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天津大学教育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社会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个体归属的群体被称为( ),而与之对应的群体被称为( )。
A. 小群体 大群体
B. 内群体 外群体
C. 小团体 大团体
D. 同群体 异群体
【答案】B
2. 夫妻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属于( )。
A. 联合家庭
B. 核心家庭
C. 主干家庭
D. 其他家庭
【答案】B
【解析】由夫妻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称核心家庭。除此以外,由夫妻和一对已婚子女,如父、母、子、媳组合而成称为主干家庭。由夫妻与两对或以上的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或兄弟姐妹结婚后不分家的家庭称为联合家庭。上述三种类型外的家庭称为其他家庭。
3. 人际吸引的最强列的形式是( )。
A. 亲合
B. 喜欢
C. 亲情
D. 爱情
【答案】D
【解析】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按吸引的程度,人际吸引可分为亲合、喜欢和爱情。亲合是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喜欢是中等程度的吸引,爱情是最强烈的人际吸引形式。
4. 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一种观点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即( )。
A. 群体思维
B. 群体极化
C. 社会助长
【答案】B
【解析】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群体思维是指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人们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要求一致,以至于对其他可行方案的现实性评价受到压制。社会助长是指个人由对他人的意识(包括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5. 性别与从众之间的关系是( )。
A. 女性更容易从众
B. 女性不容易从众
C. 男性更容易从众
D. 没有明显的确定性的关系
【答案】D
【解析】性别、智力等因素对从众有影响,但尚未发现这些因素与从众之间有明显的确定性的关系。
6. “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是学校群体互动效应中的( )的最好例证。
A. 从众
B. 模仿
C. 暗示
D. 感染
【答案】A
【解析】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7. 哪位学者研究了群体思维和群体决策?( )
A. 威廉•麦奎尔
B. 达里尔•拜姆
C. 欧文•詹尼斯
D. 穆扎菲•谢里夫
【答案】C
【解析】A 选项是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其认知相符的理论引发了后来菲斯丁格和海德的态度理论。B 选项是美国心理学家,研究过知觉和测量。D 是研究自主运动的心理学家。欧文•詹尼斯研究了群体思维和群体决策。
8. 被动包容式人际关系的取向是( )。
A. 喜欢控制他人,能运用权力
B. 期待他人引导,愿意追随他人
C. 对他人显得冷淡,负性情绪较重,但期待他人对自己亲密
D. 期待他人吸纳自己,往往退缩、孤独
【答案】D
【解析】A 项描述的是主动支配式的人际关系取向;B 项描述的是被动支配式的人际关系取向;C 项描述的是被动情感式的人际关系取向。
9. 德韦克发现,把成功归于努力的人比把成功归于能力的人,在以后的工作中将( )。
A. 坚持时间没有变化
B. 坚持时间受其他因素制约
C. 坚持的时间更短
D. 坚持更长时间
【答案】D
【解析】德韦克1975年发现,把成功归于努力的人比把成功归于能力的人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坚持更长时间,把失败归于能力的人比把失败归于努力的人在未来的工作中花的时间更少。
10.一般说来,( )更接近于大多数人印象形成过程的实际情况。
A. 加法模式
B. 加权平均模式
C. 平均模式
D. 中心品质模式
【答案】D
【解析】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这种印象形成的模式被称为中心品质模式。一般来说这种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
二、名词解释
11.去个性化
【答案】去个性化是指个人在群体中因丧失个性特征、自我理性和责任意识而表现出来的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无理智状态。此概念由费斯廷杰于1952年提出。它可使人处于个性化状态的原因有:①匿名性。在临时聚成的群体中,个人的身份特征不为他人所知,行为上的约束力减少。②责任感丧失。在集群情境下,个人往往把行为后果推卸到群体身上,不像平日单独行动时那样考虑自己的责任。③情绪感染。由于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个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