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当代新闻评论教程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主笔

【答案】主笔,是指评论记者,或称社论撰述委员,是一个很高的尊誉。主笔主持一家报馆的言论方向与编辑方针,它是新闻政策的执行人。主笔在整个报社的运作中地位极为重要,可以说主笔存则报存,主笔亡则报亡。因此,主笔一般都由社会上享有名望的人担任。

2. 经济漫谈专栏言论

【答案】经济漫谈专栏言论,是一种涉猎日常经济工作和社会经济生活,具有新闻性与政论性相结合的短小精悍的署名经济评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对经济宣传包括经济评论日益重视,经济漫谈式的言论也曾一度活跃。

3. 同期声

【答案】同期声是指与电视画面同步出现的各种声音,包括人物的谈话和现场的各种实况音响。同期声是电视评论各种声音符号中最重要和最富感染力的组成部分,与画外音、主持人(记者)的演播室点评及各类背景音响不同的是,它更具有现场感和表现力,而且具有更为鲜明的个性特征。

4. 电视谈话

【答案】电视谈话是一种以人际传播的方式表现的大众传播活动。电视谈话是由记者(或主持人)主持,在演播室或其他固定场景与特定的谈话者围绕某一新闻事件或社会话题,以访谈、座谈或论坛的方式直接进行交流或探讨的评论节目形式。电视谈话体评论主要有三种形式:一为访谈式,二为座谈式,三为论坛式。

5. 座谈式评论

【答案】座谈式评论是主持人(或记者)邀请有关方面的政府官员、专家权威或各方面代表人士,在演播室就新闻事件或社会话题发表意见、交流看法和进行探讨的谈话体节目。这些意见往往相互启发、补充,对论题的探讨也往往较为全面和深入,谈话具有较为明显的交流感与互动作用。

二、简答题

6. 党报评论化被动为主动的内涵是什么?

【答案】党报评论化被动为主动的内涵表现为:

(1)为壮大主流舆论,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在各类突发事件、热点新闻面前,党报评论一定要及时准确,抢占舆论引导第一落点,将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与事件处置同步推进,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观点,先入为主,先声夺人,掌握主动,从而最大程度地挤压谣言传播空间,真正占领舆论制高点。

(2)党报评论要化被动为主动,在关键时刻不缺位、不“失声”,除对突发事件、热点新闻要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观点外,主动设置话题,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尤为关切和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生发评论,也是党报自觉引导舆论的一个重要路径。。

7. 好的评论论题应具备哪些条件?

【答案】(1)触及现实,富有新意

①触及现实,是新闻评论的生命力之所在。新闻评论所涉及的问题,一般都是党和群众所关心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旨在向广大群众及时明确提出如何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对待和处理当前的一些重大问题。

②新闻评论的强烈的时效性决定它一定要以现实生活中的新人物、新事物、新风尚、新问题、新动向作为主要评述对象,即时发言,给人新的启迪。

③新闻评论的选题讲究时效性,要充分注意时间和时机的关系。

④选题要新,并不意味着每篇评论都要提出新问题,讲出新观点,这在实际上是做不到的,要学会老题新做,常做常新。

(2)面向全局,准而有当

①评论所评述的问题应体现着特定时期的主要倾向,应为当时广大人民群众所关注并与他们的利益直接相关。

②评论应面向最广大的受众,力求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③用作评论对象的新闻事实或社会现象,必须绝对真实,来不得半点虚假。

④选题要准而有当,须通过理性思考,掌握事物的内部联系,了解此一事物不同于另一事物的质的规定性,从而达到恰到好处的目标。

⑤新闻评论是媒体的旗帜,体现着媒体的方向,一定要注意准确性,要有全局观念。

(3)大中取小,以小见大

选题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即从大问题的某一个侧面选定论题,选取最贴近生活情感,最体现时代精神,最吸引受众“眼球”的那一点入笔,使论题具体集中,有鲜明的针对性。同时,也要学会小题大作,善于从一个看似极普通的事件中,找出其背后存在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问题,从而深入开掘,写出大主题,在社会上引起一定的反响。

8.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增强新闻评论探度的写作方法有哪些?

【答案】从论证上看,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增强新闻评论深度的写作方法是多样的,主要

有:(1)例证,从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某种现象中引出论点的正确性; }2)对比,将不同的事物做比较,对比的事物越鲜明,论证的威力就越强; (3)分析,通过揭示事物发展的各种关系,最后作出结论; (4)递进,由浅入深,逐渐展开,引人深思; (5)反驳,先摆出反面论点,然后加以反驳,进一步阐明自己的正确观点。

9. 简述新闻述评的发展源流。

【答案】新闻述评的发展源流如下:

(1)早期报刊的“政论时代”

报刊的观点性内容多,事实性内容少,政论性报刊往往以综合栏目的形式,摘录、组织外电、外报新闻以补充事实性信息的缺项。

由“直录公犊,剪抄报章”,到“夹叙夹议,独见匠心”,是当时纪事栏目编辑业务进化的一个标志。这种形式本身,已经有“述评”的特点。

(2)1915年出版的《新青年》

①《新青年》一创刊就推出“国外大事记”和“国内大事记”。

②这是综述型的大事记,选择较精,着力较多,一般都体现出编辑主体的认识和概括,照顾到事件的源流、背景,而不再带有早期期刊记事中那种信息堆积或简单加和的形迹。

③其认识性因素明显加强。

(3)1918年创刊的《每周评论》

①《每周评论》继承了《新青年》的经验,并把“国外大事述评”与“国内大事述评”置于一版首要位置。

②这两个纪事栏目是有系统的纪事,不仅事件选择较精,而且可以看出是写作者把各种相关信息读通、打通后讲述的,其中的“评”,正是这种打通了来讲“事”的一种手段。

③一种在叙事中体现的见识,作为判断而言,它们一般是属于事实判断,但偶尔也进人到价值判断。

(4)1924年由国闻通讯社主办的《国闻周报》创刊

《国闻周报》“1周间国内外大事述评”,己经具有自己独立报道资源,是形式发展得很完备的新闻述评形式。

三、论述题

10.什么是据事议理? 试述据事议理的有效操作方法。

【答案】据事议理是指摆事实讲道理。这是新闻评论常用的一种说理方法。从事与理的关系而言,事实正是说理的依托、由头或论据,议理则是由事实的现象、感觉到本质、理性的开掘、分析、推理、引申和发挥。这种说理方法的优点在于理从事出,虚实结合,使评论文章增添理论色彩,避免空泛议论或就事论事。实践表明,事实和道理的有机结合,正是写作新闻评论也是评论说服力的一项基本原则、要求和方法。大凡两者结合得好,就有说服力; 反之,两者结合不好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