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首都师范大学博物馆学方向文博基础之文物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盘龙城

【答案】盘龙城是商代早期重要城市遗址,位于湖北省黄陂县叶店。年代约为公元前15世纪前后。它于1954年被发现,1974, 1976被大规模发掘。古城位于府河北岸高地偏东南部,平面略作方形,南北290米,东西260米,四周夯土筑墙。发现3座宫殿基址,规模较大,具有宫城形制,城外则是居民区和手工业区,反映这一古城尚属早起城市的形态。此外,还发现有大型墓,陪葬大量青铜礼器、陶器。城外发现文化内涵属商文化系统,是商在南方的一个重要方国。这一发现对于了解商代文化的分布、城市性质、宫殿的形制和建筑技术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2. 大汶口墓地

【答案】大汶口墓地是指位于山东省泰安县大汶口镇与宁阳镇堡头村附近的大汶口河两岸,距今约5400~4400年间(即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的墓地。其面积约82万平方米。墓葬为长方形土扩墓,其中14座有木质葬具,包括木掉室。大多数死者头向朝东,以单人直肢葬为主,也有8座合葬墓。这些合葬墓中有3座是男左女右的成年合葬,1座是成年男女与幼女合葬。部分死者的头骨有枕骨人工变形和拔除上侧门齿迹象。绝大多数墓有随葬品,但极不均衡。有的大型墓多达数十乃至百件,有精美的陶器、玉器、象牙器等贵重物品,代表性的陶器有鼎、豆、壶、尊、瓶、“盔形器”等; 石器有穿孔石铲、石锛、矛、凿等,另外还有一些玉石器。

3. 蚁鼻钱

【答案】蚁鼻钱是楚国货币,其形体较小,体呈椭圆形,上尖下圆,面凸背平,尖头有一小穿孔,又似背面磨平的贝,故常以铜贝称之。其人者长1.8厘米,重4~5克,小者不足1厘米,多数重2.5~3.5克,最重的有4.2克。面上有阴文似蚂蚁状,看似蚂蚁歇于鼻尖。又有类“哭”字者,或称鬼脸钱。在两湖、河南、安徽、浙江、江苏、山东等地都有蚁鼻钱的出土。

4. 匣钵烧

【答案】匣钵烧是指将瓷器胚胎放置在粗陶制成的匣钵里烧制的方法。如此一来,瓷器以辐射热来加温而使整个器物受热均匀,同时瓷器表面也没有被窑内的尘埃染脏。

5. 三角缘神兽镜

【答案】三角缘神兽镜是日本古坟时代前期古坟出土的一种铜镜。其缘部隆起甚高,断面呈三角形,镜背花纹是东王父(又称东王公)、西王母等神像和龙虎等兽形,三角缘神兽镜即以此而得名。分“舶载的”和“仿制的”两类。迄今已发现300余枚。全属大型镜,一般直径在20厘米以上。镜的纹样都属浮雕式,神像和兽形的数目各有不同,排列方式可分“求心式”和“同

向式”两种,而以前者居多。从形制、花纹和铭文等看,三角缘神兽镜具有中国镜的基本特征,所以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由中国输入的“舶载镜”,制作年代约在汉末、魏晋之际。

6. 珐琅彩瓷器

【答案】珐琅彩瓷器,又称瓷胎画珐琅,是将画珐琅技法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种釉上彩瓷,是汉族陶瓷艺术之瑰宝。它先在瓷胎上上釉,烧结后再用珐琅粉(主要以石英和长石为原料)画彩,再烧。珐琅质彩料的颜色稳定,绘成何颜色,烧成后仍是何颜色,便于绘制精细的图饰。其施彩薄,画面立体感却很强。色彩瑰丽,非常精美。珐琅彩瓷创烧于清代康熙年间,盛烧于雍、乾,是宫廷垄断的高级艺术品。

7. 平安帖

【答案】平安帖是东晋王羲之书写行书尺牍作品。《平安帖》,又称《修载帖》,与《何如帖》、《奉橘帖》两帖连为一纸,称“平安三帖”。今存墨迹本为唐代双钩摹搨,硬黄纸本,纵24.7厘米,4行27字,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另有绢本墨迹草书《平安帖》,为宋临摹本,纵24.5厘米,横13.8厘米,共4行,41字。

