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武汉大学历史学院844中国哲学史之中国哲学简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大同书
【答案】《大同书》是近代改良派领袖康有为的著作。他在书阐发理想的社会与政治纲领。书中倡导托古改制,借公羊学创“大同”学说,主张维新变法,由“小康”而进“大同”。他认为只有在政治、经济、生活富足的“大同”社会中,才能真正实现人的本性。“大同”理想是中国资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家向西力一探寻真理的积极成果,超过了洪秀全的农业空想社会主义,但康有为的“大同”理想也只是一种空想,最终没有实现。
2. 化性起伪
【答案】化性起伪是荀子的观点,是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荀子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化性起伪”的性恶论认为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不会为善。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
3. 尚贤·尚同
【答案】“尚贤”、“尚同”是墨子在政治方面的主张,二者的结合反映了墨子独特的治国理念。
①“尚贤”是指任用人才,不计出身贵贱,一切以能力为准。墨子认为,尚贤是政治根本。这种思想直接冲击了宗法世袭制,为战国时期平民阶层的广泛崛起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尚同”是指一切有关善恶、是非的意见及行动上都必须统一、服从于上级。墨子独到地揭示出国家这种变化的客观必然性,但“尚同”说的专制色彩太浓厚,会引起暴政和集权。这一思想经过法家的吸收和改造,成为中国古代极为盛行的专制主义思想的理论源头之一。
4. 万物独化
【答案】“万物独化”是中国西晋玄学家郭象的一个重要观点,语出《庄子·齐物论注》。“独”指万物的个体; “化”指活动变化。郭象认为万物有其个性,自在自为,具有完全自足的价值。万物独化,从本体论角度看,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源,是唯物主义观点; 从辩证法角度看,“独化”论又否定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主张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因而是形而上学的。
5. 静为躁君
【答案】静为躁君是《老子》中关于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命题,意指潜移渐进的变化胜于剧烈激进的运动。《老子》第二十六章言:“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本意是指统治者应当守
静持重,不要轻举妄动,“静为躁君”体现了“弱者道之用”。老子认为,“静”和“躁”是两种运动变化的形式,“静”是潜移渐进的变化,“躁”是剧烈激进的运动。老子说“静为躁君”故“清静为天下正”是指躁进不可为天下正。
6. 达、类、私
【答案】达、类、私是指后期墨家从概念外延上将“名”分为的三种类型。
①“达”是指最高、最普遍的名词或类的概念比如“物”的概念包含所有的事物:
②“类”是指一般同类事物的共同概念,例如“马”的概念就包括了一切的马;
③“私”是专指某一事物的专有名词或个别概念,如“臧”这个名词特指了某一个人。这种不同等级的类的概念,是有类属关系的。后期墨家概念分类的思想,对其后荀子的逻辑思想有很大影响。
7. 尚贤
【答案】尚贤是指战国初期墨子关于用人的政治主张。他指出,国家之所以“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是由于“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他认为当务之急在于大量寻求人才,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墨子反对儒家“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看法,主张“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璧颜色,”“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强调国家录用人才时应打破等级身份,“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让其有职有权,发挥作用。体现了小生产者要求改变其经济政治地位,参与政权的愿望,冲击了以血缘为基础的贵族等级制度。
8. 一心二门
【答案】“一心二门”论出自于《大乘起信论》,为印度马鸣所作,由南梁的真谛译出。“一心”是指我们的心; “二门”是指真如门和生火门。“真如门”是指觉悟,是心的纯洁清净; “生火门”是迷妄,是小断被欲望、念头纠缠。“一心二门”阐述的是人一生之中本心不断在觉悟和迷惘中徘徊,实质是对人的思维、心理运行的机制的描述。
二、简答题
9. 简述后期墨家提出的“辟”、“侔”、“援”、“推”等几种推理方法的具体含义。
【答案】在《小取》篇中,后期墨家提出“辟”、“作”、“援”、“推”等几种推理方法。
(1)“辟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辟”是指譬喻,意即以另一个具体事物来说明此具体事物。
(2)“体也者,比辞而俱行也。”即直接对比两个相等的判断而得出结论的一种推理方法,类似于形式逻辑中的直接推理。
(3)“援也者,曰,子然,我奚独不可以然也? ”就是引用对方与自己相同的论据作为前提,进行推理的方法,也包含援例作论证的意义。
(4)“推也者,以其所不取之同于其所取者予之也。是犹谓也者同也,吾岂谓也者异也。”“不取”是未知事物,“取”是已知事物,“予之”是进行推论。即反复比较未知事物与已知事物的同异,推论出同或异的结论,与以类比方法进行归纳推理的方法类似。
10.略论韩非的人性论。
【答案】韩非子是先秦性恶论的集大成者。
(1)皆挟自为心
韩非继承并发展了荀子的性恶论。荀子虽然认为人性原本是恶的,但可以通过教化来将其改变,而韩非认为人之恶的本性不能也不必改变。他的以法为主,法、术、势相结合的统治理论,正是建在其“皆挟自为心”(《外储说左上》)的人性论的基础上。“自为”是指自己为自己打算,自利、为己之意。这就把性恶论发挥到了极端。
(2)好利恶害
韩非指出:“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喜利畏罪,人莫不然。”(《难二》)又说:“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奸劫弑臣》)韩非认为,人性莫不自私自利,人都如同动物一样趋利避害。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是以自利为基本原则,人的社会关系也都是利害关系。君臣、父子、夫妇之间,莫不皆然。整个世界乃是“君臣交计,父子相为”的无情世界。
(3)君主可利用人的爱利恶害
韩非提出人的自私自利的本性无须改造,这正是君主可加以利用的对象,也是君主治国安邦的一个有利条件。君主可以利用人的爱利恶害来掌控臣民,也正是趋利避害之本性才使君主所掌控的赏罚二柄、生杀大权能起作用。韩非把人性的本质归结为“自为心”这无疑为他极端的法治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
11.陈亮与朱熹王霸之辨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王霸义利之辨是个非常古老的问题。孟子就曾说:“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划分王道和霸道的依据是德和力。朱熹继承了这一传统,侧重于从道德动机上来判定王霸之别,主张“正心诚意”的内圣工夫。而陈亮治学具有务实之风,他注重实际的社会效果,倡言事功,反对理学家空谈性命义理,所以引起了朱熹的不满,双方就土霸问题展开了辩论。
(1)朱熹的观点
朱熹认为:夏、商、周三代的帝王得到了尧舜禹等圣王相传的“道心”心术纯正,所以整个世界是“天理流行”因而其政治为“王道政治”; 而汉唐的君主是追求个人的私欲,因此是霸道政治。他甚至说秦汉以后的帝王,尽管他们都有显赫的功业,和三代的王道政治“或不能无暗合之时”然而究其根本用心,则全在利欲上。
(2)陈亮的观点
陈亮坚决反对这种说法,并用历史事实来反驳朱熹的观点。历史上的禹、汤、文、武、周公这些实行王道的圣人,他们的王道其实也有通过征伐等霸道手段来实现的,因此王道和霸道并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