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专业综合测试之社会心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交换理论
【答案】社会交换理论是霍曼斯等人采用经济学概念来解释社会行为有赖于相互强化而得以持续的理论。代表人物是霍曼斯、阿当斯和沃尔斯。其主要思想来源是功利主义经济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和人类学。其理论要点包括:①客观上存在适合于有机体的规律,如动物与人有寻求最大奖赏和快乐与尽少付出代价并避免痛苦的倾向。②人的社会行为服从社会交换规律。如果一个人以行动带给别人以好处,并迫使对方做出互惠的行动,造成一种公平的关系和相互获益,那么这种相互作用的行为与关系就会得到继续与发展,否则就会减少、疏淡或停止。③分配公平原则。阿当斯、沃尔斯特等进而将其发展为公平理论。认为每人所得到收益(报酬)与他的投入(代价)遵循一定的比例,即收益越多,投入也越高。在双方交往中,人们会权衡自己的收支与对方的收支,采取各种行为以保持心理上的平衡。
二、简答题
2. 竞争与合作有哪些主要的社会功能?
【答案】在一个完整的社会结构中,合作与竞争执行着不同的社会功能。它们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二者的协同,才能使社会保持正常运转和得以发展。竞争与合作主要的社会功能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竞争的社会功能
①竞争促进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美国与前苏联冷战时期的武器竞赛,归根到底属于生存竞争。这种竞争促进了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②竞争直接导致了人们创造力与生产力的解放和市场的繁荣。自由竞争的机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引发中国社会根本改观的基本机制。
③竞争具有鉴别人才、保护人才的作用。
(2)合作的社会功能
①合作是人类社会得以形成的根基。合作产生人的群体力量一社会力量,这种力量是单独个体的力量所无法比拟的,也不等于个体力量的简单相加。
②合作是人生力量的源泉。没有哪个人能够脱离群体而单独存在,人与人之间需要融洽、和谐,需要互相帮助。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人是需要帮助的。个人只有与他人合作,才有力量。良好的合作,人们才能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力量。
③合作是事业成功的土壤。科技社会化、社会科技化的今天,是一个竞争更为激烈,同时又需要更加紧密合作的社会。竞争需要借助合作才更有可能获胜,合作增强了竞争的能力。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良好的合作。
3. 城市噪音对人的心理有什么不利影响?如何减少它们的影响?
【答案】(1)城市噪音对人心理的不利影响
①短时噪声可能干扰智力操作。
②噪音可能降低帮助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③噪声能够增加人们的攻击行为。
④高噪音是否产生后效,与噪音的个人可控性有关。如果不可控,当它消失之后,个体就会继续受到伤害;如果可控,那么就较少或者不会有后效。
⑤长期噪声对人的不良影响更为严重。
(2)减少噪音影响的方法
充分的噪音控制,必须考虑噪音源、传音途径、受音者所组成的整个系统。减少城市噪音对人的影响可通过针对上述三个部分或其中任何一个部分进行控制而得以实现。减少噪音影响的方法包括:
①降低声源噪音。工业、交通运输业可以选用低噪音的生产设备和改进生产工艺,或者改变噪音源的运动方式(如用阻尼、隔振等措施降低固体发声体的振动)。
②在传音途径上降低噪音。控制噪音的传播,改变声源已经发出的噪音传播途径,如采用吸音、隔音、音屏障、隔振等措施,以及合理规划城市和建筑布局等。
③受音者或受音器官的噪音防护。在声源和传播途径上无法采取措施,或采取的声学措施仍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就需要对受音者或受音器官采取防护措施,如长期职业性噪音暴露的工人可以戴耳塞、耳罩或头盔等护耳器。
4.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争论?为什么会发生争论?争论的意义何在?你是否同意本书的看法,请说出理由。
【答案】(1)人们关于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争论
关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历来存在不同的看法,主要观点如下:
①主张研究社会生活和群体中人际互动的心理共相。西方部分社会学家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文化的主观方面”的学科;“研究社会现象中的静态心理,如文化、信仰、风俗等和动态心理如工潮中的群情,战争中的人心慌乱以及迷信蔓延时的心态等”;或“研究社会群体的起源、发展、结构和功能所包含心理因素”。
②主张研究个体怎样在社会情境或因素影响下产生的各种心理及行为。相当多的西方心理学家认为,社会心理学应“研究个体在社会情境下产生社会行为的动机、情操与意志力,以及它们如何形成社会上一切复杂的精神生活”;“研究个人的社会行为与社会意识”;“研究与各种社会刺激相关联的个体的经验与行为”;“试图理解与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是怎样受到他人实际的、设想的或隐含的存在所影响”;“研究个体受社会情境所影响的方式。
③此外,也有的社会心理学家避开了个体或群体,心理或行为,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的科学”。
(2)争论的原因
科学的形成与发展总是遵循一种内在逻辑的。人们先依据社会实践的需求展开许多具体问题的研究,到了一定的成熟阶段,就有人出来加以综合、系统化或建构学科体系,并试图界定其研究范围与明确其对象;接着又有许多人遵照学科规定开展研究,随着研究问题的扩大或缩小以及学科的进展,它又会引起学者们更深入而细致的思考、争议或达成共识。
(3)争论的意义
界定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涉及一门学科是否有独立存在的权利、学科性质(属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或边缘学科)及研究领域的宽窄范围和重叠等问题,如果不明确,就会影响科学发展的速度与前景。因此,很有必要予以探讨和加以确定。
循环往复的争论与分歧,可以使人们对学科对象的认识由不全面而渐至全面,由相对真理逐步接近绝对真理,这大概也是社会心理学对象争论不断出现的一种必然性。
(4)本书作者的看法
依据社会实践和理论发展的需求,依据科学分工的要求和本领域研究的进展情况,可以把社会心理学看成是一门介于社会学和心理学之间并有自己独立研究对象的边缘学科。它要涉及但不专门去研究社会学所要研究的对象,如社会结构、制度、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动力等现象;它也要涉及但并不专门去探讨个体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生理机制及产生、发展的一般过程,它所要研究的是人(包括个体与群体)在与社会交互作用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及其从属的社会行为,包括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
5. 基本归因偏差及在生活中的意义。
【答案】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具体地说,就是观察者对他人的行动过程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1)基本归因偏差的概念及类型
人们在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并不总是既合逻辑又合情理的,因此会出现归因偏差。这里主要介绍三类比较典型的偏差。
①认知性偏差
a. 行动者与观察者。行动者对自身原因的分析与旁观者对同一行为的归因分析是不相同的,行动者倾向于强调情境的作用,做出情境归因;而观察者倾向于强调行动者特质的作用,做出内部归因。这种差异是导致归因偏差的最重要因素。
b. 显著性与获得性。一般人在估计某一事件发生的概率时,常常因为相关信息是否容易在脑海里呈现而有所不同,越容易被想起、被记起的刺激,在决定某一事件的原因上越是具有重要性。人们在归因过程中的三种简单的启发:表征性启发,获得性启发,调整性启发。
c. 歪曲的思维方式。歪曲的思维方式会以各种形式使人们脱离现实。譬如,歪曲会使人们在对一个人或者事件做出判断之前就给人或事件贴上标签;歪曲会使人们的认识不准确和不精确;歪曲会使人们把一个具体的环境和特征无限地扩大;歪曲会使人们只看到问题的一面,而不能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歪曲还会使人们感情用事而不是理性判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