8. 西坡墓地

【答案】西坡墓地是指河南灵宝西坡新石器时代大型墓地,是仰韶文化中期的核心地带,目前已发现的该时期大型遗址多集中在灵宝境内,2000年至2006年,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6次主动科学发掘和系统钻探,发掘面积累计5000余平方米,历年发掘均有重要发现,这些发现极大深化了学术界对仰韶文化中期社会复杂状况的认识。

二、简答题

9. 隋唐两京地区陵墓的形制与特点。

【答案】隋唐时期的墓葬,按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可以分为帝王陵寝、品官墓葬和平民墓葬等几类; 按墓主人的族属,又可以分为汉人墓葬和其他族群人的墓葬; 按墓葬的构筑方法,则可以分为砖室墓、土洞墓、土坑墓等。北方两京地区典型的隋唐墓葬是带长斜坡墓道的土洞墓或砖室墓。

(1)隋唐两京地区的陵墓的类型

①双室砖墓

墓主人主要是皇室成员或有特殊勋功的大臣。这类陵墓墓葬全长50米以上有长斜坡墓道和4个以上的天井和小皂,前后各有一个墓室,使用石门、石棺或石撑等石葬具。地面上配有高大的封土堆、石像生、石碑等设施。此外随葬品也极其丰富。

②巨型单室砖墓及双室土洞墓

墓主人主要是一品官或皇亲国戚。这类陵墓全长40米以上,其基本形制与双室砖墓相同,只缺少一个前墓室,也使用石葬具。地面上配有有封土堆、石刻等设施。随葬品丰富。

③大型单室砖墓和土洞墓

墓主人主要是三品以上的官员。这类陵墓全长20米以上,体制与第二型基本相同。无石棺撑。 ④中型单室砖墓和土洞墓

墓主人主要是五品以上的官员。这类陵墓全长10米以上,有斜坡或竖斜(竖井和斜坡结合)墓道。

⑤小型单室砖墓和土洞墓

墓主人主要是九品以上的官员和富裕的平民。这类陵墓全长在10米以下,有斜坡或竖斜墓道。葬具为木棺,随葬品较少,以日用陶瓷器为主。

⑥小型土坑墓

墓主人则是普通的平民百姓。这类陵墓全长通常在2~2.5米,距地表深1米左右。墓室平面呈长方形或梯形,随葬品仅有几件日用陶瓷器。

(2)隋唐两京地区墓陵的特点

①随葬品种类十分丰富

两京地区的唐墓的陪葬品中有专门用于随葬没有实用功能的明器,如陶俑、三彩器皿,也有墓主人生前的实用之物,死后被带入墓葬,如陶瓷器、铜器、金银器、玉器等。所有随葬品中,唐代的陶俑种类多,造型更生动,制作更精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②盛行用壁画装饰墓室的传统

唐代较大的墓葬一般都绘有壁画,用以表现墓主人生前的地位、日常生活以及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场面。壁画通常分布在墓葬的墓道、天井、过洞、雨道以及墓室的壁面和墓顶上,涉及仪仗、宫廷生活、礼宾、狩猎、宗教、建筑、星象、四神等题材。

10.可移动文物定名的基本原则,并举一例。

【答案】可移动文物是指馆藏文物(可收藏文物),即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代表性实物等,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可移动文物定名就是指确定可移动文物的名称。

(1)可移动文物定名的基本原则

①文物定名应科学、准确、规范;

②没有名称的文物,定名应依照定名要素为其定名。定名要素包括年代、特征、器物通称。代、特征、通称顺序排列;

③文物已有名称且比较准确的,采用已有名称;

④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定名,依照相关学科国际命名法规定名。

(2)文物定名的举例

石刻定名的一般规则为:“年代”+“主要内容”+“质地”+“器形”。

示例:宋太平兴国八年吕蒙正重修孔庙碑。

11.纸质文物的“染璜”是什么,对纸质文物保护有何意义。

【答案】(1)染璜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