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发表的背景和内容。
【答案】(1)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发表的背景:
①中国共产党重视加强新闻工作者的政治与业务修养,开展新闻业务的学习与研究活动,以迎接新闻事业大发展的新形势。
②1948年9, 10月间,中共中央在其所在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举办由《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的部分记者参加的学习班。
10月2日,刘少奇亲自去学习班作长篇讲话,即著名的《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2)刘少奇在讲话中表达了党中央对新闻工作的重视,为新闻工作者适应新的形势、完成新的任务提出了明确的努力方向。主要内容有:①深刻阐明了新闻工作的作用与任务。刘少奇指出:“我们党要通过千百条线索和群众联系起来,而你们的工作、你们的事业,就是千百条线索中很重要的一条。报纸每天和群众见面,每天把党的政策告诉群众。”“党依靠你们的工作,指导群众,向群众学习。”
②提出了党和人民的新闻工作者必备的四个条件:a. 马列主义的修养; b. 政策路线的知识; c. 正确的态度; d. 独立地做相当艰苦的工作。
2. 简述《救亡日报》、《抗战》三日刊等抗日救亡报刊的出版经过与宣传报道特点。
【答案】(1)《救亡日报》的出版经过与宣传报道特点
①《救亡日报》创刊于1937年8月24日,是卜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实际卜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但在名义上为国、共两党合作创办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报纸。郭沫若担任社长,夏衍(代表共产党)、樊仲云(代表国民党)任总编辑。上海沦陷后,《救亡日报》于1937年11月21日在上海出版了最后一期后宣告停刊。1938年1月1日,《救亡日报》迁至广州后复刊,至10月21日因日本占领广州而再度停刊。1939年1月10日,《救亡日报》在桂林再度复刊,直至1941年2月28日被国民党有关当局勒令停刊。
②《救亡日报》的宣传报道特点
不登中央社和外国通讯社的消息,也不登广告。专稿多,特稿多。许多著名人士如宋庆龄、何香凝、冯玉祥、邹韬奋、陶行知等都为它写过政论或诗词。(2)《抗战》的出版经过与宣传报道特点
①《抗战》创刊于1937年8月19日,三日刊,由著名新闻出版家邹韬奋创办并主编。迫于上海租界当局的压力,《抗战》自9月9日出版的第7号起改名为《抵抗》,11月23日出版的
第29号恢复《抗战》原名,并宣布自30号起迁至武汉出版。1938年与《全民》周刊合并,改名《全民抗战》三日刊,武汉沦陷前夕再次内迁,自10月起在重庆出版,出至1941年2月22日第157期后被查封。
②《抗战》的宣传报道特点
发扬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传统,能迅速反映国内形势的发展并做出评述,又注意反映人民大众抗战期问的迫切要求并及时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
3. 中国广播事业是怎样产生的?
