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唐代是以诗歌著称的,但是唐代散文堪与唐代诗歌相媲美。不过两者的发展并不同步,诗歌的黄金时期主要在初盛唐,而散文的高峰主要在中唐。这个高峰是建立在此前散体文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的。当诗歌处在初盛唐的兴盛时期时,散文在承袭历史的基础上也在逐渐发展,并为中唐古文运动改草起了铺垫作用。 本文除序论部分(概述唐代散文发展的几个阶段的情况外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骄体文的特点及其影响、骄体文的产生演进过程、反骄文的斗争三个方面说明唐前的散文发展状况;第二部分从骄体文继续存在的原因、四杰的历史功绩、陈子昂的散文创作与文学理论三个方面论述初唐时期的散文发展状况。脱胎于汉赋,起源于汉、魏时期的骄文,到南北朝时期,特别是到齐梁后期,达到了鼎盛时期,占据了文坛的主导地位,并进而影响后世。当然即使在骄文鼎盛时期,散文也并末绝迹。可以说,骄文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和散文相互消失。第二部分从骄体文继续存在的原因、四杰的历史功绩、陈子昂的散文创作与文学理论三个方面论述初唐时期的散文发展状况。骄文在唐初只所以继续存在并影响散文的发展,主要原因是1.由陈、隋入唐的旧臣作家多、影响大;2.社会初步稳定,“统治阶级需要歌功颂德,粉饰太平;3.最高统治者的示范作用。但这一切随着旧臣作家的相继谢世,随着一大批出身中下层的作家群体的出现,特别是随着统治阶级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对复兴儒学的倡导而发生了变化。“初唐四杰”从他们的生活经历出发,在创作题材上有了较大突破,将创作内容由官廷内容引向了更为广阔的杜会内容,同时文风也渐渐从华悦、轻艳的圈子里跳出来,开始趋向于质朴自然的境地了。稍后的陈子昂更是前进了许多,从理论与实践上反对骄文,提倡复古。所有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散文的发展。总的来看,初唐文章已经出现了由骄转散的倾向,而且在理论上也提出了改革的要求。特别是在一些总结历史、议论时政的文章里,已较少浮词赘典了。第三部从安史之乱前和安史之乱后两个阶段展现盛唐时期的散文发展状况。盛唐时期的古文家们和初唐相比,不仅在理论上有新的发展,而且在创作实践方面也有了较大的进步。他们在书信、抒情、议论、辞赋、寓言等散文方面都有一批古文作品问世,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观形式上也都有了新的开拓,取得了新的成就。李白、王维、苏预、元结等人的散文作品,清新自然、给人以明快之感。柳冕的教化中心论,元结的悯时伤世论,都强调文章的社会教化作用,客观上对中唐的古文运动有着直接的影响。第四部分为结论,主要论述初盛唐时期散文发展的贡献与局限。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主张文以载道,关心现实,反映社会人生;2.强调文章认识现实、改造现实的功能,突出文学批判现实的作用;3.进行了积极的创作实践活动。而局限也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在强调文章内容和社会功能时,把儒家经典当作千古不变的典范,而对其以外的东西一概排斥,没有认识到骄文是文学意识走向自觉时期的产物,亦即没有解决好文学继承与发展关系问题;2.把文与道的关系绝对化,在批判骄文的绩艳文风时,对文章讲究声律、辞藻的问题采取了完全否定的态度;3.由于时代的局限、社会思潮及作家主观因素的影响,末能形成完整。系统的古文理论,也末能创作出典范的古文作品。 总之,初盛唐及其以前的古文家们在反对骄文,提倡古文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但在理论与实践上也存在明显的缺陷。这个集大的重担,就历史地落在了朝愈、柳宗元的肩上。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