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社会心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参照群体
【答案】参照群体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以其信念、态度及价值观念作为评价、规范自身及他人行为标准的群体。它是个体思想行为的参照系统,由美国心理学家海曼最早提出。个体常采用该群体的规范和价值标准作为自己态度与信念的基础和行动标准。参照群体可以是个体所属的家庭、学校、宗教及经济等群体,也可以是他不属于的或想象中的群体。它对个体的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对于有负面影响的参照群体,个体不但不认同,还要以该团体的价值、
态度作为警惕与激励因素。每个人都有他的参照群体,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在它的影响下完成的。
二、简答题
2. 试述归因训练的途径、方法和步骤。
【答案】归因训练(attribution training)是指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使个体掌握某种归因技能,形成比较积极的归因风格。归因训练分为两条途径:
(1)错误归因训练(misattribution training)
①理论基础:沙赫特和辛格的情绪二因素论。
②基本过程:生理唤醒处于积极状态时能够増强愉快的情感,而处于消极状态时能够增强愤怒的情感。通过由不同生理唤醒状态下的认知解释,引起所期望的情绪归因,从而改变患者的消极情绪,达到治疗的目的。
③应用:主要用于焦虑、失眠、口吃、忍受疼痛、吸毒、抑郁等方面的治疗。
④评价: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尚未得到广泛的实验支持,在应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再归因训练(reattributiontraining )
①再归因训练的具体方法
a. 团体发展法
理论基础:韦纳等人的成就动机归因理论。
过程:小组成员讨论和分析行为的原因;心理学家或受过训练的教师引导正确的归因;填写归因量表;心理学家或教师进行统计分析;对小组成员做出反馈,指出归因偏差;鼓励比较符合实际的、积极的归因。
应用:可以定期在学校进行,要求学生能主动配合。心理学家必须在训练之前注意观察、了解和记录学生行
为的情况。比较有效的途径是让教师掌握归因训练的知识和技能,把归因训练结合到教学工作中去。团体发展法比较适合于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生。
b. 强化矫正法
理论基础:学习和强化的原理。
过程: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某种行为;要求学生在事先预备的归因因素列表中做出选择;每当学生做出积极的归因时就给予强化;对很少做积极归因的学生给予暗示和引导。
应用:强化矫正式的归因训练比较简便易行,特别适宜于儿童。这种方法的关键是掌握和灵活运用适当的诱导和奖励方法。归因训练的效果可以迁移到日常行为中去,但需要定期进行。它的作用没有团体发展法持久,可以个别进行,也可以多个学生同时进行。
c. 观察学习法
理论基础:班杜拉等的自我效能理论。
过程:让儿童观看归因训练的录像,片中表现儿童在完成某一行为时进行归因的情况;在观看录像后,让儿童重复类似的行为。
应用:在运用这种方法时,应该使片中儿童的特征(性别、年龄等)与受训儿童尽可能相似,所从事的行为也应尽可能与这些儿童的实际行为相一致,这样能够使观察学习的效果更好地迁移到日常行为中去。
②再归因训练的实施步骤
a. 选择对象:按照训练的目的,根据归因风格测量挑选出由于归因风格不当而导致行为不适应的人作为训
练对象。
b. 实施干预:按照规定的一套训练程序,在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采用说服、讨论、观察学习和强化矫正等方法。干预的时间和次数依训练对象的年龄而定。
c. 效果测量:比较实验组与控制组训练前后的行为改变,可以显示出训练的效果。
3. 简述认知失调理论。
【答案】(1)认知失调理论的内容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斯汀格于1957年在《认知失调理论》一书中提出的关于社会认知的一种理论。其理论内容为,人们都力求认知的一致性,试图将其认知元素之间彼此协调统一起来,若个体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等认知因素之间出现不一致,个体就会产生心理上的紧张和不适感,即产生认知失调。这种情况下,个体就会被驱使减轻或消除这种不平衡。
(2)认知失调的对策
认知因素之间的不协调越大,人们想要减轻或解除不协调的动机越强烈。个体为恢复心理上的平衡或和谐,通常采取的途径和方法:①改变行为,使其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②改变态度,使其符合行为。③引进新的认知元素,改变不协调状况。如果两个认知不一致,可以通过增加更多一致性的认知来减少失调。④减少选择感,让自己相信自己之所以做出与态度相矛盾的行为是因为自己没有选择。⑤改变认知的重要性,让一致性的认知变的重要,不一致的认知变的不重要。
(3)认知失调理论的意义
为证明与发展该理论,费斯汀格等人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发现了由认知不协调到恢复
协调而引起态度及行为改变的某些规律。认知失调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引人注目的认知理论,它的兴起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内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比其他社会认知理论具有更广泛的方法论意义和适用范围。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人的行为和思想、信念、态度变化的内部机制,为心理障碍的分析提供了工具。
4. 社会知觉中的主要偏差有哪些?
【答案】由于知觉对象的复杂性、知觉者的主观性以及知觉者加工信息能力的有限性等因素,人们会产生偏差。偏差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用。知觉偏差除了首因效应、近因效应、信念固着偏见、负向效果、刻板印象之外,还有:
(1)晕轮效应
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一定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消极品质的晕轮效应称为扫帚星效应(forked-tail effect)。
(2)积极性偏差
,也称“宽大效应”(leniency effect),是指个体在评价他人时,往积极性偏差(positivity bias)
往更多地对他人做出积极的、肯定的评价。
“波利阿纳原则”(pollyanna principle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往往在大多数时间里对大多数的生活事件做出“高于平均水平”的评价。
西尔斯提出对人的积极性偏见(person-positivity bias)概念:“宽大效应”只在对人的认知时发生,而对物的认知则不会发生。
(3)证实偏差(confirmatory bias)
①认知证实偏差(cognitive confirmatory bias)。人们往往有选择地去解释并记忆某些能够证实自己既存的信念或图式的信息。人们根据社会刻板印象去评价个体也是要证实个体与其头脑中既存的图式是相吻合的。
证实偏差导致个体过分相信自己判断的准确性,评价一旦形成便不轻易改变。这种偏差在错觉相关效应(illusory correlation effect)中最明显,即如果两种因素相互联系,人们就会将两种因素之间联系知觉得比实际
上更强烈。
②行为证实偏差(behavioral confirmatory bias)。人们对某人的社会行为总有一定的图式,这种既有的图式会使该人交往时做出符合图式的行为,使得其行为表现符合他人对其行为的期望。它实质上就是“自我实现的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4)后视偏差
后视偏差(hindsight bias)是指人们在回忆自己的判断时,倾向于认为其判断比实际上更为精确。它是一种真正的记忆歪曲,说明个人在社会知觉中不由自主地倾向于认为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
(5)虚假一致偏差
虚假一致偏差(false consensus bias)是指人们存在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普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