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汉代文人的屈原情结

关键词:情结,原型,屈原,汉代文人

  摘要

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原型,屈原对后代文人心理,尤其是创作心理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并结合当时的政治文化背景,着重论述汉代文人的屈原情结。文章试图以新的研究视角就屈原对后世文人及文学的影响作出一些新的阐释,进而在传统的屈原研究领域作出一些新的探索。 我们认为,穷困乃是屈原情结的成因,它包括政治环境的窘迫、心理积淀的传承和痛苦的人生遭际;若从横向结构来考察这一情结便不难发现:它以“士不遇”为核心之情感特征,同时还吸附着怨时、怨君、怨谗和自负、自恨、自卑等复杂的情绪;这一情结的纵向擅变则分化出三种心理流向,即逃避、执着和超越。 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穷困──情结的成因;对抗──情结的横向结构;分化──情结的擅变。 文章的第一部分从政治环境、心理积淀和人生遭际等方面剖析了形成两汉文人的屈原情结的复杂因素。汉代文人普遍感到的政治压力是这一情结得以型塑的政治环境。武帝以后随着儒教定于一尊、诸侯危机的解决,最终促成了天下大一统,文人对皇权的依附性骤然增强,相对于权力的自由度骤然消失,文人面临着前所末有的政治穷困。此种穷困与屈原的政治困境具有相似性和延续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政治上的穷困在很大程度上即表现为文人的心理穷困。这种心理上的穷困既表现为自我与现实的对抗,也表观为自我内部的对抗。事实上,屈原的哀怨与不幸作为一种早期文人的创伤性经验,己经型塑成汉代文人的一种原型,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文人自身的遭际,诸如家庭的不幸、婚恋的失败和疾病的痛苦等因素在屈原情结的凝聚过程中所起的催化剂作用。 文章的第二部分从横向的角度剖析屈原情结,对其心理结构作静态的描述。这一情结以“不遇”的哀怨作为其核心,同时又吸引着诸多相关的心理体验,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征。那些具有屈原情结的文人在心理上都有一个与屈原一样的共同点,那就是都苦心设计着美妙的政治图景、人生前景,企图建立一个理想化的自我,却又同时以绝对完美的理想来衡量自己的实际遭遇,于是现实的丑陋与有限不停的阻挠他们走向完美,给其带来各式各样的痛苦与怨恨。这些复杂的哀怨情绪往往首先表现为自我与外物的强烈对抗,呈现出怨时、怨君、怨谗的典型情绪。这种自我与外物的强烈抗争紧张到无法调和的极限时,又常常转向自我内部的抗争,表现出自负、自恨、自卑,乃至自贬、自毁、自嘲等典型的心理特征。 第三部分在前面从横向的角度对屈原情结的心理结构作了静态分析的基础上,再从纵向的角度动态地分析屈原情结的萌生、定型、发展的心理擅变流程。我们认为,虽然汉代文人对屈子的哀怨有明显的承袭,但二者之间同时又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变异。屈原的优郁心理多投射于外物而此后文人的忧郁多聚向自我。虽然都是基于贤者失位而产生的不遇情怀,皆具有悲剧色彩,但比较而言,屈子的悲剧更为崇高。从屈原到宋玉再到两汉四百年间的文人,此种情结在整体上呈现出情感指向上的从忧国走向忧己,精神关照上的从外放走向内敛的擅变态势。若将此种总体态势作更为具体之分析,则不难发现屈原情结作为一个心理流程,在汉代文人的整体心理结构中呈现出逐渐分化的趋向,又可大致具体分为三种不同心理流向:逃避、执着和超越。 逃避作为一种解决内心冲突的方法,主要是从内心的战场上撤离出来,而宣告自己与其毫无关系。企图以逃避方式作为解除内心紧张对抗的文人在创作上常常流露出一种对外界的“不顾虑”态度和对自我处境的“无不可”态度,继而让自己不会感觉到为内心的冲突所据,最终获得看似内心安宁的外貌。文人的此种以逃避求自由求解脱的方式,其哲学基础主要是老庄。所谓执着心理,是指生命主体对道德人格理想的不懈追求,对外界压力和人世忧患的顽强抗争。部分汉代文人沿袭着屈原的执着精神,表现出对情结的固守,甚至强化。所谓超越,乃指主体历经磨难后承受优患、理解优患并最终超越忧患以获取自由人格的一种努力。如果说执着体观为对屈子情结的固守,那么超越则体现为在固守之上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