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云南大学新闻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当代新闻评论教程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举例说明六种不同的段落结构。

【答案】为体现评论结构的波澜起伏,变化有致,正论部分在布局时通常结合使用以下六种段落结构:

(1)归纳论证结构

围绕所要论述的中心问题,在逐步论说分论点的基础上,归纳出总论点。例如,1990年6月4日《解放日报》为鸦片战争150周年发表社论《历史给我们什么启示? 》,分论点是:启示之一:“落后会挨打’,; 启示之_:“对外开放是历史发展的要求”; 启示之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总论点:“历史已证明我们有志气、有能力振兴中华,实现民族的起飞”。思路顺畅,气势磅礴。

(2)证明论证结构

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论据直接证明。例如,《安徽日报》2000年1月3日发表的评论《警惕增加农民负担新动向》,先提出“农民负担问题并没有风平浪静”的观点,点明题旨,接着在正论部分提供了三个事实性论据:“一是增项加码行为由农业税费向行业税费转移”; “二是摊派对象由大人向孩子转移”; “三是摊派行为由乡镇向村组转移”。最后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加重农民负担影响大局,影响稳定,更影响经济发展,应予以坚决制止。

(3)排列(并列)论证结构

先提出总论点,然后排列出几个并列的分论点,从几个方面对总论点加以阐发。例如,《人民日报》获奖社论《千万不可忽视农业》提出的总论点为:千万不可忽视农业。正文部分排出了四个分论点:①农业的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可动摇,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 ②当前,一些导致放松和忽视农业的认识问题值得重视; 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农民的生产活动将主要面向市场,领导者的责任主要是正确地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要组织和发展生产; ④进一步重视农业,涉农部门责任尤为重大。通过相互并列又彼此联系的四个分论点,说明和证实总论点,从而得出农业将获得大发展的结论。

(4)递进论证结构

提出总论点后,要求逐层分析,或由小到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等,把道理阐述得比较完整深刻。以《经济日报》1996年12月2日发表的评论员文章《稳中求进》为例,文章第一、二自然段作为引论,先提出问题一一稳中求进的方针; 第三至第七自然段着重分析问题一一如何理解这一方针、为何提出这一方针; 接着四个自然段是解决问题一一如何稳中求进; 文章

的结尾,提出要求和希望。

(5)比较论证结构

提出论点后,通过对事物本身各个发展阶段的纵向对比或与另一事物的横向对比,深入阐发道理。1982年《人民日报》获奖社论《回答一个问题一一翻两番为什么是能够实现的》正论部分便是通过历史的纵向对比,和苏联的横向对比的论证结构层层说理。

(6)正反论证结构

提出论点,先反后正,或先正后反,进行论述。从正反两面说理,形成强烈对比,是非曲直,昭然若揭。1995年3月31日,((中国新闻》刊发的评论《经济增长速度:快乎? 慢乎? 》运用正反论证结构就较为成功。文章首先提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问题,之后分三个小标题《快在哪里? 》、《慢了行不行? 》、《速度多少合适? 》先正后反,结论水到渠成。

2. 什么叫谋篇? 什么叫结构? 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案】(1)谋篇的含义

谋篇,即布局,或指搭架子、列提纲,这是在解决选题、立意和论证之后将思想成果见诸书面的阶段。

(2)结构的含义和作用

结构,是谋篇布局见诸文字的外在形式,是指文章各个部分之问以及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的安排,它包括开头、结尾、段落层次、过渡、照应等。

①结构的好差,直接关系到评论文章中心论点能否得到突出,能否为受众所接受。

②结构安排得好,思路展得开,评论会层次分明,论证严密,中心突出。

③结构得不好,思路不畅,评论会层次紊乱,线索不清,中心论点得不到充分有力的证明。

(3)谋篇和结构的关系

①结构,是谋篇布局见诸文字的外在形式。

②谋篇的优劣,在评论的结构中可以得到具体的验证。

3. 提高评论素养,对搞好新闻报道有什么帮助?

【答案】(1)评论素养的内涵

评论素养是指新闻工作者,应当是具有高尚人格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是社会活动家,应当具有灵敏的政治嗅觉,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周围的一切,对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情况有充分的了解,有自己的判断和估价,有发言的主动权。

(2)提高评论素养对搞好新闻报道的意义

评论素养应当成为每位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养之一。胡乔木认为培养名记者的一条重要方法是多写评论和述评,因为评论和述评是一种高层次的新闻报道。‘懂一点新闻评论学,学一点评论写作,不断提高自己在评论方面的素养,这不仅是搞好当前学习,做好新闻工作的需要,而且对今后具有长远的意义。

①提高评论素养是提高新闻报道的思想性和媒体思想性的重要一环。良好的评论素养可以加

深媒体从业者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加强同广大受众以及整个社会的联系程度,最终提升媒体的水平。

②新闻评论是整个报纸宣传的纲,提高记者的评论素养,可以把全部报道工作贯穿起来。 ③提高评论素养有助于一线记者和报刊通讯员科学地抽象化新闻事实,快速发现问题并提升到应有的高度,抓住要害,提炼出新颖而深刻的报道主题。

④提高评论素养,对社会政治和全局情况留心观察,镇密思考,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往往能使记者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捕捉事物的本质,理出报道的主线,采写新闻报道也更加得心应手。

⑤针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高评论素养有利于形成敏锐的新闻敏感,辨别真伪、判断是非的能力和良好的逻辑思维。

⑥提高评论素养使记者在搞好日常报道的同时,能采写出有分量的述评新闻,进行画龙点睛的评论,把摆事实和讲道理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增强宣传效果和媒介影响力。

4. 新闻评论如何解决俗套的问题?

【答案】俗套主要是指新闻评论表现形式上的格式化、文风上的八股化,造成千篇一律、令人乏味的现象。解决这一问题应该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1)创新开头与结尾,摆脱“三段式”的束缚,不落案臼

新闻评论要不落俗套须摆脱开头结尾“戴帽”、“穿靴”模式,节省篇幅和精力,注重新颖独到。

(2)平等对待受众,以理服人,力戒居高临下、训人说教的姿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新闻媒体是一种特殊文化产品,媒体与受众是一种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新闻从业者必须尊重受众,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受众,评论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3)转变作风,深入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有感而发

要解决评论隔靴搔痒这个问题,惟一的办法就是转变作风,深入一线,只有对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有深切的了解,撰写的新闻评论才会有的放矢、有感而发,从而适应受众的需要。

5. 电视评论与报纸评论的联系和区别。

【答案】(1)电视评论与报纸评论的联系表现在,它们是新闻评论的两种形式,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性质、地位、作用、基本特点等。

①性质。电视评论和报纸评论都是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体。它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结果。它反映客观事物的方法为比较概括和抽象,主要通过分析说理的方法,从理论、政治、政策和思想上去启发和引导读者。

②地位。它们是新闻宣传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新闻宣传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体裁,是新闻宣传的旗帜和灵魂,在当今的舆论引导工作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与新闻报道相比,新闻评论是对新闻所报道的重要事件或重大问题,进行分析议论,明确地指出新闻报道的思想政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