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云南大学新闻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当代新闻评论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从新闻述评的主要对象不同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答案】按新闻述评的主要对象不同可将它分为以下几种:
(1)形势述评
是对国内外形势,包括政治形势、经济形势以及其他领域形势的述评。
(2)事件述评
对国内外重要事件或有广泛影响的新闻事实进行分析和解释,揭示事态的性质、意义和趋向,帮助读者辨明真相,澄清是非,以获得正确的认识。
(3)工作述评
抓住实际工作中提出的人们普遍关心的紧迫问题,依托一定的典型或有说服力的事实,提到党的路线和政策的高度来进行阐释,指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揭示事物的发展前途,对实际工作者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4)思想述评
针对现实生活中处于萌芽状态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倾向,通过典型材料,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帮助受众澄清糊涂观念,提高思想认识。
2. 为什么说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是“超重型评论员文章”?
【答案】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从本报评论员文章发展起来,是评论员文章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冠以“特约”两字,用以加重文章作者的身份。这类评论对象大多是事关全局的举足轻重的重大问题,专题性更突出,理论性更强烈,政论性更鲜明。
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与一般评论员文章的区别主要包括:
(1)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不像评论员文章那样选择一个侧面、论其一点,而是多侧面地、系统地就一些重大思想、理论和政策方面的问题展开论述,比较讲究论证的系统性和严密性,有比较强的思想性和理论性。
(2)篇幅一般较长,多在三四千字以上,因此被称为“超重型评论员文章”。以当地党报上最新发表的一批人物通讯为依托,配写一篇本报评论员文章(不少于1000字)。答:示例如下:
(一)人物通讯
季羡林曾为世博撰写寄语用耳朵“听”世博
季羡林先生因心脏病突发于今晨磕然长逝,没来得及留下任何遗言。但他留下了最美好的祝愿。
就在今年5月底,记者受上海“百位名人寄语上海世博”活动组委会之托,邀请先生为上海世博会撰写寄语,季老欣然命笔:“祝上海世博会圆满成功”一一这美好的祝愿,足以让我们读出这位世纪老人的殷殷深情。
近年间,因为采访,我有机会接触了季老及他的亲人、友人、学生,有幸了解到季老一些晚年生活的片断。今天,回忆这些零星的片断,季老在生命倒计时阶段的场景,宛若一张张速写,呈现在眼前。
用耳朵“听”世博
今年5月31日,我接到季老之子季承的电话:“我已经把我父亲给世博会的题词,放在了三O 一医院西院的传达室,你来取吧。”
我于当日下午3时来到传达室,季承刚刚因事离开,他委托两位被安排于3时之后拜访季老的朋友接应我,其中一位是湖南省作协会员。他双手郑重地递上题词,那是先将题词平铺于报纸、然后随报纸一同卷起的纸卷,用一根细绳系着,绳上别了一个纸条,上写“文汇报”三字。
解开细绳,摊开纸卷,只见题词被报纸保护得不带一点褶皱,“祝上海世博会圆满成功”十个用毛笔写就的大字气韵洒脱。这是季老献给上海世博会的最珍贵礼物,而我代表“百位名人寄语上海世博”活动组委会所呈上的只是一份绵薄的心意一一两盒黄山毛峰。
次日,季承代表他父亲对那两盒茶表示感谢。我向季承表达了《文汇报》想去拜望季老的心愿,季承答应尽快安排。我了解到,每周三、周六和周日下午是探视时间,而近一两个月的日程已经排满。
