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844中国哲学史之中国哲学简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忠恕
【答案】忠恕是儒家“仁”义的基本方法,孔子的一贯之道。忠恕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忠”体现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意为待人忠心; “恕”体现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表明自己不愿之事,不要强加给别人。南宋朱熹注为:“尽己谓之忠,推己谓之恕”。“忠恕”之道阐明推己及人的模式,不仅作为人类社会人与人相处的基本道德准则,而且衍生到人与自然、保护人类的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白虎通》
【答案】《白虎通》又称《白虎通义》,是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经典著作,由班固等人依据汉章帝建初四年白虎观会议上经学辩论的结果编纂而成,共四卷。该书系统地吸收了阴阳五行与俄纬之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了自然、社会、伦理、人生与日常生活的各种现象; 其所列门目,基本规定了社会生活、国家制度以及伦理原则等,实际这是一部以今文经义为根据的国家法规。《白虎通义》把封建制度下君臣、父子、夫妇之义和天地星辰、阴阳五行等种种自然现象相比附,以神化封建秩序与等级制度。其主要内容是宣扬“三纲”、“五常”、“六纪”。它还把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和谶纬迷信融为一体,企图统一经学,建立神学经学。
3. 气种
【答案】气种是王廷相为了回答“统一的气为什么能够产生不同的万物”而提出的概念。他认为现实世界中的万物在宇宙原始物质(元气)中都对应着一种潜在的种子,由于这些种子是不同的,所以由这些“种子”决定的天地万物也是千差万别的。除此之外,他还认为“气种”是具有稳定性的。他提出:“万物巨细柔刚,各异其材,声色臭味,各殊其性。阅千古而不变者,气种之有定也。人不肖其父则肖其母,数世之后,必有与祖同其体貌者,气种之复其本也。”
4. 三张伪法
【答案】三张伪法是指张道陵、张衡、张鲁祖孙三代的伪法,即旧天师道的戒律、教义、道术等。南北朝初年,天师道不为政府所容,陷入困境。一些道教学者便对天师道进行整顿和改造,最有名的当属寇谦之。
①首先,他认为要“以礼度为首”用儒家礼法来改造天师道,用臣忠子孝的原则充实其戒律;
②其次,要“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
③此外,要整顿组织,加强科律。经过“废三张伪法”的整治活动,旧天师道在各方面得到改造,改造后的天师道史称北天师道,开始占据正统宗教的地位。
5. 奇正相生
【答案】奇正相生是指“奇”与“正”相辅相成、相互转化。《孙子兵法·势》中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孙子从作战方法上抽象出“奇”与“正”这一对哲学范畴,“奇”与“正”分别指作战方法的变法与常法。
①在军事部署上,负责正面进攻的部队为正,两侧偷袭的部队为奇; 负责守备的部队为正,机动部队为奇; 钳制部队为正,突击部队为奇。
②在作战方式上,对阵交锋为正,迂回侧击为奇。
③在战争原则上,依照常规,运用一般原则的为正,根据特殊情况,灵活应变的为奇。变法与常法的相互转化,辩证发展是无穷无尽的。
6. 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
【答案】“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出自陆九渊的《与李宰书》,是陆九渊的重要哲学命题。“理”是指超乎自然和社会之上,而又为自然和社会必须遵循的抽象原则; “心”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认识能力。陆九渊认为宇宙间万事万物之“理”和人心之“理”是完全相同的。这一命题虽然没有否认“心”外还有“理”也没有直接肯定“心”是世界的本源,但它认为人心之理是宇宙之理最完满的表现。它以主观的思维代替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把主观和客观的辩证关系歪曲为完全同一的关系,抹煞了它们之间的根本差别,最后用主观吞并了客观。
7. 形神相即
【答案】“形神相即”出自南朝齐梁范缜的《灭神论》,指形体与精神“名殊而体一”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离范缜主张形体和精神不能分离,人在精神在,人不在则精神也随之消亡。两者合而为一,是同一事物的两方面。该论调是在迷信泛滥,唯心论者大肆宣扬“形神相异”的前提下提出的。
8. 独体
【答案】独体是刘宗周提出的概念,在刘宗周看来其是贯穿动静的,是未发的念头。刘宗周认为“独”在《大学》中是指心体,即“意根”; 在《中庸》是指性体,也就是思虑未发时的内心实在。他还认为,《大学》中所说的“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就是独体的好恶。由此可见,他将“意根”视为独体。在刘宗周看来,“意”是未发的好善恶恶的内在心理意向,而不是朱子与阳明所认为的“意”是己发的念头,就是“一于善而不二于恶”即完全是一个善良的意志,而不是阳明所说的“有善有恶”的意念。
二、简答题
9. 简述韩非的政治哲学。
【答案】韩非是战国末年的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称为“韩非子”或“韩子”其政治哲学特点是绝对的君主专制。
(1)内容
①历史进化说
韩非认为随着生产的发展,不仅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们的观念也在变化,每个时一代都有不同的道德标准和政治体制。
②人性好利论
韩非认为人的本性是“自为”、“好利”政治应把全部政策自觉地建立在这一基础上。人们的“利”互相排斥、互相结合。为了“利”人们可以相互为用、相互争斗。政治的妙诀在于搞好“利”的排列组合,并为君主所用。
③君利中心论
韩非认为人人为己的前提是君主的利益高于一切,制定政策要密切注意君主的利益,要设法使臣民逐利产生的力量转化为利君。
④“势”、“法”、“术”与君主绝对专制主义
韩非认为,君臣之间最大的差别是“势力”一日君主的势力落入臣民手中,君主就失去祛码。“法”是指适合时代、符合事理,利于君干之用,实行严刑苛法是臣民小犯法的保证。“术”是指专门研究君臣关系的理论。韩非的“势”、“法”、“术”相互补充,都为君主实现绝对的个人专制而服务。
(2)评价
韩非的政治哲学确立起影响中国几千年的政治体制、权力运行的基本框架,为战国时期实现天下统一提供理论基础。他的政治哲学中提出的概念和理论对于当代法治社会的建设也有着重大的借鉴作用。
10.简述朱熹的理一分殊思想。
【答案】(1)来源
程颐在回答杨时对《西铭》的怀疑时,提出了“理一分殊”的概念。杨时认为,张载在《西铭》中表达的思想有体而无用,容易和墨家的兼爱混淆。但程颐说:“西铭理一而分殊,墨氏兼爱而无分。”意即张载《西铭》和墨家兼爱是不同的,“理一”是指万物一体,而这并不排除个人承担不同的社会义务,普遍的道德原理与具体的道德规范是相统一的。
(2)朱熹对该看法的继承
理一分殊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讲,比如性理、伦理、物理等方面,这构成了朱熹方法论的一个中心。朱熹用这一模式来处理很多问题,包括其格物穷理的认识论和工夫论也与此理论有关系。
①从人与物都是由乾、坤二气所生成的角度来看,人、物皆然,而因为每个人的血缘关系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