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浙江财经大学信息学院611公共管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概念题

1. 渐进决策模型

【答案】渐进决策模型由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和政策科学家林德布洛姆提出,是指把政策制定过程看作是对以往政策行为的不断修正的过程。它是在对理性模型质疑的基础上提出的,其内涵主要包括:

(1)渐进模型实际要求决策者必须保留对以往政策的承诺;

(2)决策者不必过多地分析与评估新的备选方案,只着意于现存政策的修改和补充;

(3)渐进主义着意于目标与备选方案之间相互协调,使问题较易处理,而并不关心基础的变革;

(4)渐进主义在面对同一社会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时,只着重减少现行政策的缺陷,不注重目标的重新改进,也不注重手段和方案的重新选择。

渐进决策模型在某种程度上正确地描述了公共政策是如何制定的。但是渐进决策模型也存在一些内在的缺陷,批评者对于其过于保守的倾向与适用性等方面提出了质疑。

2. 政策问题论证

【答案】政策问题论证是指在构建政策问题过程中,围绕政策问题,通过科学于段、有针对性地证明该问题的性质的过程。政策问题的论证可分为一级论证、二级论证、功能论证和小论证。

3. 投入产出法

【答案】投入产出法,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是研究经济体系(国民经济、地区经济、部门经济、公司或企业经济单位)中各个部分之间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数量分析方法。

该方法的基本内容:

①编制投入产出表、建立相应的线性代数方程体系,综合分析和确定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分析重要的宏观经济比例关系及产业结构等基本问题;

②制定投入产出表,反映各种产品生产投入来源和去向的一种棋盘式表格;

③构建投入产出模型,用数学形式体现投入产出表所反映的经济内容的线性代数方程组。

4. 回归分析

【答案】回归分析法是在掌握大量观察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回归关系函数表达式。这是一种从事物因果关系出发进行顶测的方法。在操作中,根据统计资料求得因果关系的相关系数,相关系数越大,因果关系越密切。通过相关系数就可确定回归方程,预测今后事物发展的趋势。

二、简答题

5. 分析政策问题的结构从哪几个方面开展?

【答案】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

威廉·邓恩从政策问题的结构角度,把政策问题分为结构优良、结构适度和结构不良三种类型。每一类问题的结构取决于它们的相对复杂程度。

(1)结构优良的政策问题

这类政策问题往往包含了一个或几个政策制定者,和一组很少的政策选择方案,决策者在政策方案的效用或价值方面,能够达成一致,这反映了他们对政策目标的追求具有一致性。每一种备选方案的结果是完全确定的,或者在可以接受误差之内。这类问题经常发生在公权力的较低层次。

(2)结构适度的政策问题

这类政策问题包括一个或几个决策者和相对来说有限数量的政策选择方案。方案的效用一致能够反应决策目标的一致。然而所选择的政策方案,其后果是不确定的,即使在可接受的误差之内,结果预测也有相当大的困难,结果的不确定意味着错误概率很难估计。

(3)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

这类政策问题包含了许多不同的决策者,其价值观或者是不为人们所知,或者是不可能按着连贯形式给予排列。问题的目标存在着相互竞争的冲突,无法达成共识。对政策选择及后果也可能不知道,具有不确定性以至于无法估计风险程度,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的原型是完全不具有传递性的政策问题,以至于无法估计风险程度。

6. 我国公共组织有哪些病象? 试对公共组织的病象成因予以分析并提出改革之道。

【答案】(1)我国公共组织的病象

我国公共组织存在四大病象,即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企小分,官僚主义严重。具体分析如下:

①机构庞大。现在政府机构重叠庞大,人浮与事的现象严重,这不仅滋生官僚主义,助长犷贪污腐败和不正之风,一也给国家政府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组织内部组织涣散,组织成员情绪低落,贪图安逸。

②人员臃肿。人员臃肿是我国政府机构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公共组织部门林立,工作效率低,人浮于事严重; 组织内部奖惩不分明,吃“大锅饭”,大部分成员无工作积极性。建国至今,我国曾先后多次进行机构改革,想改善这一局面,但成就并不十分明显,历次改革都逃不出“臃肿一精简一臃肿一精简”这一怪圈。庞大的人员编制造成了行政支出的极度浪费。

③政企不分。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能形成科学决策的投资体制,轻易造成责任不分和决策失误,难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治理经济和社会事物,许多本来应该运用法律手段,或者通过社会中介组织来解决的问题,也是通过设立政府机

构治理,把过多的社会责任和事务矛盾集中在政府身上。

④官僚主义严重。我国公共组织内部官僚主义盛行,这直接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不但导致公共组织效率的降低,还会引发社会公众对公共组织的严重不满,不加以改革就无法完整履行公共职责,无法规范行使公共权力,必须对公共组织进行变革。

(2)病象的成因

当前我国公共组织病象形成的原因十分复杂,需要从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进行剖析,具体分析如下:

①经济体制的制约

建国后的政府机构改革大多是在建国初期就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下进行的。其主要特点是政企不分,政府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直接管理经济和经营企业。这样,随着经济的发展,分工的细化,新的行业的小断产生,与这些行业相关的管理部门主要是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必然膨胀起来。

②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条块结合的行政管理体制,采用逐级下达指标,层层落实的管理方式,在机构的设置上强调上下对口,各地划一,忽视了因地制宜。这是我国政府机构,特别是为了争得更多的上级安排的项目和投资的地方政府的机构很难有效精简的重要原因。

③人事制度的制约

a. 大中专毕业生和军队转业干部的就业制度。在过去的人事制度下,国家机关是一个重要的就业单位,每年都要安置不少大中专毕业生和军队转业干部。这样,本来精简掉的编制,不得不年复一年按常规增长。

b. 干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不科学。机关干部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能官不能民,缺乏科学的优升劣汰制度和办法,致使干部队伍的数量越来越庞大,结构愈趋不合理,更使得干部的调整成为机构改革的一大阻力。

c. 富余人员安置没有出路。原有的人事制度对机关富余人员安置的思路比较狭窄,除非特殊情况,‘般都采取机关内部消化的路子和由组织上包下来分配的办法,效果不明显,己经取得的精简效果也难以巩固。

d. 工资制度。干部的工资增长,各种待遇的提高,完全依赖于职务、级别,而机构领导职务的数量是有限的。因此,为了照顾干部的利益、情绪,就要不断地制造出新的机构,或者使机构升格,或者设置较多的副职,突破领导职务数的限制。

④机构编制管理的软约束。各级机构编制部门管理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核定工作,历来是明确的。但是这种管理是软约束,而不是硬约束; 是弹性的,而不是刚性的,这使得机构精简的成果很难得到巩固和发展。

(3)病象的改革之道

①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要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来,把生产经营的权力真正交给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