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中国哲学简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贵无论

【答案】“贵无论”是魏晋玄学的观点。魏晋时期以“无”为天地之本。“贵无”语出裴镇《崇有论》:“阐贵无之议,而建贱有之论”王弼等人提出“以无为本”遂为名士们广为谈论和传播,贵无之说风靡一时贵无论的基本论点是把“无”当作世界的根本,当作世界统一性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诊释了老子、道家“无形无象”。

2. 经之以五事

【答案】经之以五事是指孙子用五种标准政治、天时、地势、将领和制度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孙子兵法·计》篇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孙子认为,战争是国家大事,关系到生死存亡,因而掌握战争之规律是其首要任务。他又从五个方面来分析决定战争胜负的主客观条件:

①道是指战争的正义性和人心的向背等;

②天是指自然气候条件;

③地是指自然地理条件;

④将是指将帅的指挥才能;

⑤法是指军法军纪和组织编制等。

“道”处于五事之首,尤其重要,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原则。

3. 无为而无不为

【答案】无为而不为是老子提出“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的观点。《老子》第三十七章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顺其自然,不妄为; “无不为”是指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的,此乃“无为”所产生之效果。人之行为应该效法大道,顺应自然,遵循规律,不可随意妄为,否则,“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老子认为执政者要奉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政策,提倡“无为而治”。这个理论对我们今天探讨和解决人类的发展问题仍具有深邃的意义。

4. 《周易参同契》

【答案】《周易参同契》又称《参同契》,是世界上现知最早的包含系统的内外丹理论的养生著作,作者是东汉人魏伯阳,后被道教吸收奉为养生经典。该书主体分上、中、下三篇,主要讲述的是道家的修炼方法,即丹法。该书丹法的理论基础是黄老学说。此外,该书还引入易象、节候,论述成丹原理和火候进退。自唐宋以来,《周易参同契》深受道家重视,被称作南宋初祖的张

伯端在《悟真篇》中称其为“万古丹经王”。

5. 求放心

【答案】求放心是指把放失的良心再找回来,恢复心中的善性,由孟子提出。孟子在《告子上》中指出虽然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但它在人心中并不牢固,如果不对其加以保养,很有可能丧失,这称为“放心”。人们丢失了鸡犬还知道去找,可悲的是“有放心而不知求”因而孟子提出“求放心”。“求放心”的过程是“学问之道”即求仁为善之道。显然,孟子说学问之道只是“求放心”是由于考虑到人难免会出现道德失误,而正是“求放心”才可以使道德修养得以继续进行。

6. 兼爱

【答案】兼爱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子提出的一种伦理学说,意即同时爱不同的人或事物。墨子说:“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①他提倡兼爱互助,认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反对儒家“爱有差等”的观念,认为这样会导致“强劫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等种种恶果。

②他提倡“兼”而反对“别”且把兼爱作为仁义的主要内容。

③他把兴利除害与兼爱相联系,反复阐述“兼相爱,交相利”的道理,主张不分人、我、彼此,“爱人若爱其身”“为彼犹为己也”。

④他指出“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做到“天下之人皆相爱”就能将社会矛盾消除。事实上墨子的兼爱理想在当时无法实现。

7. 气种

【答案】气种是王廷相为了回答“统一的气为什么能够产生不同的万物”而提出的概念。他认为现实世界中的万物在宇宙原始物质(元气)中都对应着一种潜在的种子,由于这些种子是不同的,所以由这些“种子”决定的天地万物也是千差万别的。除此之外,他还认为“气种”是具有稳定性的。他提出:“万物巨细柔刚,各异其材,声色臭味,各殊其性。阅千古而不变者,气种之有定也。人不肖其父则肖其母,数世之后,必有与祖同其体貌者,气种之复其本也。”

8. 盈天地皆气

【答案】“盈天地皆气”是明末清初哲学家黄宗羲提出的观点。在理气关系上,他反对“理在气先”主张“理气是一”先有气才有气之理,也就是说,气是实体,理是相对应的虚体,是气的属性或者运动变化的规律和秩序。宇宙间气才是最本质的东西,理表现在四季的更替上,只是四季交替的秩序。也就是说,理是在气之后才产生的。气的无限性才决定了理的无限性。从万物上来看,理跟着气一直在变,不存在永恒不变的理,站在离气无理的角度,黄宗羲批评了“理生气”、“理气为二”的说法。

二、简答题

9. 简单“学至于行之而止”一语出处及思想含义。

【答案】该句话出自于《荀子》。

(1)翻译

学习的最终就是实践。

(2)含义

荀子的知行观集中表现在“学至于行之而止”这个命题中。他认为认知的关键在于“行”。“行”不仅是知的来源,也是知的目的。但荀子的“行”不是指人的社会实践,而是指人的道德行为。因而所谓“学至于行”也就是“学至于礼”让主观的道德行为符合现实的社会道德规范,最终达到“德之极”的地步。

10.简论荀子“明分使群”的社会历史观。

【答案】“明分使群”是荀子的观点,意为他希望人们能明确自己的分工,并且相互依赖。

(1)人能“群”

荀子指出人与动物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是有组织的“群”。他认为,人的力气不如牛,走路不如马,为什么牛马反供人驱使呢? 这是由于人能结成群,而牛马则不能。“能群”不是指普通的合群,而是指能组成社会。荀子进一步又把“分”看成“群”的必要前提。

(2)“分”的含义

①社会生产上的分工

“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械器”“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荣辱》)。

②封建等级制度

荀子指出:“夫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势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澹则必争,争则必乱,乱则穷矣。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王制》)在此,他把等级制视为“天下之本”的根本的“分”这就是“分”的主要含义。

③设立一个“分之枢要”的国君

国君通过制定礼义来确立“分”通过设置官职来对人民进行统治,从而巩固“群”。

11.简论孔子的“正名”思想。

【答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的“正名”思想是其提纲掣领性的政治思想。

(1)提出

春秋后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礼崩乐坏,且不断发生臣弑君、子杀父的暴行。对此,孔子力图恢复周礼权威,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秩序,而其首要任务是“正名”。《论语·子路》篇记载,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理由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2)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