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6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之中国哲学简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独化”
【答案】“独化”是郭象思想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即天地间任何事物的生成变化,皆各自独立,都是无条件无原因的。《庄子·大宗师注》说:“天之所生者,独化也。”“凡得之者,外不资于道,内不由于己,掘然自得而独化也。”如果要寻求事物生化的原因与条件,那么原因之前还有原因,条件之外还有条件,推致必将无穷无尽,因此说:“卒至于无待,而独化之理明矣。”虽然表面上万物相互之间“玄合”但实际上万物之间没有任何内在的联系。事物各自“独化”相互间没有转化的关系。郭象的“独化”说,具有否定造物主的合理因素,但它也带有偶然论的神秘主义倾向。
2. 止观
【答案】“止观”是证入涅盘境界的要法,是天台宗的根本教义。“止”“观”是印度佛教修行方法中的两大支柱,在我国的天台宗之中更成为禅定方法中的特殊法门。止,义为平静,乃是心处于专一、不动、无烦恼、安宁的状态,亦即禅定的修行法门。观,乃是直观觉照一切名色法的无常、苦、无我本质,亦即智慧的修行法门。“止观”从狭义上来说是指禅定修行的实践方法。从广义上来说是指教理与修证两大部门,称教观二门。上述广狭两方面意义,用于个人修行,是指定慧相资,解行并重; 用于弘扬教义,组织学说,则是指教观二门的相资并重。
3. 心无本体,工夫所至,即其本体
【答案】“心无本体,工夫所至,即其本体”是明末清初哲学家黄宗羲提出的一个命题,本体是指心之本体,即人的道德本质,它是人们进行道德实践的根据; 工夫是指人们保持或者恢复心之本体的具体实践过程。刘宗周强调本体和工夫的一致性,主张用工夫以复本体。黄宗羲受了刘宗周的影响,认为人只有一个心,本体和工夫是高度统一的,黄宗羲这个言论就是想说明我们道德本心所达到的境界与我们道德实践的工夫深入的程度是有一定关系的。黄宗羲一方面注重在事上磨炼,反对空谈道德本体; 另一方面,他认为本体之物是道德本体的彰显程度却是离小开工夫的,这两者都强调后天实践对于道德本体形成的典型意义。
4. 质测、宰理
【答案】“质测之学”、“宰理之学”是明代对国学的划分。
①“质测”是研究各种具体事物规律的,即自然科学。质,就是物质,测,即实测。方以智
认为“质测”即对宇宙中的大小事物进行分类,并考察其性质和变化。
②“宰理”是关于社会政治的学问。方以智曾经说过:“专言治教,宰理也。”“宰理”就是关于社会教化的学问。“问宰理,曰:‘仁义’。”是“宰理”的主要内容,可见宰理就是研究社会道德伦理方面的学问。
5. 《正蒙》
【答案】《正蒙》是宋明理学家张载的著作,又称《张子正蒙》。“蒙”是《周易》的一个卦名,意为蒙昧未明; 正,意指订正; “正蒙”是指从蒙童起就应加以培养。张载在《正蒙》中,用儒家学说批判佛、道思想,建立起气一元论的哲学体系,开辟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发展的新阶段。他通过论证物质的气是世界的本原,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从世界观的高度揭示佛教唯心主义哲学的实质,提出的“一物两体”思想对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二、简答题
6. 简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
【答案】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殷周以来的“上帝说”和“天命说”; 二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天人合一”思想; 三是汉代阴阳家的阴阳五行学说。
(1)内涵
董仲舒认为,同类事物之间能够产生感应。天与人是同类事物,因而天与人之间自然就能够发生感应。“天人感应”有双重含义:
①封建君主是上天之子,承接天的旨意,代表上天统治管理人间事务。“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所以,天人感应实际上是“天子”与“天”的感应。
②“天人感应”的表现形式是上天的意志可通过某种“祥瑞”或“灾异”的现象显现出来。
(2)实质
董仲舒“天人感应”论的精神实质是“言天道而归于人道”是指通过这种祥瑞灾异说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和历史观。其内容包含了两方面:由“屈民而伸君”引申出的“君权神授论”; 由“屈君而伸天”引申出的“尊天论”。
①“君权神授论”
“君权神授论”实际上是一种天命论。董仲舒的“天”是指自然形态的有意识的人格神,天具有意志,统治人间的君主,其君权是上天所赋予的。同时,董仲舒还认为君主的权力不仅是由上天赐予的,而且也受到上天的限制。作为天子,必须顺天行事,不可逆天而为。
②“尊天论”
“尊天”是指顺从天的意志。董仲舒明确指出“天志”就是安乐民众。既然天人相应,那么君主就应当顺应天命,为臣民做表率,行德政以便百姓归心,使上天降下祥瑞。董仲舒假天之威,对皇帝言行的提出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君权。
7. 试述朱熹的形而上学。
【答案】朱熹的形而上学思想以太极论、理气论、心性论为核心,强调“无极而太极”、“理气浑然一体”的理学观,主要体现在:
(1)理
朱熹哲学的核心是“太极”“太极”即理。理是先于天地万物的存在者,天地万物都由之发展而来。它是没有具体内容与规定的种子,也是朱熹形而上学中的本体。理是世界万物的本体,它的特性决定本体的特征。
(2)气
气是形成事物的现象和物质体的根源,有形物质的存亡生灭都是气的聚散,气之所以聚散及如何聚散是因为理。
(3)理与气的关系
理与气是本质与现象的关系,二者不可分离。人的存在是理和气共同作用的结果。理气一体浑成,理与气是构成世界的两大根据。理使世界条理化与规范化,气使世界有差别。
(4)心、性二重论
朱熹认为心是主宰,使人具有主体性,心由性和知觉组合而成。从认识论角度看,心、性各有所指,心是认识的主体,性是认识的对象。心又是人类意、知等心理活动。心包含着性。
三、论述题
8. 试述湛若水的随处体认天理思想。
【答案】(1)体认天理
①湛若水强烈反对王阳明把格物解释成“正其心之不正以归于正”他认为:‘有苗来格’之格。物者,天理也,即‘言有物’、‘舜明于庶物’之物,即道也。也。”
②依照程朱的看法,格物就是即物穷其理。而湛若水则认为,格物不是即物,“格者,至也,即‘格于文祖’、格即造诣之义,格物者即造道而是要造道,也就是“体认天理”。因此他指出“仆之所以训格者,至其理也。至其理云者,体认天理也”。
(2)随处体认天理
①“随处体认天理”的来源
湛若水说:“明道看喜怒哀乐未发以前作何气象,延平默坐澄心体认天理,象山在认清事变上做工夫,三先生之言,各有所为而发,合一用工乃尽。所谓随处体认天理者,随未发己发、随动随静,盖动静皆吾心之体,体用一原”。由此可见,他从明道那里得到了“天理”从延平那里得出“体认”从象山那里获得“随处”之义,这三者合在一起就构成了“随处体认天理”。“随处”是指“随动随静”、“随未发已发”。
②“随处体认天理”是合内外的。
他又说:“吾之所谓‘随处’云者,随心、随意、随身、随家、随国、随天下,盖随其所寂所感时耳,一耳。”这表明,体认天理的内容即包含身心之理,也包含家、国、天下之理,也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