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东大学中国近现代哲学(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答案】“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出自战国孟柯的《孟子·公孙丑上》,是指耻己之不善和憎人之不善的心,即羞耻心是义的开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被视为孟子的四端说,是他性善论的依据,也是其所有学说的基础所在。孟子认为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开始。义是人本来就所具有的。
2. 《肇论》
【答案】《肇论》是东晋佛学家僧肇的著作。僧肇对大乘佛教的中道空观有深刻的理解,被鸠摩罗什称为“解空第一人”先后编译了《不真空论》、《物不迁论》、《般若无知论》和《涅盘无名论》等四篇佛学论文,后又收进《宗本义》一文,形成了《肇论》一书,建成了他所理解的一个完整的中观佛学思想体系。《肇论》以般若为中心,对当时佛教所热议的问题即佛教思想的基本问题作了总结性的回答与阐发。这个体系以“缘起性空”的思维方式为起点,阐释“不真”即“空”的本体论思想,并从“物不迁”去探讨佛学的根本宗旨即追求人生的解脱而达到理想的涅盘境界,同时指出获得般若智慧是达到这种境界的方法。
3. 人心、道心
【答案】“人心”和“道心”是二程提出的观点,他们认为人心表示感性的自然本能、欲望等,道心表示人的道德本心,道心是好的,人心则是邪恶的,从而把人心和道心对立起来。为了消除人心的邪恶,使道心得以保持,就要“惟精惟一”的功夫。具体做法就是要符合儒家“中”的原则。大程又用天理和人欲来表示人心和道心的区分:“人心惟危,人欲也; 道心惟微,天理也。”这样就和他们的理学思想联系起来。因为把天理和人欲看成是对立的,所以他们主张“损人欲以复天理”“无人欲就是天理”。二程提出的道心、人心以及天理、人欲思想后来经过朱熹的发展,成为理学中的重要范畴。
4. 有之所始,以无为本
【答案】“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出自王弼的《老子》是老子关于“有”、“无”的基本论点,即“以无为本”。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有形有名的具体存在物产生于“无”。万物要保全自身,就必须保持其本体“无”。万有是无的外部表现和作用,所以要“崇本举末”或“崇本息末”。王弼关于“有”、“无”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认为现象的本质是无形无象的。
5. 贵无论
【答案】“贵无论”是魏晋玄学的观点。魏晋时期以“无”为天地之本。“贵无”语出裴镇《崇有论》:“阐贵无之议,而建贱有之论”王弼等人提出“以无为本”遂为名士们广为谈论和传播,贵无之说风靡一时贵无论的基本论点是把“无”当作世界的根本,当作世界统一性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诊释了老子、道家“无形无象”。
6. 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答案】“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是程颐在张载批评道教有生于无、佛教空生万法的思想是“体用绝殊”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用来界定儒家关于体用的说法。他在《程氏易传》中说:“至微者,理也; 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这个思想本来是用来表示卦象所表达的义理和纷繁复杂的卦象之间的关系。认为理和象是不可分的,理是象之理,象是理之象。二者是显微的关系,是相互关联的。这个提法应用到理事关系上具有更广泛的哲学意义。理可以看做事物的本质,是至微的; 事可以看做感性的现象,是很显著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则是现象的内在根据。
7. 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
【答案】“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是清代戴震的伦理学命题。戴震提倡从具体考察事物中认识事物规律,即“理”“事物之理,必就事物剖析至微,而后理得”。戴震将“理”界定为“情之不爽失”认为“今以情之不爽失为理,是理者存乎欲者也”。“理存于欲”的命题,与程朱理学的“去人欲、存天理”相对立,以为“后儒以理杀人”与“酷吏以法杀人”无本质区别。他将道德伦理建立在具体的感性欲求之上,在感性欲求之中寻求中正不失之善,而不是用灭欲的方式来建立伦理学之善。这种思想对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程朱理学”及其现实危害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批判,并具有近代科学的实证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
8. 《华严金狮子章》
【答案】《华严金狮子章》是华严宗创立者唐法藏大师用金狮子作比喻讲解华严宗教义的著作。相传法藏为女皇讲解华严宗教义时,当女皇听到“六相圆融”、“十重玄门”时,感到迷惑,于是法藏随手指着殿前的金狮子,形象地解说了“六相圆融”理论中的总与别、同与异、成与坏三对范畴和“十重玄门”的理论中的差异性和同一性,使得武则天理解了他的基本思想。法藏的弟子把这次宣教记录加以整理,称为《华严金狮子章》,简称《金狮子章》。
二、简答题
9. 简述王充对前人人性论的批判和总结。
【答案】(1)王充对前人人性论的批判
王充所有的学说都是建立在他的“气论”基础上。他认为,由于人出生时察受的元气有厚有薄且有多有少,因此人的性也有贤有愚、有善有恶。在这一基础上,王充对前人关于人性的各派
学说进行了批判。
①孟轲与荀况
他将先秦以孟轲为代表的性善说、以苟况为代表的性恶说作为例证,认为这两种学说皆“未为得实”但是也皆“亦有所缘”有一定的事实依据。
②告子他认为,告子所说的是“中人之性”“徒谓中人,不指极善极恶也”。他举了周人世硕的性有善有恶说,此说认为“人性有善有恶”。
③董仲舒与刘向
工充还举了董仲舒与刘向关于人性的说法。王充批评董仲舒说:“夫人情性同生于阴阳。其生于阴阳,有握有泊。玉生于石,有纯有驳。情性生于阴阳,安能纯善? ”意思是,由于各人所受的阴阳之气有厚薄不同,所以其情性也应有善恶不同,不能以为性都是善,情皆恶。王充批评刘向说:“不论性之善恶,徒议外内、阴阳,理难以知。”也就是说,刘向虽对情与性作了区别,但并没有解决性的善恶问题。
(2)王充对前人人性论的总结
在对各派进行评述之后,王充总结说:“自孟子以下,至刘子政(刘向),鸿儒博生闻见多矣; 然而论性竟无定是。唯世硕、公孙尼子之徒,颇得其正。……实者,人性有善有恶,犹人才有高有下也; 高不可下,下不可高,谓性无善恶,是谓人才无高下也。……余固以孟柯言人性善者,中人以上者也; 孙卿言人性恶者,中人以下者也; 扬雄言人性善恶混者,中人也。若反经合道,则可以为教,尽性之理,则未也。”由此可见,王充是运用世硕与公孙尼子的观点来批判其他各家人性说的。总而言之,他的观点即人性有善有恶。
10.简答“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一语出处及思想含义。
【答案】“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出自于《易传·系辞》。
(1)翻译
刚柔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就产生了运动和变化。
(2)含义
阴阳是动态的,事物是发展的。物极谓之变,物生谓之化。指阴阳相互转化,展现事物动态发展,生生不息的图景。其中蕴含量变质变以及物极必反规律。刚柔相推,阴阳相制,由此形成了昼夜、四季、岁月及人类社会的吉凶。
11.简述桓谭形神关系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案】桓谭是东汉哲学家、经学家,关于形神关系,他认为精神居于形体,精神依赖形体,精神不能离开形体。
(1)精神居于形体
桓谭极其反对当时流行的徽纬之学,提出了“以烛火喻形神”的著名论断,指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燃烛矣。如善扶持,随火而侧之,可毋火而竟烛。烛无,火亦小能独行于虚空。”桓谭明确指出人的精神小可能离开人的形体而独立存在,就如同烛光不可能离开烛体而存在一样。该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