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水浒传》是很据历史上确曾在北宋末年发生过的宋江起义为题材写成的长篇英雄传奇小说。 关于它的由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水浒故事是根据当时民间多方的传闻、传记的基础上来编纂起来的。2.宫中一些人利用皇帝爱听故事的的特点,把道听途说的一些事加工编成“小说”讲给皇上,井把它作为统治阶级宣传他们政策的材料。3.利用流厅的画象题赞的方式来进行宣传提倡故事中的英雄;4、宋元时代还有“杂剧”取衬民间故事并加以改编,使水浒原来的人物故事日益发展丰富起来,由最初的三十六人一直发展为一百零八人。但是人民口头创作的人物故事,其思想内容和官方所宣扬的往往不但不相符合,反倒是与官方的观点形成尖锐的对立。那么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水j许传》是元未的施耐庵,在他长期积累的群众创作的基础上,用他自己的思想观点,斗争经验和文化涵养编著出来的。 施耐庵的主要成就不仅在于他不只是把单个的英雄故事连贯起来,使短篇发展成为长篇,更在于他丰富了人物故事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力量。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1.他着重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和黑暗。在《水浒许传》之前的作品和杂剧中,往往把封建时代的杜会,政治问题理解为个人好坏的问题。而施耐庵则把这样一些个人和个人行为,当做整个的杜会、政治问题来处理,因此从深度上来说就更进了一步;2在他的作品中,作者塑造了许多起义英雄的正面形象,例如鲁智深、李遂等。作者不仅描写了他们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写清了形成他性格的杜会很源。这两人是贫苦农民的代表。还有一些出身于名门,属于较上层的人物,例如林冲和杨志。作者对这些荚雄人物怀着热爱,同时又以严峻的态度对他们作了分祈。在大大肯定他们的前提之下,写他们的缺点或弱。存,因此我们说在人物塑造方面,作者能以当时被压迫人民的观点与要求来评价人物并能以朴素唯物主义论和辩证法观察现实,分祈问题,这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而且他所塑造的人物都是活灵活现,可敬可爱的,其艺术的造诣是非常深刻的。3、《水游传》在内容上着眼写了一支革命队伍的发展壮大以至最后惨遭败灭的全部过程。它给我们描绘了义军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的平等的社会,同时也告诉了我们现实社会的残酷。 关于宋江,作者是把他作为作品的中心人物来写的。作者有心要写这祥一个人物作为义军领袖,并将其放在显著地位。宋江出身地主家庭,在他的性格中具有革命性和妥协、动摇性两个方面。对宋江的这种两面性,作品里描写得很清楚。他冒着性命干系给晁盖报信,为维护和梁山关系而杀间婆惜,这算是他革命性的表现。另一方面是他的动摇、妥协性。在杀惜之后,作者支排未江一北一南转了两个大圈子,把大批英雄好汉串连上了梁山。作者用心,一方面是长篇结构的考虑,同时也借以宋江作为义军领袖的威望和作用。可是作者写宋江上山,井无思想转变,而是完全出于被动。甚至是在作了山上的头领之后,他一直考虑的是接受招安,使他和众弟兄名垂千史。这就是作者的动摇、妥协的一面。 关于忠义,作者是竭立要把宋江写成一个忠义双全的人物。但忠和义在宋江身上始终都处于无店调和的对立状态。当宋江对朝廷的忠无店实现时,他转向了义,如义释晁盖,从而迁背了朝廷的店律。当他上山聚义,规模逐步扩大,事业卓有成效时,他便觉得“义”的大功告成,从而又转向了忠。正是这种忠君的思想导致了宋江事业的夫败。因而这个悲剧是那个时代“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事实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矛盾冲突的结果。”(恩格斯语)所以说小说乙所以以悲剧结局,是因为那个时代还没有也不可能为他矛盾的解决提供任何方案,这也是古代作者思想的局限性的表现。 《水浒许传》这部作品同其它中国著名的古典小说一样,在世界文坛上享有盛名。它被译成几种文字的版片在国外受到众多人的关注和喜爱。他们都给《水浒传》以高度的评价,是我们中国人民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