【答案】1920年11月2日,美国匹兹堡KDKA 广播电台正式开始广播,这是世界上第一座向政府登记的广播电台(它是公认的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中国在1923年出现第一座广播电台,在世界各国中也属于较早的。
(1)1923年初,美国人奥斯邦创办的中国无线电公司与英文《大陆报》合作,办起“大陆报一一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同年1月23日晚首次播音。这是外国人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2)1923年5月底,美商新孚洋行也在上海办起广播电台,但因经费拮据很快停办。
(3)1924年5月,美商开洛公司又在上海法租界办起一座广播电台,这座电台与《申报》合作,在报馆设发音室报告新闻。这座广播电台是早期外商在上海开办的广播电台中时间最长、影响较大的一座,其播音一直持续到1929年10月。
(4)北洋政府交通部于1924年8月公布了《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则》,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无线电广播的规则。不久,北洋政府责成东北无线电长途电话监督处在一些地方筹建广播电台。
(5)1926年10月1日,哈尔滨广播电台开始广播,每天播音两小时。内容有新闻、音乐、演讲和物价报告等。这是我国政府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6)1927年5月15日,天津广播无线电台开始播音。同年9月1日,北京广播无线电台也开始广播。1928年初,沈阳广播电台正式广播。
(7)1927年,在上海、北京等地很快出现了几座中国自办的民营广播电台,其中最早的一座是上海新薪公司广播电台,创办于1927年3月18日。同年底,北京商办的燕声广播电台也开始播音。
4. 简述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及意义。
【答案】(1)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
中华民国成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立即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起与西方先进国家接轨的自由新闻体制,保障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
①将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之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同时还规定各项自由权利只有在认为增进公益、维持治安,或非常紧急必要时,才能以法律限制之。
②颁布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法律、法令,促进新闻事业的繁荣。如1912年3月,孙中山应上海日报公会之请,下令将报界电费减轻四分之一,邮费减轻_分之一,以利报业的发展。
③废止亡清限制言论出版自由的旧法规,颁布促进新闻事业发展的新法令。
(2)自由新闻体制确立的意义
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颁行的上述法律、法令,确立了以言论出版自由为本的新闻法制原则,标志着自由新闻体制在中国的建成。这一自由新闻体制与封建文化专制制度是完全对立的,对于强化言论出版自由等资产阶级民主观念,促进中国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进步意义。但是,由于南京临时政府当政时间过短,因而无暇进一步完善这一自由新闻体制。
5. 简述明代“邸报”的抄传和发行工作的三个环节。
【答案】明代“邸报”的抄传和发行工作主要通过三个环节。
首先是通政司。通政司以通政使为主官,来自地方和在京臣僚们的章奏,绝大部分必须经过通政司。通政司主官通政使往往由皇帝直接任命。英宗以后各朝的通政使这一职务,大多为当权的首相或宦官所把持,用以控制臣僚章奏呈留出纳这一环节。可见在中央政府中,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部门,是朝廷政事信息的总汇。
其次是六科。六科指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共设七品的给事中十二人,六科官员的级别虽然不高,但管的事很多,而且经常参与朝廷的各项重大政事活动。
在六科的众多职掌中,和“邸报”的抄传活动关系密切的有两点。其一是将皇帝看过的、作了批示的、同意发布的臣僚们的章奏,公开发抄,供在京各衙门互相传报,供“邸报”抄传。其二是负责记录皇帝接见大臣时的谈话和指示,经由“邸报”发布出去的皇帝谕旨,有很大一部分即来源于此。从某种意义来说,六科的官员们还承担了采集、记录和为“邸报”提供皇帝谕旨的作用。
最后是提塘。明制,各省都派有提塘官长驻京师,担任军情和各项文报的呈递下达等任务。提塘还有一项任务,就是抄传“邸报”。明代不设进奏院,没有进奏官,提塘官所从事的工作,十分接近于唐宋时代的邸吏或进奏吏。提塘的办公地点通称提塘报房,简称报房。
经由提塘报房发出的官报,通称“邸报”。“邸报”的各项内容,是提塘官们从六科发抄的各项谕旨和章奏中摘抄出来的。摘抄出来以后,还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才能传发到各地读者的手里,即:(1)复制,由在京各提塘报房分头进行。(2}通过塘马和骚站传送到各省城和总兵官驻地,分送给省城或驻地的主要军政官员。(3}由省城的有关人员复制后,分送给省城各衙门的一般官员。(4)由省城负责抄报活动的专业人员抄出,经骚传分送各地方府县衙门,转给府县长官。明代政府机关的省以下各级在职官员们,就是通过以上的这些环节,分别看到“邸报”的。通政司汇集各类章奏和地方上报的消息; 六科收集和发布有关的诏旨和章奏; 提塘将这些诏旨和章奏从六科抄出,经过筛选和复制,传发到省,再传到府县,通过辗转抄录,在官绅中传阅。这就是明代“邸报”抄传活动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