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郑州大学联合培养单位洛阳师范学院346体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学校体育学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直观性原则

【答案】直观性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方式,发挥学生各种感觉器官的作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认真参加练习,使其掌握体育卫生知识,技术和技能,并培养其观察和思维能力

2. 预先考核

【答案】预先考核. 一般在学期初进行。以了解学生学习态度和体育基础作为制定教学计划、措施和进行教学分组的客观依据,以便使教学工作符合学生实际,并与期末成绩相比,判断学生的进步程度。考核内容是大纲规定的主要教材,方法一般以测验为主,考核的成绩不作正式成绩计算。

3. 课余体育竞赛

【答案】学生体育竞赛是指全体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的旨在丰富课余文化体育生活、增强学生体质的体育比赛。课余体育竞赛具有竞争性、合作性、公开性、教育性、娱乐性、层次性、多样性。

4. 心理训练

【答案】心理训练是指在训练中,有意识的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人特征实加影响,使他们学会在训练和比赛中调节自己心理状态的训练过程。

二、简答题

5. 体育教学过程分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案】(1)体育教学过程的准备阶段

课前准备是是指教师和学生按照统一的教学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是体育教学系统运行的首要程序,包括教师备课和学生预习。

教师备课

备课是指体育教师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校的体育课程资源的条件,结合学生的体育基础,选择最佳的体育教学手段,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学生预习

预习是指在上课之前教师备课的同时,学生对教材内容作预先的学习。预习可以帮助学生提

高练习效率,加快掌握动作技能的速度。

(2)体育教学过程的实施阶段

体育教学过程的实施阶段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目标明确

体育教师要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体育教学目标,使学生对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调控得当

a. 教师要在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导下,正确地选用体育教学方法。

b. 教师要根据体育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及价值科学地分配教学时间。

c.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掌握好教学进度。

d. 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效果和程序,及时调整教学进程。

e. 学生要集中精力,注意观察教师的动作示范和讲解,认真进行练习。

积极互动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体育教学过程的检查与评价阶段

教学效果的检查与评价是一个程序中相互联系着的两个环节。

检查

检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教学效果,主要包括教师观察、身体素质测定、运动技能展示等方式。

评价

包括对达到规定体育教学目标的程度、学习态度、体育教师等的评价。

6. 如何理解校本培训?它有哪些优势?

【答案】校本培训的优势主要表现为:

(1)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校本培训是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与校情和教师工作紧密相连,培训结果可直接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2)校本培训创造了终身学习的氛围,无限提高、拓展了培训时间和受训教师的覆盖面。 (3)校本培训优化了学校现有的各种资源。

(4)校本培训促进了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实践的紧密结合。

7. 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合理地使用队列队形?

【答案】(1)影响队列队形运用的因素

包括体育课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场地情况等等。

(2)基本要求

简捷高效

队列队形的运用要力求科学合理,要做到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简捷的队列队形变换,最有

效地为教学服务。

利于课堂教学

在队形的设计与安排时,要力求做到有利于学生,有利于教师的指导与监控。

合理利用口令

要求体育教师在课中运用队列队形的同时,注意提高指挥口令运用的合理性、准确性和科学性。

8. 我国体育教师培养与培训体系出现了哪些发展趋势?请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建立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模式

教师教育一体化主要包括:

培养目标的一体化

培养目标一体化是指分别制定体育教师职前培养和继续教育阶段的目标,并使其互相衔接、互相补充。

课程一体化

职前培养侧重理论课程,力求理论课程的实践化。在职培训以实践课程为主,注重实践课程的理论化。两种教育的课程体系彼此衔接、互为呼应。

师资队伍一体化

进行教师队伍的调整和优化组合,从而建立一支既能担负职前培养,又能承接在职培训任务的一体化教师教育队伍。

管理一体化

高等教师教育院校应实现一种由传统的职前教师教育的管理模式,向教师终身教育的管理模式转变。

(2)确立教师专业化的教职观

我国在完成教师专业化的过程中,至少要在以下几方面加大改革和发展的力度。

进一步调整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含选修课)由强化学科专业性向强化综合性、教育专业性发展,加强“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加大教育学科课程比例,増加教育实践课程的时间。

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未来的发展趋势必将是切实有效地普及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实行先获取资格证书,后上岗执教。

加速教师队伍高学历化的进程

要把中小学新教师培养有计划、有步骤、多渠道地纳入到高等教育体系,逐步形成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的教师教育。

(3)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

教师教育必须加快信息化进程,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为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