会认同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中国社会“关系网”的形成。

3. 归因过程中的主要偏差有哪些?

【答案】人们在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并不总是既合逻辑又合情理的,会出现两类比较典型的归因偏差:

(1)认知性偏差

①行动者与观察者

a. 行动者倾向于强调情境的作用,做出情境归因;观察者倾向于强调行动者特质的作用,做出内部归因。这种差异是导致归因偏差的最重要因素。具体解释如下:

b. 行动者与观察者的着眼点不同。行动者对于自身的行为很难做直接深入的观察,于是他们的注意力偏重于外在的情境因素;观察者把注意力集中于行动者及其内在因素。

行动者与观察者的信息来源不同。行动者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比较了解,反应会因不同的情境而有所差别。观察者由于对行动者的过去了解较少,常假定行动者当前行为与过去是一致的,于是归因于行动者的内在因素。

②显著性与获得性

a. 显著性(salience )指刺激引起注意的特点。显著的因素往往会被认为是主要原因。对于行动者来说,情境是显著的;而对于观察者来说,行动者是显著的。

b. 获得性启发也可以解释行动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偏差,越容易被想起的刺激,越容易被认为是事件的原因。对于观察者来说,行动者的行为被记住了,从而易于回忆。

③歪曲的思维方式

歪曲(distortion )的思维方式会以各种形式使人们脱离现实,具体表现如下:

a. 泛化(overgeneralization )

泛化是只根据某一个事实或者某一个事件来形成一般的规律,并且从不检验这个规律的合理性。泛化容易使人们形成错误的观念。

b. 综合标定(global labeling)

综合标定是指对整类人、整类事、整类行为、整类经验等贴上定型式的标签。综合标定与泛化很相近,但是以标签的形式出现的,而不是以规律的形式。综合标定易使人们对自己进行贬义的评价。

c. 过滤(filtering )

过滤是指人们通过有色眼镜看世界,只选择现实世界中的某些特定事实进行注意,而忽视所有其他事实。过滤使人们忽视自己有价值的方面。

d. 极化思维(polarized thinking)

极化思维是指人们根据绝对标准对自己的行为和经验做或好或坏的二分评价。极化思维的人易走向正负两极中的消极一面,对自己全盘否定。

e. 自责(self-blame )

自责是指人们无论对于什么事情不管是否真是自己的错误都要责备自己。自责的人认为一切错误都源于自己,他们没完没了地道歉,责备自己的所有缺点,永远看不到自己的长处。

f. 个人化(personalization )

个人化是指人们把自己当作整个世界,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或多或少地与自己有关。个人化具有一定的自恋成分,容易使人们以不恰当的方式对外部世界做出反应。

g. 看透他人心思(mindreading )

看透他人心思是指人们自以为世界上所有人都跟自己一样。这种思维方式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每个人都同意自己的消极观点从而对自尊造成危害,还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h. 控制错觉(controlfallacies )

过度控制(overccmtrol )——认为自己能够控制所有的人所有的事。这种思维方式容易使人们产生万能的错觉,认为自己可以控制一切。

控制无能(undercontrol )——认为其他人都能控制而只有自己不能控制。这种思维方式容易使人们产生对

一切都无法控制的错觉,错误地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与自己毫无关系,任何人都不受自己影响。

i. 情绪性推理(emotionalreasoning )

情绪性推理是指人们不以理性的规律而是以变化不断的情绪体验来认识世界。情绪性推理的人只依赖于情绪来解释现实,这样会对自尊造成很大危害。

(2)动机性偏差

①自我服务(self serving)

,是指一般人对于良好的行为都采取居功的态度,而对于不好又称自我标榜(self enhandng)

的、欠妥的行为则否认自己应负的责任。自我服务是为了在别人面前提供一个良好的印象;自我卷入愈深,自我服务的程度也愈高。

②自我设阻(self handicapping)

自我设阻是指对某个任务没有把握而刻意制造一些阻碍,是一种自我保护。自我设阻的人成功的可能性会降低。

③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

社会比较是指个体就自己的信念、态度、意见等与其他人的信念、态度、意见等做比较。 a. 上行比较与下行比较

上行比较(upward comparison):与比自己强或好的人比较;

下行比较(downward comparison):与比自己弱或差的人比较。

b. 辐射效应与对比效应

上行和下行比较究竟导致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效果要取决于具体的情境:

当比较目标与自己关系密切时,产生福射效应(radiative effect):目标比自己强,会产生积极效果,提高自尊;目标比自己差,会产生消极效果,降低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