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6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之中国哲学简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天人交相胜”

【答案】“天人交相胜”是唐代刘禹锡关于“天人关系”的问题的著名观点,含义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有自身的规律,作用也不相同,有时天胜人,有时人胜天。具体来讲,天的规律是强者征服弱者,人的主要作用在于“法制”。当社会安定时,是非分明,此时人的准则发生效力,人理胜过天理; 如果社会混乱,是非不明,赏罚不分,道德法律都失去效力,那么此时天理胜于人理,强者征服弱者。“天人交相胜”的观点初步认识到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联系和区别,为古代天人关系学说做出了理论贡献。

2. 史墨论“物生有两”

【答案】史墨论“物生有两”是指晋国哲学家史墨认为事物皆存在相反、相成两个方面。春秋时晋国史官史墨在评论鲁国季氏赶走鲁昭公之事时指出:“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陪贰。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体有左右,各有妃耦。王有公,诸侯有卿,皆有贰也。天生季氏,以贰鲁侯,为日久矣”。史墨从具体事物中认识到“物生有两”的矛盾,分析了鲁君与季氏君臣关系发生变化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得出“社稷无常奉,君臣常位,自古以然”的结论,认识到在生长发展过程中,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都存在两个对立面。矛盾的对立面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一主一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通过斗争来实现相互转化的关系。

3. 反者道之动

【答案】“反者道之动”是老子的主要观点之一,也是儒家注释《易经》的主要论点之一,是老子关于“道”的运动特征的思想。认为道总是朝着相反的方向运动,表现了老子辩证法思想的一大特征。该观念的意义在于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和动力以及事物发展运动的规律性,并在实际运用中展现出理论指导。

4. 与命与仁

【答案】与命与仁出自《论语》,“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孔子谈及“利”、“命”、“仁”三者的关系,集中表达了他的思想结构,即不太谈及“利”而认可“命”与“仁”。对“命”的认可是指在人之外的主宰力量,是盲目的、客观的和必然的,人人都要遵守。承认“命”并不意味着消极等待、放弃努力,还要遵守仁道,主要表现为对人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

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

5. 良知

【答案】“良知”原出《孟子》,是指先天具有的道德善性和认识本能。王守仁认为良知是人人具各明辨是非的知觉,只须依“良知”而行,自然合乎道德规范。每个人内心都是道德标准、善行范式的,知识后天受到人情世事蒙蔽。因而从实然的角度看,它就是不存在。他认为致良知是圣人之事,愚夫愚妇不可为。要求人反求自心,消除人欲,以求与万物一体,并主张知行并进,知行合一。

二、简答题

6. 张之洞“中体西用”

【答案】(1)释义

“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简称。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张之洞《劝学篇》进一步指出:“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又以为中学为治身心的内学,西学为应世事的外学。

(2)影响

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新政,仍奉行这一主张。它是封建主义文化和西力一资本主义文化结合的产物,对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产生过较大影响。早期对于冲破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引进西方自然科学,促进中国工业、军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产生发挥过积极作用,后期成为清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7. 简述后期墨家提出的“辟”、“侔”、“援”、“推”等几种推理方法的具体含义。

【答案】在《小取》篇中,后期墨家提出“辟”、“作”、“援”、“推”等几种推理方法。

(1)“辟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辟”是指譬喻,意即以另一个具体事物来说明此具体事物。

(2)“体也者,比辞而俱行也。”即直接对比两个相等的判断而得出结论的一种推理方法,类似于形式逻辑中的直接推理。

(3)“援也者,曰,子然,我奚独不可以然也? ”就是引用对方与自己相同的论据作为前提,进行推理的方法,也包含援例作论证的意义。

(4)“推也者,以其所不取之同于其所取者予之也。是犹谓也者同也,吾岂谓也者异也。”“不取”是未知事物,“取”是已知事物,“予之”是进行推论。即反复比较未知事物与已知事物的同异,推论出同或异的结论,与以类比方法进行归纳推理的方法类似。

三、论述题

8. 论述王夫之的太虚一实的气本论思想。

【答案】太虚一实的气本论思想是明清之际哲学家王夫之的本体宇宙观。

(1)气的含义

气是王夫之哲学的最高范畴。他认为宇宙中充满气,虚空中也充满气,有时人们只看到虚空,看不到气,然而气却是真实存在的。整个宇宙中包括天地在内都是由阴阳二气构成的,气凝聚起来就显现出来,成具体的物体; 气散之后,就归入虚空,便隐而不见。无是气的一个存在状态,不是真正的无。

(2)气永恒存在

比如柴草烧光会变为灰烬,水加热蒸发为蒸汽等,似乎都消失了。但实际上仍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即气本身永恒存在,不生不灭。

(3)“诚”的概念

王夫之提出“诚”的概念来表示由气所构成的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实在性,他对“诚”的论述力图超越具体事物的概念,接近唯物主义哲学中的客观实在的概念。

9. 严复的天演论

【答案】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是近代中国影响最人的译著。他十分推崇达尔文的进化论,力图用进化论说明人类社会发展,鼓吹救亡图存、维新变法。

(1)进化论的内容

严复认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可归结为“物竞、天择二义”“物竞者,物争自存也; 天择者,存其宜种也。”在他看来,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不仅是生物进化的规律,而且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严复的“物竟天择”的历史进化论,受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较大。他认为,斯宾塞所著《天人会通论》“举天、地、人、形气、心性、动植之事而一贯之,其说尤为精辟宏富”。但严复并不赞同斯宾塞的“任天为治”的弱肉强食思想,而赞赏赫青黎的“与天争胜”的重视人力的观点。在他看来,人类的进化是人主动地同自然和社会环境进行斗争的结果。

(2)中国衰败的原因

严复从比较文化学的角度分析了西方强盛而中国衰微的原因。他说:“中国委天数,而西人恃人力”; “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 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政化之极则。”通过中西方的文化比较,严复尖锐地揭露了中国封建制度及文化的落后和腐朽性,力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淘洗改革,求以合于当前之世变”。

(3)维新变法

严复认为,“淘洗改革”、变法维新,最重要的在于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他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君民关系,就是君主对天下民众的残酷剥削、奴役。秦始皇所开创的大一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给中国民众带来了深重灾难。对此,他进行了猛烈抨击:“自秦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