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脑科学与智能媒体研究院817综合考试[艺术学]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贺绿汀的音乐创作。
【答案】贺绿汀早年曾参加革命,1931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专学习理论作曲,师从黄自。贺绿泪的主要作品有《牧童短笛》电影歌曲主要有《秋水伊人》,《十字街头》里的插曲《春天里》、《天涯歌女》、《四季歌》,话剧《复活》中的插曲《怨别离》等。这些作品优美细致,突出表现了剧中人物的内心情感。抗战群众歌曲主要有民族化、大众化的《上战场》《保家乡》,结构严谨、质朴流畅的混声合唱曲《游击队歌》、《胜利进行曲》,无伴奏混声合唱《垦春泥》等。生动反映了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概和必胜信心。此外还有《嘉陵江上》等艺术歌曲,具有强烈的悲愤情感,接近于歌剧咏叙调,具有很搞艺术价值。
2. 简述吕骥的音乐创作。
【答案】吕骥1932年正式加入左翼文艺组织,1936年开展抗日救亡歌咏活动。抗战爆发后赴延安,参与筹建了“鲁迅艺术学院”。并在鲁艺任职。建国后任职于中央音乐学院,并当选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创作歌曲有多首,如《保卫马德里》《新编“九一八”小调》《放下你的鞭子》等,这些作品充满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强烈的革命热情,他力求创新的艺术个性,给当时进步音乐运动产生深刻影响。
3. 简述聂耳的音乐创作。
【答案】聂耳原名守信,聂耳的音乐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人民性,表现了革命群众抑制不住的革命热情,坚定不移的革命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潜在力量。他的创作为无产阶级音乐开辟了道路。他的群众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以饱满的情感表达了当时中国人民高涨的斗争情绪和对反帝斗争充满了胜利的信心。抒情歌曲《铁蹄下的歌女》《塞外村女》《梅娘曲》等反映了被压迫、剥削的人民的痛苦生活,儿童歌曲《卖报歌》《小野猫》《牧羊女》等表现了儿童的天真乐观。民乐合奏《金蛇狂舞》《翠湖春晓》等是他对新民乐合奏的探索。
二、论述题
4. 简述京剧的形成和早期的改革及发展。
【答案】(1)京剧的形成乾隆后期,“徽班”艺人吸取昆曲、高腔、梆子等各传统剧种在念白、声腔、板式变化和基本功训练等方面的经验,在艺术上大胆革新和创造,逐渐形成一种富于时代特色、以老生演员为主的新的皮黄戏
(2)早期的改革及发展“京剧”。
①清末民初,随着西洋话剧的传人中国,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文明戏”在各大城市里迅速兴起。“文明戏”的发展对当时的“戏曲改良运动”有直接的影响。
②民国初期,潘月樵和“夏氏兄弟”等,通过编演《潘烈士投海》《黑奴吁天录》等中外题材的时事新戏,在唱腔、表演、舞台布景等方面大胆改革,创立了“海派京戏”。梅兰芳、尚小云、苟慧生、程砚秋等“四大名旦”和欧阳予倩等人,对京剧旦角艺术通过排演古装新戏和时装新戏,将演唱、舞台表演等方面的改革尝试推进了一大步。
③在各种地方戏曲的发展中,当时也出现了类似的改革活动。比较重要的团体有:秦腔的“易俗社”、河北梆子的“奎德社”,以及川剧的“戏曲改良公会”和“三庆会”等等。
5. 如何全面评价当时留在沦陷区工作的音乐家? 他们是否都是“亡国奴”和“汉奸”?
