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西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前识
【答案】前识是指在没有接触事物之前就行,在没有了解规律之前就动。韩非在认识论上主要继承了荀子的思想,他认为人要获得认识,必须接触客观事物,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他反对脱离客观事物规律的冥思苦想,他说:“先物行先理动之谓前识。前识者,无缘而忘意度也。”(《解老》)“前识”是没有任何依据的妄想、臆测。韩非认为:“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解老》)他反对主观成见和猜测,指出只要按照事物的自然规律去办事,就不会不成功。
2. 周敦颐
【答案】周敦颐是北宋著名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北宋五子之一,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著有《太极图说》、《易通》等。他的主要哲学思想有:“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衍化论和以“诚”为最高范畴的哲学体系。周敦颐提出“万”与“一”的关系问题以及“立人极”的思想。周敦颐认为“诚”是万物性命的本原,并作用于万物终始的全过程中。“诚”是整个世界的本质,纯粹至善是这种本质的体现,也是社会伦理道德的最高准则。
3. 大同书
【答案】《大同书》是近代改良派领袖康有为的著作。他在书阐发理想的社会与政治纲领。书中倡导托古改制,借公羊学创“大同”学说,主张维新变法,由“小康”而进“大同”。他认为只有在政治、经济、生活富足的“大同”社会中,才能真正实现人的本性。“大同”理想是中国资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家向西力一探寻真理的积极成果,超过了洪秀全的农业空想社会主义,但康有为的“大同”理想也只是一种空想,最终没有实现。
4. “天道自然”
【答案】“天道自然”是东汉哲学家王充提出的重要哲学命题,意即自然界的运动、发生以及发展变化是自然而然进行的,不受外力支配。该思想源自先秦道家。老子说“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庄子也讲“天道”是“无为”的。王充继承并发展了先秦以来天道自然的思想,结合元气论,明确提出“天道自然”的命题。他说:“夫天道,自然也,无为也。”他认为天是自然之天,万物自然而生,天道自然而然。“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人偶自生”。天道自然思想在王充之后得以进‘步的发展,唐代刘禹锡提出“天人交相胜”的命题,宋以后的一些哲学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天道自然传统。
5. 《释私论》
【答案】《释私论》是稽康关于精神境界的重要著作。在书中,他把“君子”分为两个层次:
①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层面来说,“君子”应该“越名教而任自然”;
②就人与宇宙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而言,“君子”应该“审贵贱而通物情”。
他认为,公私是主要问题,“显情”、“匿情”都是公私的表现。一个人虽然做了善事,但是他行善的思想感情都不公开,而是被隐蔽起来,这称为“匿情”因此这些人终究有私。有些人虽有“矜尚”和“违道”等缺点,但是如果他公开、不隐蔽其思想感情,这称为“显情”这些人表现出有公。稽康认为,这样讲,对于有善者与有非者皆有好处。这样一来,有善者就能进一步为善,有非者也能受到挽救与勉励。
6. 反因
【答案】反因是方以智对世间万物的一个看法,他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是包含对立的两个方面,并且是相互依存的,即“相反相因”也可以称为“反因”。一切相互对待的事物或方面都是极其相反的,而这两面却能够相互依赖,关键在于它们处在一个共同体中,而每一个共同体内部必然包含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方以智甚至说,相对待和无对待也是相反相因的,“相对待,谓之反因,无对待谓之大因。”即大因和反因也是相反相因的,不过这个相反相因比反因中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要更进一层,可以说:“无对待就在对待中。”但是方以智最终还是认为应该超越这些差别,这和他“随”、“泯”、“统”的观念是具有统一性的。
7. 《论衡》
【答案】《论衡》是东汉时期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由王充编著,共八十五篇。“衡”字本义是指天平,“论衡”就是指评价当时言论的价值的天平。《论衡》细说微论,解释世俗之疑,辨析是非之理,以事实为依据,疾虚妄之说。
①王充反对天人感应论,主张“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认为不存在有意志的创造者,自然界的“灾异”仅仅是“气”变化的结果,与人事无关;
②他驳斥鬼神观念,认为人的生命的物质基础也是“精气”“死而精气灭”根本没有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
③他明确指出知识来源于感官经验,批评“生而知之”的唯心论调;
④他主张人性因享气不同而有善恶,认为人性可改变。《论衡》提倡真和美的统一,将“真美”与“虚妄”相对,并将艺术的目的归结为“劝善惩恶”。
8. 性日生日成
【答案】性日生日成是中国明清之际哲学家王夫之用以表述人性生成变化的哲学命题。他认为,性在人出生以后,不是固定、一成不变的。“天命”的过程不仅仅在出生的那一刻,也在人的后天成长过程中。即人性是个发展的过程,性的成就也不能忽略后天的因素。但是他也不反对有先天的道德原则,人初生时候获得的性是是善的,这个层次的性人是没有选择的权利的。然而,在人出生以后,人就拥有选择的能力,可以自己进行选择。这时候,由于后天习性以及感性情感好恶,就会不辨好坏,从而人性也会随之改变。王夫之从发展的观点来看人性,包含着相当深刻
的道理。
二、简答题
9. 简述荀子“天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荀子的“天论”主旨是揭示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有其客观规律。
(1)明于天人之分
荀子首先批判了“天命”决定人事、“君权神授”的传统观点,主张要区别自然界的规律和社会人事之变化,即所谓“明于天人之分”(《天论》),也就是要界定人与天各自的职责。他认为,天地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并不会根据人的意志而转移。社会的治乱以及人事的吉凶,完全在于统治者是否采取了适当的治理措施,而与自然界的变化无必然联系。
(2)天不为而成,不求而得
荀子针对自然界某些罕见的现象给出了自己的说明。他利用天地、阴阳的变化说明陨星、木鸣等自然现象,破除了其神秘色彩。他还把自然界视为物质的东西,自然界的变化就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规律天是不为而成,不求而得的。圣人只需按照自然规律修人事,不用去勉强要求了解天。
(3)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反对在自然界面前消极无为的思想,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伟大思想。他认为,与其思慕、迷信、歌颂“天”之威慑,等候“天”之恩赐,不如积极主动地去犷解自然,掌握规律,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他还认为:“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如果人类能够处于天时、地利、人和,就能够与天地鼎足而立。
10.柳宗元的历史发展观有哪些基本内容?
【答案】柳宗元的历史发展观是认为整个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有其客观发展的必然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1)他在《封建论》中指出:“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在他的观点里,旧说创造历史的“圣人”其实无力兴废任何一种制度,而完全决定于“生人之意”。
(2)柳宗元将无神论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以“生人之意”为历史前进动力的新学说。“生人之意”历史观的任务或本性,就是要将历史领域中的神学思想及各种宗教迷信观念驱除出去。
(3)柳宗元阐述“道”的重要性,他所谓的“道”是“生人之意”的另一说法。凡是符合“生人之意”中的“经”与“权”的统一体,则称之为“道”。
11.荀子“虚壹而静”
【答案】“虚壹而静”是战国时期荀子哲学用语。
(1)提出背景
《荀子·解蔽》指出:“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人们的一个通病,就是习惯性地陷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