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东北财经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之教育经济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教育的私人成本
【答案】教育的私人成本也称个人教育成本、私人教育成本。它是指学生家庭和个人受教育所支付的全部费用,以及因上学而失去就业机会必须“放弃的收入”的部分。其包括的内容:学生家庭所支付的学费;学生家庭或本人所支付的书籍文具和其他杂费;学生家庭或本人所支付的在校住宿费、交通费以及生活差距费;学生已满劳动力年龄因上学而失去的收入部分。
2. 教育规模经济
【答案】教育规模经济是指教育机构达到一定规模时,在资源利用效率上的提高。学校达到一定规模时,学校教师数、在校学生数和各项物质设备数的配置合理,将使培养学生的单位成本比其他规模的同类学校低,实现规模经济,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达到最优。教育资源的整体性及不可分性使学校规模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过大则造成:①大量增加教学、生活服务设施;②师生之间接触机会减少;③学校行政管理规模过大,沟通及协调困难,行政人员服务支出增加,从而降低教育投资效率。规模过小,为保证教育质量,仍须开齐课程,配齐各科教师及相应的实验设备,教师和实验设施因学生人数太少而得不到充分利用,使教育投资效率降低。教师、教育
设施和学生的适度规模是形成教育规模经济的重要条件。学校的适度规模因学校级别、类别而异。
3. 知识经济
【答案】知识经济是以知识生产、使用、消费、流通、交换为过程的经济形式。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1996年年度报告中第一次正式使用这个概念,成为人类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标志。知识经济中的知识,包括科学、技术、能力、管理等,但更加强调知识中的能力部分。
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有:①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基础;②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③服务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主要角色;④人力资本素质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
二、简答题
4. 说明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供求关系的变化。
【答案】在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中,教育供求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呈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1)市场经济条件下使得教育供求关系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教育供求肯定要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特别是价值规律的调节。受国家行政手段、法律手段调控,使教育供求关系服从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要求。教育供求关系还直接受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
制约。教育供求也直接受社会人口状况的制约,包括人口规模、増长速度以及受教育人口组合等。
(2)市场经济条件下使得教育供求关系呈现出新的矛盾及调节机制
市场经济的发展派生出劳动力市场需求和供给的矛盾,而劳动力供需矛盾必然派生出教育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教育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运动规律也应服从市场价格变化的规律。
(3)我国教育供求关系中有两个主要矛盾
①教育需求无限嘭胀与教育资源短缺矛盾。教育需求的压力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人口绝对数的增加,二是公民个人要求接受教育的范围和程度在扩大与提高。
②教育供求关系中的结构性矛盾。这种结构性矛盾,一则表现为社会教育需求与个体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社会为推进文明进步,提高全民族素质,会加大社会化基础教育、义务教育的需求力度,而个人为了取得好的职业、就业岗位会提出尽早进行职业化、专业化教育的需求。二则这种结构性矛盾还表现在教育供给与教育结构需求之问的矛盾。
我们认为主要应该改善教育供给匮缺的状态,加大教育供给力度,逐步使教育供给满足或适应教育需求;积极引导教育需求,使教育需求符合教育供给;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教育领域逐步形成政府宏观调节与市场调节双重调节机制。
5. 结合实际具体说明教育结构与劳动力结构的关系。
【答案】劳动力结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中劳动力数量、质量以及地区分布的比例关系。论述教育结构与劳动力结构的关系,是研究和探讨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相互关系的中间环节,是桥梁和纽带,也是研究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相互关系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具体而言,教育结构与劳动力结构的关系体现在以下方面:
(1)劳动力的职业结构直接影响着教育结构的发展变化
劳动力结构性就业程度和劳动适应能力直接影响着教育结构的现状和发展。随着现代生产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我国劳动力的职业结构也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将逐步有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产业部门中分离出来,转移到其他产业部门,特别是工业部门、技术生产部门和商业、服务业部门。这种新的就业结构要求劳动力不仅具有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技术和劳动适应能力,即农业生产技术、工业生产技术以及管理经营能力。这要求我国农村教育结构必须有个较大的改变,除大力普及基础教育外,还要创办各种形式的初等、中等甚至高等的职业、技术、专业教育,以适应农村劳动力职业结构变化的需要。
(2)教育结构对改变劳动力结构具有直接作用
劳动力水平结构和劳动适应能力形成于教育结构。教育结构对改变劳动力结构具有直接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结构直接影响着劳动力的水平结构;二是教育结构还影响着劳动力的知识结构和智力结构。解决我国当前劳动力数量大、增长快、结构不合理、文化教育程度低、不适应结构性就业的需要的因素很多,其中建立合理的教育结构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控制劳动力的数量,降低劳动力增长速度,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技术水平以及结构性适应能力,主要来源于教育事业,依靠合理的教育结构。
6. 什么是教育规模经济?形成适度规模经济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教育规模经济是指单位平均经常成本因学生人数增加而下降的情况;反之,教育规模不经济则指单位平均经常成本因学生人数增加而上升的情况。
教育规模经济的形成是基于以下三个条件:
(1)资源利用的充分性
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应在不突破资源整体性和不可分性的限制下,使学校规模扩大;在不影响教育功能的情况下,使教育资源获得百分之百的使用率。
(2)教育资源使用的适当性
教育资源使用的适当性是指把资源功能的特性用在相当的需求场所。学校规模扩大,建筑设备种类增多,个别用途的建筑及设备也可出现,从而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3)教育规模扩大的有限性
教育规模的扩大是有限度的,如果规模扩大产生各种不经济的缺陷,必将损害教育功能,此时,单位学生成本即使减少也不能叫做教育的规模经济。在这一条件下,教育规模的扩大应以资源充分运用后即停止,否则规模继续扩大必将衍生各种缺陷,其中最严重的缺陷就是人际关系疏离和行政僵化。
因此,教育规模经济的形成应取决于三个条件:一是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二是教育资源的适当运用;三是规模扩大但不衍生不经济缺陷。
7. 劳动简化比计算方法的步骤是什么?
【答案】劳动简化比(简化系数)计算方法是按照一定的数量关系,将复杂劳动量简化为简单劳动量,计算出简化后的劳动总量中有多少是由教育因素而增加的劳动量,进而求出增加的劳动量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的方法。
一般计算步骤如下:
第一步,确定计算的基期和报告期,并统计这两个年份的国民收入和劳动力人数数值。
第二步,确定使用劳动简化比的尺度或媒介,计算出劳动简化比的具体数值。确定劳动简化比的尺度和媒介主要有:①以劳动者工资为媒介;②以劳动者受教育年限(程度)为尺度;③以劳动者受教育的学习费用为标准;④以劳动者教育程度所创造的劳动生产率为尺度。
第三步,计算基期和报告期平均简化比并列表统计详细数值。其计算公式为:
平均劳动简化比=(以某种尺度简化出的劳动简化比×受各级各类教育劳动者人数占总劳动力人数百分比)
第四步,计算因教育因素增加的劳动量。计算公式为:
劳动力总数×平均劳动简化比-实际劳动力总数
第五步,计算教育对国民收入或经济増长的贡献。
绝对值公式:贡献率=国民收入增长额×报告期对国民收入的比率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