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817综合考试[艺术学]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论刘天华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贡献。
【答案】刘天华(1895-1932,自幼喜好音乐,后随其兄著名文学家刘半农赴上海进一步学习音乐,1915年在母校常州中学任教时,对民间音乐产生深厚兴趣,此后遍访名师学习民族乐器演奏。同时开始民族器乐曲的创作。1922年被聘为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的国乐导师。在他的倡议和组织下1927年成立了我国第一个以进行民乐改革为宗旨的“国乐改进社”,与此同时,他还在二胡、琵琶音乐创作和演奏,以及乐器改革,传统音乐记谱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刘天华一生创作了十首一胡独奏曲和三首琵琶曲,以及几十首一胡、琵琶练习曲,丝竹合奏的作品,尤以十首二胡曲流传最广,为《悲歌》《良宵》、《月夜》、《病中吟》、《空山鸟语》、《光明行》、《烛影摇红》、《独弦操》、《苦闷之讴》、《闲居吟》,有三首琵琶曲《歌舞引》、《改进操》、《虚籁》。
①刘天华的一胡不仅保持了传统一胡的音乐的特色,而且还在演奏技法、创作思维上大胆借鉴了西方乐器和西方音乐的创作手法,从而提高了二胡的艺术表现力。给传统的二胡音乐带来了新的风格和时代气息。
②他的二胡琵琶练习曲是参考了西方的钢琴、小提琴的教学经验编写的,从而改变了民族乐器口传心授的旧教学方法,使之纳入专业音乐教育的轨道。
③在二胡教学上,他培养了许多二胡演奏名家。形成我国第一个独具风格的二胡学派。
④除对二胡乐器进行改进外,还对记谱法,定弦法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改进了过去工尺谱缺乏明确节奏的缺点,并开创了运用五线谱来记载民族乐曲和戏曲音乐的试验。
⑤为推广二胡音乐,他多次在音乐会上演奏二胡,并灌录唱片,在其多方面努力下,终于使历来作为伴奏、合奏乐器的二胡,以其高超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而成为现代民族器乐中重要的独奏乐器。
刘天华种种的努力实践,使我国民族器乐的发展开创了一条创新意义的新路,为我国民族器乐在整个专业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和表演事业中争得了一席不容忽视的地位,为我国民族的发展开启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新篇章。
2. 赵元任有哪些重要的音乐作品? 他对中国近代音乐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答案】赵元任的作品主要是独唱歌曲和合唱歌曲,独唱歌曲著名的有《卖布谣》、《教我如何不想他》、《西洋镜歌》、《老天爷》等,合唱歌曲有《海韵》等。他能结合中国语言的独特规律进行创作,是探索中国民族化创作道路的重要先驱之一。
3. 简述国立音乐院的创办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答案】1927年,北洋政府—厂令停办北京各高等学校所设音乐系科,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及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均先后宣告解散。我国近代著名音乐家萧友梅先生并未因此动摇其为中国教育家业创建的信心,他南下上海,在蔡元培支持下,于1927年11月27日在上海建立了“国立音乐院”。这是中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专业音乐学院。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专业音乐教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1929年七月。国立音乐院奉命改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国立音专是我国第一所专业音乐院校,它的专业设置和教学管理模式,既吸收了欧美音乐学院的优长,又结合中国实际,设有不同层次、多种类型的专业,是后来者继承、创新的基础。它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专业的音乐家队伍,他们所从事的音乐创作和校内外演出活动,不仅显示出学校教学的巨大成果,对中国专业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艺术,也是一种积极的促进。当他们陆续毕业走向社会后,大都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事业建设发展中的主要梁柱。
二、论述题
4. 简述“五四”时期新音乐社团的主要活动及其贡献。
【答案】(1)“五四”时期新音乐社团的主要活动①对会员进行音乐学习的指导,聘请中外音乐家为音乐爱好者进行授课,培养音乐人才; ②举办公开的音乐会,或举办巡回演出; ③编辑出版音乐期刊,出版唱片及乐谱; ④举办乐器的陈列和展览,进行合奏的试验,对部分乐器进行了改革试验等。
(2)“五四”时期新音乐社团的贡献
①对活跃“五四”以来我国城市民众音乐生活,推动“五四”以来新型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均起了一定的启蒙和初步奠基的作用。②对传统艺术的保存和传承增添了新机,特别对戏曲、说唱的科班教育机构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5. 试论冼星海的音乐创作。
【答案】(1)音乐创作
冼星海一生创作了二百多首群众歌曲,四部大合唱,两部歌剧,两部交响乐,四部交响组曲,一部交响诗,一部大型管弦乐曲,以及许多器乐独奏、重奏和声乐独唱曲。
①代表作品
a. 群众歌曲
富于号召性的、雄伟的群众歌曲有《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等,节奏鲜明有力,旋律宽阔而富有棱角,表现了人民群众坚决果敢的气势和激昂慷慨的情绪; 抒情性与战斗性相结合的群众歌曲有《茫茫的西伯利亚》《在太行山上》等,通过抒情性的音乐,生动地反映了群众战斗生活的一些侧面以及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
b. 抒情性独唱曲
抒情性独唱曲有《夜半歌声》《黄河之恋》《战时催眠曲》《江南三月》等。最为鲜明地显
露出冼星海的艺术创作才能,也真挚地表达了他对人民的热爱、对革命斗争的关切,以及对生活、时代的深刻感受。这些作品大多数是为舞台剧或电影所写的插曲,形式结构较复杂,并且富于悠长宽广的、热情奔放的旋律和舒展和缓的节奏。
c. 套曲
以《生产运动大合唱》和《黄河大合唱》为代表。
d. 器乐作品
将创作题材的现实性和思想感情的革命性、形象塑造的标题性和形象性、作品音乐风格的民族性和群众性紧密结合,体现了冼星海在这一领域的积极探索。
②音乐理论主张
a. 将重振中国作为音乐学习与音乐教育的目的,并提出“普遍音乐”的主张。
b. 高度评价聂耳等人所开辟的革命音乐道路的重大意义。
c. 强调学习民族音乐的重大意义。
(2)艺术成就
冼星海被誉为“人民音乐家”。一生创作了数百首歌曲,多部大合唱,歌剧,交响乐、管弦乐曲、以及多首小提琴、钢琴等乐器、重奏作品。他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多产的作曲家,而且在声乐创作中也是成功率较高的作曲家。
他善于运用多种表现于法,广泛的体裁形式,具有号召性的旋律,鲜明而有力的节奏及简练的音乐结构来塑造各样的音乐形象,从而形成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音乐创作中最突出、影响最广泛的一部代表作,以朗诵词和乐队音乐加以贯串,各个乐章在内容、形象、主题、表演形式等方面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整个套曲音乐的发展具有非常严密的内在统一性,它的音乐吸收了民间劳动号子,民间对唱的音调和形式特点,又借鉴了西方近代多声部合唱技术,使音乐既有中国传统音乐的风韵,又有新时代特征,同时还具有史诗性和交响性,这种具有民族风格、中国气派和时代特征的大合唱形式,对后来的中国大型合唱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