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江西农业大学教育技术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portfolio assessment

【答案】中文为档案袋评价。又称为“学习档案评价”或“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是以档案袋为依据而对评价对象进行的客观的综合的评价,它是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西方“教育评价改革运动”而出现的一种新型质性教育教学评价工具。档案袋是指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起来的,可以反映学生的努力情况、进步情况、学习成就等一系列的学习作品的汇集。它展示了学生某一段时间内、某一领域内的技能的发展。

2.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

【答案】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协作学习的环境,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讨论、协作与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协作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传统合作学习的延伸和发展。它代表了两种趋势的汇合点,即普遍渗透于社会的计算机技术和新的学习方式的汇合。

3. virtual community

【答案】中文为虚拟社区。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基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网络资源共享技术和多媒体信息展示

4. 教学媒体

【答案】媒体是英文media 的译名,意思是指信息的载体和加工、传递信息的工具。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承载信息所使用的符号系统,二是指存贮和加工、传递信息的实体。当某一媒体被用于传递教学信息时,就称该媒体为教学媒体或学习媒体。在教学系统中,包含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即教学信息)和教学媒体等四要素,这些要素之间通过教育信息的流动,维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简答题

5. 试说出与教育技术学的形成与发展密切相关的3个主要方面。

【答案】教育技术的形成与发展与如下3个主要方面密切相关:

(1)视听教学运动推动了各类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

20年代末,由十有声电影和广播录音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原有视觉教学概念已经不能涵盖当时的教学实践,视觉教学便发展为视听教学。

①视听教学初期,学校由于缺乏相应的设备、资料和专家的理论指导而发展缓慢,但在二战这特定的历史时期,视听教学却在工业和军队的训练中得到大力的发展。视听领域开展了一系列

的研究,重点探索视听媒体的特性及其对学习的影响。以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为基础的各种视听理论相继出现,在诸多关于视听教学的研究中,堪称代表的是戴尔提出的“经验之塔”理论,它融合了杜威的教育理论和当时流行的心理学观点,成了当时以及后来的视听教学的主要理论根据。

②“经验之塔”的理论要点是: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越抽象,各种教学活动可以依其经验的具体一抽象程度,排成一个序列; 教学活动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进入抽象经验; 在学校教学中使用各种媒体,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具体,也能为抽象概括创造条件; 位于“塔”的中间部位的那些视听教材和视听经验,比上层的言语和视觉符号具体、形象,又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弥补下层各种直接绎验方式之不足。

③戴尔也曾把教学活动中的“经验”称做学习途径。因此,“经验之塔”学说不但延续了霍本关于视觉教学的理念,而且进一步详尽论述了具体学习经验的重要性,强调抽象的学习经验必须以具体的学习经验为基础。

(2)个别化教学促进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技术的形成;

个别化教学是一种适合各个学习者不同需要和特点的教学。在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以前,个别化教学一直是教育的基本形式,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面对面交流而实现。资本主义产业革命出现以后,急需大批技术劳力,因而提出扩大教育规模的需要,这种面对面的个别化教学就逐渐被班级授课制所取代。当资本主义发展到现代,人本主义受到普遍的重视,尊重个性、改革集体授课制的呼声渐起,于是开发适合学习者个别需要和特点的教学系统被提上日程。

著名的早期个别化教学计划的特点是:教学目的明确; 试图使学习适合学生个别差异,打破传统教学固定步调模式,学生能自定学习进度,但必须达到一定的教学要求才能转入下一步的学习; 重视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由于30年代经济大萧条和进步教育运动的影响,这类个别化教学形式日趋消失。毋庸置疑,这种早期的个别化教学实验为教育技术的个别化教学研究和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3)教学系统方法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技术理论核心——教学设计学科的诞生。

教学系统方法是一种系统地设计、实施和评价教与学全过程的方法。教学系统方法来源于设计和改进教学的一种经验主义方法,这种经验主义的方法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夸美纽斯,他从适应自然秩序的原理和感觉论出发,提出应用归纳的方法来分析和改进教学的进程,为系统理解教与学的过程奠定了基础。

而后,由斯金纳等人所描述的关于程序教学的编制过程是利用经验主义的方法解决教育问题的一个典型事例,是形成教学系统方法的一个促成因素。

在此基础上,60年代初期,加涅、格拉泽、布里格斯等将系统论思想与上述任务分析、行为目标和标准参照测试等理论、概念及方法有机结合,提出了早期的“系统化设计教学”模型。从60年代中期开始,在视听传播领域中开始出现输入、过程、输出、反馈等系统论的概念,运用系统方法解决教学问题逐渐成为视听传播领域的理论。

与此同时,布朗等人在《视听教学:媒体和方法》教科书中提出了系统化教学模型,该模型的

一个显著特点是所有的教学设计活动都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和能力,根据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情况调整教学过程。这一模型比较充分地体现出如何在设计教学中应用系统方法。教学系统方法是美国教育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直接促进了教育技术学的核心——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形成与发展。

6. 请你谈谈新三论、网络传播、建构主义理论、后现代课程论对教育技术所带来的冲击。

【答案】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一些新的理论不断涌现,并进入到教育技术领域,对教育技术各个方面带来了冲击。

(1)新三论对教育技术带来的冲击

新三论是相对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提出的一个概念,包括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是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陆续确立并获得极快进展的三门系统理论的分支学科,它为许多学科包括教育技术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例如有人将教学系统视作一个混沌系统,其运行轨迹是线性和非线性的统一、有序和无序的统一。

(2)网络传播对教育技术带来的冲击

网络传播其实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在网络传播中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贮在光、磁等存贮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网络传播对传播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这种影响也传导到以传播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的教育技术。

然而,网络传播在给教育技术带来冲击的同时,却又正是教育技术借助网络传播技术而得到跨跃式发展的契机。在短短的儿年时间里,我们目睹并参与了中国的教育信息化(网络化)的进程,以“校校通工程”等信息化建设再快速发展并显示了其对于教育(技术)的跨跃式发展的推动力量。

(3)建构主义理论对教育技术带来的冲击

建构主义理论被认为革新了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它对于教育技术的发展有着同样巨大的影响。建构主义对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及相应的教育技术)的影响是颠覆性的,而其所倡导的个性化、情境、协作、资源的重要作用等等对教育技术提供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只有现代教育技术才能支持建构主义理论,为这一理论提供实践的广阔舞台。所以,重视并顺应学习理论的新发展,是教育技术发展的有力支柱。

(4)后现代课程观对教育技术带来的冲击

后现代课程观是多元的课程观,它不再像泰勒只关注课程的目标及其实现,而是关注学习过程中的个人发展; 对课程本身来说,不仅是只关注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而是注重理解课程在文化、历史、政治、生态平衡、美学等方面对人类状况、社会结构、生态领域的影响。课程不再是跑道,而反映课程作为一种多元“文本”理解的研究范式,是所谓的后现代课程观,它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密切相关,提供了课程设计四原则: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它对于目前广泛开展的网络课程建设,利用教育技术帮助学习进行研究性学习、综合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乃至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实现“以教师为本”向“以学生为本”的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