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东大学中国近现代哲学(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物不迁论》
【答案】《物不迁论》是中国东晋著名的佛教学者僧肇的著作。其论述的是世界有无变化、在僧肇看来,世界事物看起来在那里飞快地运转,但实际上没有变动。因为“动”与“静”撇开动静的相互关系,透过假象看本质,就无谓动与不动。生灭、运动的问题。是一种相对的假象,
2. 气种
【答案】气种是王廷相为了回答“统一的气为什么能够产生不同的万物”而提出的概念。他认为现实世界中的万物在宇宙原始物质(元气)中都对应着一种潜在的种子,由于这些种子是不同的,所以由这些“种子”决定的天地万物也是千差万别的。除此之外,他还认为“气种”是具有稳定性的。他提出:“万物巨细柔刚,各异其材,声色臭味,各殊其性。阅千古而不变者,气种之有定也。人不肖其父则肖其母,数世之后,必有与祖同其体貌者,气种之复其本也。”
3.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当狗
【答案】“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当狗”是指天地不会偏爱任何事物,在天地眼中,万物与当狗没有分别,即世界上万事万物其实都是平等的,出自老子《道德经》。当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河上公对这句有注:“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其意是指天地不讲仁恩,只是任其自然,将万物看作当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也是庄子齐物论思想的滥觞,对后世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4. 形神相即
【答案】“形神相即”出自南朝齐梁范缜的《灭神论》,指形体与精神“名殊而体一”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离范缜主张形体和精神不能分离,人在精神在,人不在则精神也随之消亡。两者合而为一,是同一事物的两方面。该论调是在迷信泛滥,唯心论者大肆宣扬“形神相异”的前提下提出的。
5. 一心三观
【答案】一心三观是天台宗独创的观心法要,又名圆融三观、不可思议三观、不次第三观。一心,是能观的心; 三观,是空、假、中的三智,即空观、假观与中观。天台宗说宇宙万有,都具有空假中三种谛理,而这三种谛理又互具互融,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如果我们在一心之中这样作观,即叫做“一心三观”。
6. 《太平经》
【答案】《太平经》又称《太平青领书》,是道教的主要经典。其主要内容有:
①继承了老子之道与传统的天神信仰,重新构建了早期道教的神学思想体系,即天人合一的神学思想,主张神仙不死、身中神、求长生等观念;
②为帝王治太平提出一套统治术,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治国方针是“无为而无不为”的老子学说; 提倡封建道德观念和帝王统治术,理想目标是实现封建的“太平世道”;
③对于教徒的修养方法,提出了守一之道。并提出辟谷、服药、食气、养性等方术,并且重视符咒;
④提出善恶报应观念的承负说,告诫世人要行善积德。《太平经》对张角传播太平道、组织农民起义有所帮助和启发,对五斗米道也有一定影响,同时为后世研究中医史、道教史和农民战争史等提供了很多资料。
7. 《中庸》
【答案】《中庸》源自《礼记》,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中庸”作为最高道德准则和自然法律,是指不偏小倚的日用常行之理。“中庸”的基本内容是待人处事,既不要过分,也不要不及,“过犹不及”。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符合“中庸”精神的行为,孔子称之为“中行”。中行者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勇于进取而又考虑全局,为人耿直而又善于与人合作。“中庸”的实质是寻求人际关系的高度和谐。
8. “三玄”
【答案】“三玄”是魏晋时期清谈家对《周易》、《老子》、《庄子》三本书的统称,“玄学”之名由此而来。“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言道幽深微妙。东汉末年至两晋,士大夫开始倾向于形而上的哲学论辩。这种论辩,谈玄论道,称为“清谈”或“玄谈”一般围绕《周易》、《老子》、《庄子》这三本玄妙深奥的书展开辩论,涉及有无、生死、动静、言能否尽意等形而上的问题。当三玄成为玄学家的焦点时,《老》、《庄》就与《周易》在深层次上得以贯通,儒家与道家思想也在一定程度的得以融会。魏晋玄学正是借助于这二本书才使其形而上学得以建立与拓展的,呈现出清通简要和意旨玄远的特点。玄学在本体论上取得了巨大发展,中国哲学的思辨水平也由此上升到一个新阶段。
二、简答题
9. 道学在南宋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在北宋时期,道学主要继承了明道的“识仁”、“体仁”之学,以谢良佐和杨时为主要代表。
他们集中注意于体验未发、反身格物、识仁等问题上; 在功夫论上,强调直觉和反观内省。谢良佐以生释仁、以觉言仁; 杨时也提倡身体心验,李侗则强调“观喜怒哀乐未发前作何气象”用反身而诚代表格物。到了张九成时期,道学甚至趋向于禅学化。朱熹将其扭转为重视客观性、知识
性的路向,把内向的体验转为哲学辨析,形成了南宋道学发展的基调。
10.请简要介绍何晏等编的《论语集解》一书。
【答案】《论语集解》是现今保存最早且最为完整的一部《论语》集解体著作。
(1)《论语集解》是为了改造旧学、缔创新学。
《论语集解》所集录,为汉代研治《论语》之大成,记录了四家汉人注释和魏人三家注释。实际上,《论语集解》的作者有五人,但由于何晏总领其事,故一般称为何晏注。作者编著此书的目的是改造旧学、缔创新学。作为集解体制,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①汇集众家;
②择善而从。
就《论语集解》所集汉儒之注而言,孔安国、马融之注为古文系统《论语》,而包氏、周氏所注为今文系统《论语》,郑玄的注则综合古今为一体。因此可以说,《论语集解》开创了把汉魏古注揉成一书,把《鲁》、《齐》、《古》的著作熔合为一家的先声。
(2)《论语集解》是在有意转换汉学,开启玄学。
《论语集解》集中了汉魏七家注释,大体上都是汉儒的主旨。由此可见,《论语集解》一书的主体性质为儒学。但是何晏等人并不是简单地对各家注释剪贴,而是精心地加以剪裁,甚至改易。有时甚至会舍弃他人之注而自己立意,并且常常掺夹玄言于微妙之处。
11.得意忘象
【答案】“得意忘象”是三国魏王弼的哲学用语。“意”指圣人思想; “象”指卦象; “言”指卦辞、艾辞王弼《周易略例·明象》认为:“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 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卦象是用来表达圣人之意的,卦辞、艾辞是用来说明卦象的。明白了卦象的含义就可以忘掉卦辞和艾辞,懂得了圣人的思想就可以忘掉卦象。主张对《周易》的理解不必局限于辞和象,而要通过辞和象把握圣人的思想。由此提出一种解《易》的义理之学。
(1)王弼对经验知识的批判
①王弼认为经验性认知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有确定对象的,而且常常只抽取对象中的某一个特征、某一种联系予以判认、加以指谓。王弼说:“凡名生于形,未有形生于名者也。故有此名必有此形,有此形必有其分。仁不得谓之圣,智不得谓之仁,则各有其实矣”。王弼这里表明的是经验知识和概念指谓的对象性与确定性。他揭示了经验性认知方式的基本特点。经验知识的成立是以对象的确定性与可分性为前提。
②王弼认为在经验知识的层面上或范围内就不可能真正给出“本体”。因为在经验知识的范围内,凡可以命名和用概念指称的,必都是有确定对象。而且都是以这一确定对象与其他对象、或这一确定对象的某一特征与别的特征的区分为前提的。然而,有区分、有选择则必定是受限定的,不具完全绝对意义的。这表明,借经验知识不可能给出事物的全体与本真。而“本体”所捕捉的却正是事物的绝对无限性、事物的全体与本真。
(2)得意忘象的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