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天津大学教育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社会心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如果可以选择,几乎所有的球队都愿意主场作战,而不愿意客场作战。这是因为( )。
A. 社会助长现象的存在
B. 从众现象的存在
C. 群体极化现象的存在
D. 合作现象的存在
【答案】A
【解析】社会助长现象指有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个人的工作绩效比单独一人时提高的现象,球队主场作战往往对球员的发挥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属于社会助长现象。
2. 行为公式是( )提出来的。
A. 詹姆士
B. 麦独孤
C. 奥尔波特
D. 勒温
【答案】D
【解析】勒温认为,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即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
的结果。其公式为:
3. 阿希的“三垂线”实验,说明了( )。
A. 从众现象
B. 社会助长现象
C. 社会阻抑现象
D. 去个性化现象
【答案】A
【解析】阿希的“三垂线”实验是从众现象的经典研究。
4. 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是怎样受他人影响而发生改变,他人影响不包括( )
A. 现实
B. 宏观
C. 想象
D. 隐含
【答案】B
【解析】奥尔波特把社会心理学界定为“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研究”,认为社会心理学是为了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他人的影响有三种形式,即现实的影响、想象的影响和隐含的影响。
5. 人常常夸大自己在某种事物中的作用即( )。
A. 证实偏差
B. 自我中心偏差
C. 基本归因偏差
D. 自我服务偏差
【答案】B
【解析】证实偏差是指人们往往有选择地去解释并记忆某些能够证实自己既存的信念或图式的信息。人们根据社会刻板印象去评价个体也是要证实个体与其头脑中既存的图式是相吻合的。自我中心偏差是指人们常常夸大自己在某种事物中的作用的倾向。有时人们通过言语或行为表达出这种偏差,而有时虽不公开表露,心里却认为自己在合作中的地位更重要。自我服务偏差是指人们常常有对自己的良好行为采取居功的态度,而开脱自己的不良行为的倾向。自我服务偏差包含自我中心偏差,是个体对自我知觉的一种偏差。基本归因错误是指人们经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视他们所处情境的重要性。
6. “酒逢知己千杯少”,反映了人际吸引中的( )条件。
A. 互补性
B. 接近性
C. 熟悉性
D. 相似性
【答案】D
【解析】人们倾向于喜欢那些与自己具有相似态度和价值观的人,并与之表现相互吸引。他人与自己的观念、态度的相似或一致,不仅是对自己观点的支持,而且也是对自己观点正确性的证实,所以,人们会更喜欢那些与自己具有相似性的人进行交往。“酒逢知己千杯少”,性情相投的人聚在一起总不厌倦。
7. 根据霍兰德的观点,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是在( )。
A. 社会哲学阶段
B. 哲学思辨阶段
C. 经验描述阶段
D. 实证分析阶段
【答案】C
【解析】根据美国学者霍兰德的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对应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
8. 人际吸引是个体之间在情感方面相互亲近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包括①喜欢、②亲和、③爱情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按照吸引强度由高到低依次为( )。
A. ①②③
B. ②①③
C. ③②①
D. ③①②
【答案】D
【解析】亲和是程度较低的人际吸引形式,喜欢是中等强度,爱情是人际吸引的强烈形式和最高形式。
9. 一般说来,( )更接近于大多数人印象形成过程的实际情况。
A. 加法模式
B. 加权平均模式
C. 平均模式
D. 中心品质模式
【答案】D
【解析】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这种印象形成的模式被称为中心品质模式。一般来说这种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
10.社会公众对个体行为方式的希望与要求,被称为( )。
A. 角色转换
B. 角色领悟
C. 角色实践
D. 角色期待
【答案】D
【解析】角色期待是角色扮演过程的一个概念。个体承担某一角色,首先遇到的是他人与社会对这一角色的期待,即社会公众对其行为方式的要求与期望,如果个体偏离角色期待可能招致他人的异议或反对。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