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974公共经济管理之公共管理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公共政策问题
【答案】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
(1)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
①社会客观现象或问题情境。政策问题来源于社会期望与社会现状之间的差距。
②对上述问题的察觉与认同。只有上述现象或问题己为大多数公众所察觉,潜在的社会问题才能变成现实的政策问题。
③价值、利益与规范的冲突。冲突激烈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决策当局的重视与行动,此时社会问题就转变为政策问题。
④团体的活动与力量。在现代社会,人们只有加入一定的团体或组织,以团体或组织的力量和行动才有可能影响政府决策部门。
⑤政府的必要行动。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决策权力的行使者,政府认同社会问题并使其成为政策问题有两个基本条件:
a. 政府不能包揽一切社会问题的治理,有些社会问题需要靠市场交换机制或社会自治机制来解决;
b. 属于政府能力范围内的事务,有些社会问题虽然属于政府职能范围内的事务,但政府受财力、精力等治理能力的限制,也可能会消极对待某些社会问题。
(2)公共政策问题的特征
①政策问题的关联性。政策问题并非是单独存在的孤立实体,事实上,某一领域的政策问题,往往会影响到其他领域的政策问题,不同领域的政策问题是相互关联着的。
②政策问题的主观性。虽然政策问题有其客观情势,但最主要的是人类以概念淦释问题情境的感觉产物,是人类心智的产物。
③政策问题的人为性。只有当人们对改变某些问题情势的希望做出判断时,才可能产生政策问题。
④政策问题的动态性。一个政策问题可能具有不同的答案,答案本身也很可能转变成为一个问题,因此,政策问题与解决方案经常互相流动。
2. 政策执行
【答案】政策执行是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因此,可以把政策执行界定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政策执行作为将政策所规定
的内容转化为现实的过程,在政策活动及其生命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政策执行的原则有:①执行目标与政策目标统一原则; ②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原则; ③刚性制约与柔性协调互补原则; ④时效性与稳妥性兼顾原则; ⑤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原则; ⑥信息传递与信息反馈并举原则:⑦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
3. 规划方法
【答案】规划方法是运筹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包括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目标规划、动态规划、随机规划等。其中,线性规划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最为成功的运筹学模型,是现代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帮助管理者进行决策的有效方法。
4. 类比分析
【答案】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之间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种逻辑方法。类比分析是指把这种相似性研究创造性地用于政策问题的构建中,寻求政策问题的成因、性质及类别的方法。人们在缺乏可靠的论证思路时,类比分析法往往能够奏效,在构建政策问题时,有三种不同的类比形式可以运用:人的类比、直接类比和想象类比。
5. 政策问题构建
【答案】政策问题构建是指山问题感知、问题搜索、问题界定和问题陈述构成的过程。政策问题构建包括问题情境、元问题、实质问题和正式问题四种实质内涵。政策问题构建的程序为:①第一阶段,以“问题感知”体悟“问题情境”; ②第二阶段,以“问题搜索”认定“元问题”; ③第三阶段,以“问题界定”发现“实质问题”; ④第四阶段,以“问题陈述”建立“正式问题”。
6. 第二部门
【答案】第只部门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机构,其既小属于政府公共部门,也小属于市场经济部门。那此以服务公众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其所得不为任何个人牟取私利的机构,都可划入第三部门。因此,在第三部门中,既可以看到一些在形态和功能上更接近政府机构的组织,也可以看到一些在形态和功能上与私人部门中的企业组织相类似的组织,还可以看到一些具有非正式特征的组织。
第二部门的主要特点包括:①它既可能提供私人物品(服务),也可能提供公共物品(服务); ②它主要由正式的组织构成,但这些组织可能是公共组织,也可能是私人组织; ③它在提供物品(和服务)时一般并不以营利为主要目标; ④第三部门的活动往往建立在人们自愿地提供各种资源并在提供物品(或服务)的过程中进行自愿的合作的基础上来解决问题。正因如此,第三部门也称作“志愿部门”。
7. 公共政策合法化
【答案】政策合法化是指法定主体为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所实施的一系列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政策的行为过程。包括决策主体合法、决策程序合法、
政策内容合法等内容。
8. 政治动员型
【答案】政治动员型是指具有权威作用的政治领导人主动提出其政策意向,并使其进入政府议程。政治动员型以政府议程为基点,以公众议程为对象,其目标在于寻求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以及政策方案的顺利执行。该模型通常出现在不太民主的社会中。在那里,政府及其核心决策者具有超强的权威,在建立政策议程的过程中,权力精英的“内输入”现象相对明显。
二、简答题
9. 在公共管理中,战略管理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答案】在公共管理中,战略管理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政府任期的短期性和行动取向。政府是有任期的,在2年~4年的政治任期之内很难发展长期战略。
(2)公共管理战略的许多方面都是立法者所确立的。即法律确定了政府机关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将如何做。战略管理的途径除了仔细研究执行的战略外,还应该阐明立法意图。
(3)公共规则大部分是在组织内部进行的,而选民、媒介等要求参与,而参与过程虽可以改进普遍接受的程度,但冲淡了战略的焦点议题。
(4)可靠性分析通常是费力又费钱的。更重要的是,定量分析方法如成本一效益方法在公共管理中很难实施。
(5)公共机构对问题解决的非正式群体过程小太熟悉,政府机构习惯于层级的、下达文件报告的过程。创造性、非正式性、弹性在公共组织文化中还不成熟。
(6)由于预算约束和短期观念,公共战略规划者的工作往往难以证明是合理的。
(8)与私部门相比,公共战略通常是通过组织设计、预算和财务控制、人事制度和政策来实现的。
10.简述公共管理发展的学科背景。
【答案】从1887年威尔逊的《行政之研究》发表之后,公共行政学便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公共行政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典范变迁。
(1)政治与行政二分法(1900-1926)
行政学者古德诺于1900年提出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观点,主张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现,而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行政学者怀特(White )于1926年也主张政治不要干扰行政,行政管理系科学的问题,应维持价值中立,而以追求经济与效率为目标。公共行政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关注的是研究如何有效运用资源以执行政策。
(2)行政原则(1927-1937)
在这个阶段,许多行政学者关注建构“行政原则”。有学者在1929年出版《公共行政的原则》,特别强调有一些科学的行政原则存在,这些原则可以被发现,行政人员一旦学会如何应用这些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