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浙江财经大学信息学院611公共管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公共政策

【答案】公共政策是指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该定义具体包括四层内容:

①公共政策的制定主体是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

②公共政策的需求基础是社会公共事务;

③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所制定的行为规范;

④公共政策的主体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管理的同时,也要对自身的管理制定准则。

公共政策更突出“公共”二字。这既意味着对公共性的强调,也意味着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重新审视公共政策的本质及其诸多特征和功能的必要。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包括:阶级性、整体性、超前性、层次性、多样性和合法性。

2. 正式评价

【答案】正式评价是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其在公共政策评价中占据主导地位,其结论是政府部门考察公共政策的主要依据。正式评价具有评价过程标准化、评价方案科学化、评价结论比较客观全面的优点。其缺点是,对开展评价的相关条件要求苛刻,不仅要有足够的评价经费和掌握系统的相关信息,而且对评价者自身的素质有比较高的要求。

3. 外在创始型

【答案】外在创始型是指政策诉求由政府系统以外的公民个人或社会团体提出,经阐释(对政策诉求进行解释和说明)和扩散(通过一定方式把政策诉求传递给相关群体),首先进入公众议程,然后通过对政府施加压力的手段,使之进入政府议程。该模型通常在民主和平等的社会中比较常见。通过该模型创建的政策议程只是让政策问题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并不意味着政府会不折不扣地按创始者的意愿做最后的决定。

4. 寻租

【答案】寻租是指通过一些非生产性的行为对利益的寻求。它是一些既得利益者对既得利益的维护和对既得利益进行的再分配的活动。寻租往往使政府的决策或运作受利益集团或个人的摆布。这些行为有的是非法的,有的合法不合理,它们往往成为腐败、社会不公和社会动乱之源。政府中的决策者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而忽视甚至损害多数人利益的一种非常普遍的情况是“寻租活动”。

寻租的特点主要有:①间接造成经济资源配置的扭曲,阻止了更有效的生产方式的实施; ②导

致其他层次的寻租活动或“避租”活动; ③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为了对付寻租者的游说与贿赂,需要时间和精力反击; ④寻租活动有合法与非法之分; ⑤企业向政府争取优惠待遇,利用特殊政策维护自身的独家垄断,属于合法的寻租活动; ⑥行贿和走私属于非法的寻租活动。

二、简答题

5. 如何理解“没有救济,便没有权利”?

【答案】“没有救济,便没有权利”是现代法治社会极其重要的权利原则。如果一个人拥有一项权利,他就必然要有维护和保持该权利的方法。相应地,当一个人权利遭受侵害,也必须获得一定的救济。没有法律救济的保障,权利等于虚设。对于这句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一面进行理解:

(1)在法理学研究中,“没有救济,便没有权利”是权利的核心要素。权利体现了人的某种要求,而救济则是这种要求得以实现的手段。人们即使在没有法律保障的“权利”或法律失灵的时候,也要通过私力救济来实现各种要求。然而私力救济往往难以应对社会生活中诸多复杂的情况,也容易引发以暴制暴,破坏社会秩序。所以法律在规范权利的同时,也垄断了救济的权力。从另一个角度说,法律要对权利加以规范,就必须同时配以救济途径,否则,人们依然会诉诸私力救济而令法律的权威遭到损害。

(2)在具体的法律制度中,“有权利必有救济”的原则总是与正当程序原则相结合。如英国1215年《大宪章》第三十九条规定:“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 美国联邦宪法第五修正案关于“未经相应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之生命、自由或财产”的规定,既是对救济的行使做出的程序限制,同时也是为实现法律程序而提供的救济途径。对于法律救济来说,正当程序能够加强救济手段的合理性,也能避免私力救济通常会带来的无序和暴力; 对于正当程序来说,有效的救济有助于实现正当程序的最终目标。

(3)在现代社会中,救济对权利的意义更加重要。权利总是以正面肯定的方式出现在法律中,而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则难以从正面肯定的角度一一穷尽,于是法律对于权利的规定常有抽象化的倾向,在日益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尤其如此。但是权利若过于抽象,就缺乏可操作性,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也会越拉越大。法律救济则是从反面确定对权利的保障,往往针对具体的侵害做出规定。只有通过相关的救济途径,在法律的程序中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评价和判断,才能将“平等权”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反过来,如果仅有“平等权”的抽象规定而没有相应的救济途径,现实生活中各种具体的“歧视”问题也就无法得到解决。

6. 简述政策议程的基本类型。

【答案】建立政策议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美国学者罗杰·W ·科布以政策诉求的主体为标准,提出了建立政策议程的了种类型。

(1)外在创始型

政策诉求由政府系统以外的个人或社会团体提出,经阐释(对政策诉求进行解释和说明)和扩散(通过一定方式把政策诉求传递给相关群体)进入公众议程,然后通过对政府施压的手段进

入政府议程。

(2)政治动员型

具有权威作用的政治领袖主动提出其政策意向,并使其进入政府议程。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政治领袖的政策意向往往能够成为政府的最终决策,所以看似没有必要建立相应的政府议程。之所以仍要这样去做,主耍是为了寻求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以便更好地贯彻和实施这项政策。政治动员型以政府议程为基点,以公众议程为对象,其目标在于政策方案的执行。

(3)内在创始型

政策诉求源于政府机构的内部人员或部门,其扩散的对象仅限于体制内的相关团体和个人,客观上不涉及一般社会公众,扩散的日的是为了形成足够的压力以使决策者将问题列入政府议程。“体制内运作”是内在创始型的主要特征,政策诉求的主体并不希望建立相应的公众议程。

需要指出的是,任何政策议程的建立都是公众议程与政府议程交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其过程表现为不同政治力量的不断组合与分化,既涉及体制内又涉及体制外,现实的情况绝不会像上述模型所归纳的那样抽象和简单,对具体问题还要进行具体分析。

7. 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答案】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力资源的获取

人力资源的获取是人力资源工作的第一步,涉及人力资源规划、录用和选拔。人力资源的规划是系统地评估人力资源需求以保证获取组织所需的具有专门技能的人才的过程。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任务是了解组织的目标与目的,继而在目标与目的指引下,从事组织结构的设计与工作分析,确定招募具有何种特定技术、知识与能力的员工。

(2)人力资源的发展

人力资源的发展是整合培训与发展、职业发展、管理发展与组织发展,以增进个人和组织效能的过程,经过训练、教育、发展与领导行为,有计划地安排学习,有计划地改进绩效和员工生产力。人力资源发展功能的需要来自于组织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

(3)人力资源的激励

人力资源的激励功能是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功能。人力资源的激励的主要议题包括:联结报酬与绩效、工作再设计、提升工作的满足感、绩效评估等多方面。其主要的任务就在于确认和运用恰当的激励技术。

(4)人力资源的维持

人力资源维持涉及到人力资源的许多方面,主要的议题包括:人际关系和沟通问题,员工的福利问题,工作环境和职业安全问题等,它更加关注于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5)人力资源的研究

将人力资源的研究视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的辅助性功能和领域。各种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虽然有其共通性,但每一个组织所面临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可以说是具体而又特殊的,发展出最适合自己组织的一套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政策、规则、技术、方法等)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