【答案】对于在沦陷区工作的音乐家,应全面、辩证的评价:
(1)一方面,一些音乐家为日伪统治者工作。日伪统治者在沦陷区改建了一些原有的音乐教育、音乐表演机构,组织了一些音乐活动,大力发展娱乐性的歌舞和电影,其目的是为配合进行所谓“大东亚和平共荣圈”、“中日满亲善”等反动宣传,在沦陷区制造一种虚假的“歌舞升平”繁荣景象。这些活动,起了明显的欺骗、麻痹沦陷区人民群众的恶劣影响。当时在长春建立了一个主要为溥仪皇宫服务的伪满“宫内府乐队”。汪伪政权为了麻痹人民群众的抗日情绪,将上海各公私营电影公司合并为“中华联合电影制片公司”,并专门设置了一个“音乐科”,作为笼络电影歌星及吸引少数音乐家为敌伪在沦陷区大肆推广娱乐性电影音乐活动的领导机构。他们先后拍摄了很多故事片和音乐歌舞片。特别是从1942年至抗战胜利这个阶段,以上海的电影歌舞界为中心所掀起的“不思亡国恨、沉醉于个人享乐”的浊浪,给人们的审美和价值观带来消极影响。
(2)另一方面,一些进步音乐家在沦陷区仍坚持进步的音乐活动。1935年在哈尔滨成立了一个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哈尔滨口琴社”。该社在1935年底和1936年1月先后举办了两次带有爱国宣传的音乐演出,第一次公开演出了纪念“九一八事变”的乐曲《战场月》; 第二次演出了以聂耳的《大路歌》《开路先锋》等作品的改编曲音乐会,均引起较大的社会影响。此外,个别音乐家也曾创作过一些隐含抗日要求的作品,如张霄虎在1940年所创作的歌剧《木兰从军》和1945年春创作的交响诗《苏武》,均以借古喻今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思想。在敌伪的“国立音乐院”内以李德伦、瞿希贤等为主的进步学生,向敌伪势力开展了一些斗争,以及沈湘等曾公开抵制敌伪音乐院企图组织为日寇侵略军捐献飞机的音乐会,而被校方无理开除等等。
因此,评价在在沦陷区工作的音乐家不能一概而论。他们有些成为为日伪统治者工作的“汉奸”“亡国奴”,然而还有一些音乐家在沦陷期间,以音符为枪杆,用音乐号召战十反对日本侵略者,唤醒人们沉睡的心灵,鼓舞人民大众的坚强斗争意识。
一、简答题
1. 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代表性曲艺音乐品种有哪些? 各举一例。
【答案】北方的鼓词(山东大鼓,京韵大鼓),南方的弹词(苏州弹词)。
2. 江定仙音乐创作。
【答案】早期创作主要在声乐领域,主要代表作有《恋歌》《岁月悠悠》《静境》,女声合唱《春晚》等,钢琴作品《摇篮曲》,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学者风味,即感情的抒发要服从于技法精湛、结构严谨的要求,抗战期间,曾写了一些群众性的抗日歌曲。如《打杀汉奸》等。
3. 小调的音乐艺术特征是什么?
【答案】小调的音乐艺术特征可归结为:
(1)叙事与抒情相交融的表现方法和曲折细腻的音乐性格;
(2)规整均衡的节奏与节拍;
(3)曲折多样的旋法;
(4)曲式结构方面的特点:
a. 对应式结构。
b. 起承转合式四句结构。
二、论述题
4. 简述学堂乐歌的产生和发展,它的主要内容和形式特点,及其社会历史意义。
【答案】(1)学堂乐歌的产生
①张之洞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聘请了日本教习为之开设音乐课。
②上海经元善创办的“经正女塾”设置了“琴科”。
③蔡元培所办的“爱国女学”正式设置了唱歌课。
④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文人,积极提倡在学校开设唱歌课和向广大群众传播具有新内容的乐歌。
(2)学堂乐歌的发展
清末,沈心工、曾志态、路黎元、高寿田、冯亚雄等一批到日本学习音乐的人士,在20世纪初开始着手有关推进学校歌唱的活动。
①沈心工在1903年回国后,开始在上海等地的普通中小学创设唱歌课和编写学校歌曲。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