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山西师范大学915学校体育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指导法

【答案】指导法是指教师通一定的途径,对学生进行体育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诊治,使学生会学、善学、乐学、好学,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并灵活运用到体育学习和锻炼中去,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自评、自练的能力。

2. 训练中周期

【答案】训练中周期即一个训练阶段,通常4-6周,是指课余体育训练安排应按照一定的周期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地进行。每一个周期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和对运动员的要求都在前一周期的基础上不断提高。

二、简答题

3. 体育教师在职培训和提高的方式有几种?

【答案】(1)岗前培训

岗前培训主要是面向新教师进行的培训,一般由两个途径实现:

参加校外新教师脱产培训,通常由教师进修学校或师范院校来承担培训任务。

在校内由本校组织学习提高,如组织培训班或指定老教师传、帮、带等。

(2)教师教育机构集中培训(院校培训)

学位课程培训

学位课程培训是指通过参加学位课程学习进修,达到一定的学历或学位水准,获得相应证书。该模式主要是针对未达到国家规定学历或学位的在职教师开展。

短期进修培训

短期进修培训是根据中小学教育发展需要而开展的培训活动。可依据培训目标的不同将其进一步分为教师岗位培训、骨干教师培训、计算机全员培训、专题研究培训等等。

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与校情和教师工作紧密相连,培训结果可直接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4. 不同类型肌纤维的结构功能特点

【答案】(1)肌纤维类型的划分

根据肌纤维的收缩速度可将肌纤维划分为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

根据肌肉的色泽可将肌纤维划分为红肌和白肌两种肌纤维。如果再结合肌肉的收缩速度,可将肌纤维划分为快缩白、快缩红和慢缩红三种类型。

,快缩-氧化-糖根据肌纤维的收缩速度及代谢特征可将肌纤维划分为快缩-糖酵解型(VG )

酵解型(FOG )和慢缩-氧化型(SO )。

(2)不同肌纤维的特征

形态特征

a. 快肌纤维的直径较慢肌纤维大,含有较多收缩蛋白,肌浆网也较慢肌纤维的发达,快肌纤维由较大的运动神经元支配,神经纤维较粗,其传导速度较快。

b. 慢肌纤维周围的毛细血管网较快肌纤维丰富,且含有较多的肌红蛋白,导致慢肌纤维通常呈红色。慢肌纤维含有较多的线粒体且线粒体体积较大。慢肌纤维由较小的运动神经元支配,运动神经纤维较细,传导速度较慢。

生理学特征

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慢肌纤维收缩速度慢。由于快肌纤维的直径大于慢肌纤维,而且快肌运动单位中所包含的肌纤维数量多于慢肌运动单位,因此,快肌运动单位的收缩力量明显地大于慢肌运动单位。由于慢肌纤维中的线粒体体积大而且数目多,线粒体中有氧代谢酶活性较高,肌红蛋白的含量也比较丰富,毛细血管网较为发达,因而慢肌纤维的有氧代谢潜力较大,其抵抗疲劳的能力比快肌纤维强得多,而快肌纤维则易疲劳。

代谢特征

慢肌纤维中氧化酶系统如细胞色素氧化酶(CYTOX )、苹果酸脱氢酶(MDH )和琥珀酸氢酶(SDH )等的活性都明显高于快肌纤维。慢肌纤维中作为氧化反应场所的线粒体大而多,线粒体蛋白(各种氧化酶)的含量也较快肌纤维多。快肌纤维中一些重要的与无氧代谢有关酶的活性明显高于慢肌纤维,即其无氧代谢能力较慢肌纤维高。

5. 学校体育的主要目标及其突出特点是什么?

【答案】(1)学校体育的主要目标

学校体育的总目标

a. 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b. 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态度、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c. 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使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学校体育的效果目标

a. 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

b. 传授体育运动、卫生保健、健康生活的知识、运动技能和健身方法,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素养。

c. 培养对体育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d. 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培养健全人格。

e. 发展学生的运动才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

(2)突出特点

强制性

学校体育是指以增强学生体质、传递体育文化为目的的教育过程,它是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比较强的体育教育活动。

基础性

学校体育是社区体育的基础,社区体育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讲是靠社会成员的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而学校体育是这种体育兴趣、习惯和能力的来源。如果学校体育没有体现“体育内容的长效性”,则不能成为社区体育的基础。

6. 学校体育中如何进行体育教学管理?

【答案】体育课堂教学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

(1)确定编班方式与班额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考虑以下因素:

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平行班的编班,应使各班人数基本一致,班与班之间学生体育基本水平、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和体育骨干等力量基本平衡。混合班中男女比例应尽可能相等,比例尽量协调。

在高中或大学阶段,应根据学校体育设施条件和师资力量确定编班方式,可以打破班级或年级界限,按项目进行编班,或男女生分别编班,也可采用倶乐部教学形式。

(2)编制课表

在具体的操作中应注意:

要合理安排体育课的时间。

要有合理的课次间隔。

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场地器材条件。

在排课时应留出一些共同的时间,以便于进行集中备课或开展教研活动。

(3)制定课堂常规

依据

体育课堂常规的制定应依据学校体育法令与规章、学校体育传统、班级课堂风气这四个方面。

内容

体育课堂常规主要包括道德方面的常规、秩序方面的常规、人际方面的常规、安全方面的常规和学习方面的常规等。

(4)备课与上课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也是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学习过程。

(5)体育课成绩的管理

体育课成绩的管理,分为体育教研部(室、组)对体育课成绩的管理和体育教师对体育课成绩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