季承告诉我,季老非常关心上海世博会,问他世博会主题,他能不假思索地回答:“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还会来句英文:"bettercitybetterlife! ”他高兴地说:“奥运会是体育盛会,世博会是经济、文化、科技的盛会。”
季老是通过“听”来了解世博会的。季老曾做过白内障手术,再加上视觉神经的衰退,视力变得模糊,他只好用他听力尚可的耳朵来满足对国家大事的知情欲。季承每天会用一两个小时的时间,为父亲读报纸、讲电视,告诉父亲“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上海世博会将为全球经济发展和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季老边听边乐呵呵地点头:“好! 好! ”当季承告诉父亲:“‘百位名人寄语上海世博’活动组委会想得到您的寄语。”季老爽朗地表示:“没问题! ”立即让儿子准备笔墨。
季老手执毛笔,不偏不抖,落笔果断。惟一让他担心的是:“我看不清,就凭感觉写了,不知道写得好不好? ”
“《文汇报》比我小20多岁,还是小年轻呢! ”
2006年年底,为了给报社《近距离》专版采写长篇人物通讯《季羡林:做一辈子“学者”》,我去医院探望季先生。那次,季老谈到了他对于寿命的期待:“我从未想到我能活这么大岁数,最初我以为只能活四十几岁,像我父母亲的寿限。米寿(88岁)时,听说巴(金)老和减(克家)老相期活到茶寿(108岁),我说我也入伙。但前些日子,读到一位科学家的文章,论证人的寿限可以到150岁。所以,当人们问到我时,我说我给自己定了一个新目标:活150岁! ”
去年1月13日,《文汇报》创刊70周年,季老写下了真挚的祝福:“祝文汇报永葆青春”。提笔之前,他很幽默地说:“我都不觉得老,《文汇报》还比我年轻20多岁,是个小年轻呢,还大有作为! ’’
临终前一天留下三幅最后的墨宝
季羡林曾对季承说:“如果我的字能让一些人高兴,能对一些事起到好的作用,那就是‘好事情’,你们不要拒绝。”
其实,季老每次题完字,眼睛总会红肿,但他坚持对“好事情”来者不拒。季承于心不忍,但后来和医护人员等沟通,发现“让老人写一写、动一动,老人的精神状态反而好,这对健康更有好处。”
季承告诉记者,昨天下午,季老还在做“好事情”,留下了他生命中最后的三幅墨宝:“减克家故居”、“弘扬国学,世界和谐”、“抗震救灾,发扬中国优秀传统”。
享受迟来的天伦之乐
季羡林在他最后的日子里,逢人便说“我现在很幸福。”当人们猜度他是否因字画风波而动怒伤情,5月31日曾去拜望季羡林的一位佛门师傅说:“他早就超越了对财富、对地位、对名誉的世俗之见,对他而言,亲情才是最珍贵的。”
去年11月以来,季羡林的独子、74岁的季承结束了与父亲长达13年的隔阂,父子俩享受着迟来的天伦之乐。今年5月退休后,季承更是每天上午就去看父亲。
季老有各种心愿:“替我去祭扫一下山东的祖坟”; “我想喝啤酒”……季承便‘一去落实。季承还专门从济南订做了父亲爱吃的小吃“油旋张”,父亲就着啤酒,来块“油旋张”,直呼“好味道”。季承说:“父亲每天总要在沙发上靠着靠垫坐坐,跟我聊聊天,我会和他商量今年7月20日,怎么给他的孙子过生日,今年8月6日,怎么给他老人家祝寿。昨天下午,我还给他按摩了手臂。”
季承是在得知父亲心脏病发作后,于今天早上8时赶到三O 一医院的,“那个时候,他己经昏迷了,表情很平静。当医生在一小时后宣告我的父亲死亡的消息,我怎么都无法接受,总觉得他还应该多享受享受天伦之乐。”
(二)评论
独家评论:季羡林先生是纯正的学问家
2009年7月12日,早晨,中国百年学术地图第三代学者的重镇,季羡林先生平静离世。尽管先生已经九十八岁高龄,内心依然受到不小的震动,先生对自己的身体一向自信,今年年初还说过,要活到一百零八岁。
滋养季羡林的文化生态
按理说,外患频仍,战乱不己,很难形成良陛的文化生态,至少不利于学者的健康成长。国族争取自由,个人也争自由的时代,正是季羡林成长的历史背景。
这位一九一一年在齐鲁之邦出生的季羡林,出生不久,就碰上了晚清到民国的大转折。饥饿和贫困一直缠绕着少年季羡林,好强的他得遇良师一一胡也频、董秋芳先生,两位老师都擅长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