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西大学中国哲学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经之以五事
【答案】经之以五事是指孙子用五种标准政治、天时、地势、将领和制度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孙子兵法·计》篇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孙子认为,战争是国家大事,关系到生死存亡,因而掌握战争之规律是其首要任务。他又从五个方面来分析决定战争胜负的主客观条件:
①道是指战争的正义性和人心的向背等;
②天是指自然气候条件;
③地是指自然地理条件;
④将是指将帅的指挥才能;
⑤法是指军法军纪和组织编制等。
“道”处于五事之首,尤其重要,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原则。
2. 心即理(陆九渊)
【答案】“心即理”是南宋陆九渊提出的心学命题。他认为“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陆九渊认为“理”是宇宙之内,万物运行规律以及人类社会赋予的伦理; “心”是指求学问道以明理之心。从本原上看,理对于心,是天之所赋:从实践生活上看,心理关系主要通过“公”、“同”来实现合一的。他主张通过克除私欲,将心提升到理的层面上,这是合心于理式的“心即理”也是陆九渊心学的重心所在。
3. 《华严金狮子章》
【答案】《华严金狮子章》是华严宗创立者唐法藏大师用金狮子作比喻讲解华严宗教义的著作。相传法藏为女皇讲解华严宗教义时,当女皇听到“六相圆融”、“十重玄门”时,感到迷惑,于是法藏随手指着殿前的金狮子,形象地解说了“六相圆融”理论中的总与别、同与异、成与坏三对范畴和“十重玄门”的理论中的差异性和同一性,使得武则天理解了他的基本思想。法藏的弟子把这次宣教记录加以整理,称为《华严金狮子章》,简称《金狮子章》。
4. 二谛
【答案】“二谛”指真谛与俗谛,是由中观宗提出的表述其核心思想的术语。“谛”是真实之意。此宗的大师吉藏,描述此说有如下三个层次的“二谛”:
①第一层次:普通人以万物为实“有”而不知“无”即俗谛;
②第二层次:说万物是“有”是片面的; 说万物是“无”也是片面的。不片面的中道,在于理
解万物非有非无,即真谛;
③第三层次:说万物非有非无,说“不片面的中道”即在于此,这是俗谛。万物非有非无,而又非非有非非无; 中道不片面,而又非不片面才是真谛。
5. 王与霸
【答案】王与霸指王道和霸道,是《孟子》中着重讨论的两种统治术。《孟子·公孙丑上》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 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指出“王”和“霸”的根本区别体现在“以德”与“以力”区别。霸道是依靠武力的强权政治,王道是以道德为基础的仁政,孟子推崇王道而贬抑霸道。王霸之辨成为后来许多学者讨论的话题,也成为统治者两手并用的统治方法。
6. 得意忘象
【答案】“得意忘象”是二国魏王弼的哲学用语。意是指圣人思想; 象是指卦象; 言是指卦辞、爻辞。王弼提出一种解《易》的义理之学,认为万物的惟一共同特征就是“存在”称为“有”。但这个“存在”排除了任何具体内容,等同于“无”。王弼阐发取其精神而无视其形的思想,以“无”言之,体现了他对经验世界的否定性取向。
7. 本无
【答案】“本无”是三国魏玄学家何晏、王弼的哲学命题。“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认为,天地万物,以无为本。”王弼等人认为,追索天地万物的本体,只能是“以无为本”。他们认同《老子》的“道”的无形无名的形上特征,以“未形无名”论“道”以有形有名指“物”。并把形上的“道”与形下的“物”的关系,变成为“本体”与“末用”的关系。“无”是本体,是他对经验世界与经验知识的独特看法。
8. 《抱朴子》
【答案】《抱朴子》是一部道教经典著作,由东晋葛洪所撰,分内、外篇。《内篇》主要讲述神仙方药、养生延年、鬼怪变化、攘灾却病,属于道家的范畴。《外篇》则主要谈论社会上的各种事情,属于儒家,显示了作者先儒后道的思想发展历程。其文学思想是反对贵古贱今,认为今胜于古。总之,该书将玄学与道教神学、丹鼎与符篆、儒学与仙学、方一术与金丹均纳为一体之中,确立了道教的神仙理论体系。
二、简答题
9. 章太炎“俱分进化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俱分进化论”是中国近代思想家章太炎提出的关于社会历史进化的理论。
(1)善和恶、苦和乐“双方并进”
章氏认为,人类进化并不是一个简单地向理想世界趋近的过程。在社会进化的过程中,善和
恶、苦和乐是“双方并进”的,即“俱分进化”。
(2)倾向于“文明否定论”
章氏认为,恶和苦的进化给人类造成的消极影响远大于善与乐,因而他认为进化这一客观事实虽不可否认,然而进化对人类产生的作用并不是正面的,随着社会的进化,必然导致罪恶的扩大和痛苦的加深,人类社会永远不可能达到尽善至乐的境地,他倾向于“文明否定论”。
(3)主张建立“五无”社会
章氏认为,为了彻底摆脱进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恶与痛苦,应该建立无政府、无人类、无聚落、无众生、无世界的“五无”社会。
(4)评价
章太炎的“俱分进化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有一定道理,然而他因此就否定文明进化,还提出“五无论”反映了他后期思想中的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
10.“夫圣心冥寂。理极同无。不疾而疾。不徐而徐。是以知不废寂,寂不废知。未始不寂。未始不知。故其运物成功化世之道。虽处有名之中。而远与无名同。斯理之玄。……”找出处,翻译并解释,并说明这篇文章在中哲史的作用。
【答案】(1)出处及翻译
该文出自于东晋著名佛教学者僧肇的《肇论》中的“般若无知论”。
圣智是无知无为。最终极的理等同于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智慧无知无相,而又无所不知。
(2)释义
人的所知有限,有所知有所不知,从而不能达到无所不知。而无知才能无所不知。世俗的“知”是建立在“有”之上,其受制于人有限的认知的生命和有限的感官能力。佛家般若的对象是“无相之真谛”
僧肇认为用“知”与“所知”来解释般若与真谛的关系,只是为了方便人们的理解而做的假说。实质上,般若之真谛是超脱世俗认知范,是基于“无相”的。因此,般若并非“知”真啼亦非“所知”; 真啼“无相”故不能为“知”所识; 真谛是非“所知”故不能构成“知”的对象; 真谛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存在,并不以“知”为存在条件。换言之,真谛是不可“知”的,所以只能以“无知”知之。真谛的不可知性,造成了般若的“无知”性。般若的“无知”并非像“木、石、瞥”那样的无知无觉,而是直面事物的终极认知。所以般若的“无知”是无世俗之“知”。
除“无所不知”以外,还强调“无所不为”即“圣智无知而无所不知,无为而无所不为”。也就是说一切圣智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无所不知”主要是知其本身和一切众生的三世因果以及对佛教的觉悟程度和成佛条件等; 另一是“无所不为”主要是按照众生的不同状况,采取相应的引导手法,以诸种神通创造奇迹,一直到精通与众生共同生活所需的诸种技能。“无知无为”可以概括为“寂”或“虚”; “无所不知”、“无所不为”则以“用”或“实”或“动”来表示。
“寂用”、“虚实”、“动静”之间的问题便是《般若无知论》中讨论的第二个大问题,僧肇对此问题加以阐释:“用即寂,寂即用。用寂同一。同出而异名,更无无用之寂,而主于用也。是以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