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华师范大学教育经济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知识经济
【答案】知识经济是以知识生产、使用、消费、流通、交换为过程的经济形式。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1996年年度报告中第一次正式使用这个概念,成为人类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标志。知识经济中的知识,包括科学、技术、能力、管理等,但更加强调知识中的能力部分。
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有:①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基础;②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③服务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主要角色;④人力资本素质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
2. 社会再生产理论
【答案】社会再生产理论是关于一切社会形态社会再生产过程及其规律的理论。法国古典经济学家、重农学派的创始人魁奈和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过他们的再生产理论。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古典学派再生产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社会再生产理论。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再生产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再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学所揭示的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投资的来源、形成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等,都以其社会再生产理论为理论依据。功能论学派的涂尔干、帕森斯、特纳等根据社会再生产理论,认为教育的社会功能在于维持、再生并强化现存的社会结构与制度,论述了教育的社会化功能和选择功能。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新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派也持此种理论。
3. 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答案】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是指国民收入分配按其最终使用性质划分的积累资金与消费资金的比重及其内部构成,还包括按社会各阶层及社会集团划分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即它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重。
二、简答题
4. 什么是教育成本?研究和计量教育成本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1)教育成本的含义
教育成本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用公式表示为:
教育成本=教育直接成本+教育间接成本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教育成本有两个构成要素,一是来自学生的成本,另一个是来自非学生方面的成本。西方有的学者认为,教育成本由教育服务成本和教育机会成本两大类构成。
(2)研究和计量教育成本的意义
运用教育成本理论,对于考察教育投资经济效益是有重要作用与意义的,具体如下:
①教育成本是衡量教育培养各类劳动力和专门人才消耗的尺度。它对核算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需要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数量指标,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各级各类教育具体教育培养目标不同,师资水平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因此所消耗的教育资源不同。那么如何确定和计量它们不同的消耗标准呢?这就要靠教育成本核算才能完成。
②教育成本是计量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西方许多学者提出教育“成本一效益”计算方法,运用这一方法研究分析教育投资的社会经济效益。因为要分析各种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并进行量化处理,首先必须考察教育成本,没有教育成本就很难说明教育投资的真正经济效益,只有当效益大于成本时,才能计量出教育的经济效益,才能体现教育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③教育成本也是计量和测算未来劳动者报酬的一个重要依据。影响劳动者劳动报酬的因素很多,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劳动者质量与素质,即劳动素质经济价值,其主要表现为劳动者的劳动熟练程度、复杂程度,而这一切都需要教育去培养和训练,需要花教育费、培养费、学习费。依据劳动者先前花费较多的教育费用,即教育成本,而后应该给予较高的劳动报酬的原则,利用教育成本可以测算出未来劳动力和专门人才所应该得到的报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成本则是测定未来劳动力和专门人才进入劳动市场时的劳动力价格的一个依据。
④教育成本也是进行教育宏观调控,即规划、管理、监督和决策的依据。对教育进行宏观调控,使教育规划具有可行性,教育管理逐步科学化,教育监督有效性和教育决策正确性,都必须考虑教育成本。因为办教育、管教育都离不开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都必须涉及对这些教育资源的利用、分配、管理,所以必须进行各种教育成本核算,才能有效地进行科学的管理。
⑤教育成本研究还有许多现实意义,诸如通过教育成本研究,有利于对教育部门进行经济监督,以提高教育投资利用的经济效益;有利于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对教育投资的不同负担,科学确立教育成本合理分担;有利于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利益、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以及改变教育部门是消费部门、忽视成本核算的错误观念。
5. 什么是教育效率?考察教育效率的指标有哪些?
【答案】(1)教育效率的含义
教育效率亦称教育投资效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教育投资内部效益等,是从经济学中移植过来的将教育视为生产或经济活动而出现的范畴,指教育资源消耗与教育直接产出成果的比较,简言之,就是教育投入与直接产出之比。
(2)教育效率的考察指标
评价和考核教育效率的指标有两类,一类为综合指标,一类为单项指标,均以学校为单位进行考核。
①综合指标。综合指标为: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教育成果(学年在校生数或毕业生数)/教育
资源消耗(学年或学制期教育支出总额)。在我国教育管理工作中,常采用一些可操作的,在某种程度、某些方面度量产出质量的考核指标,如年教育投资优生率、年教育投资差生率、毕业率、升学率、巩固率、留级率、辍学率等。
②单项指标,按投入要素可分解为人力资源利用率、物力资源利用率、财力资源利用率。 第一,财力利用效率构成。教育财力一般由两大部分构成,即用于个人消费的部分和公用消费的部分。个人消费部分包括工资、补助工资、奖金、职工福利费、助学金和奖学金等。公用消费部分包括公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业务费、出差补助费和其他费用。
第二,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构成。教育人力构成主要包括在校学生数、班级学生数、招生数、毕业生数、行政人员数、教学人员数、教学辅助人员数、工勤人员数、生产人员数,及他们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能力结构、各种人员之间的比例结构等。
第三,物力资源利用效率构成。教育物力资源由两部分构成,即学校固定资产和材料、低值易耗品。学校固定资产包括三方面,即共同的固定资产——土地、房屋、建筑物、活动场地等;教学、科研用固定资产——仪器、仪表、电教设备、图书资料、文化设备其他教学用具;生活用固定资产——水电、煤气、供暖设备、炊事设备、运输工具、印刷、医疗和各种家具等。学校材料低值易耗品是指学校物力资源价值在规定金额内或使用年限不满一年容易消耗的物品,包括各种原材料、燃料、试剂、修理物资、低值的仪器设备和各种杂用品等。
6. 教师劳动有哪些特点?
【答案】教师劳动与其他行业的劳动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教师劳动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地培养和影响学生的过程。教师在这一劳动过程中,主要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塑造学生的品格。教师劳动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这就决定了教师劳动必然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的特点。教师劳动的这一特点,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必须具有高度的劳动自觉性和事业心,否则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各个环节的教育教学工作,也不可能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教师劳动的这一特点,也要求学校管理者在对教师的管理工作中,要注重提高教师的素质,注重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而不能简单地运用管、卡、压等手段。
(2)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①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教师劳动是一种脑力劳动,教师的职责是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教师的劳动成果集中体现在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体现在学生身上。培养人、塑造人的劳动是一种复杂而艰巨的脑力劳动。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教师劳动的对象、教师自身素质以及教师所担负的任务上。
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育是一种艺术,无论是教学过程还是教育过程,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是教师精雕细刻创造性的劳动过程,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能力和艺术。教育教学虽然有一定的规律和原则可以遵循,但是由于教育的对象是具有思想感情,受社会多方面影响的人,是具有个性正在迅速成长中的儿童、青少年,是生动活泼的一代,况且教育环境也在不断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