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东北财经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之教育管理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组织结构

【答案】组织结构是关于组织在运行中涉及的目标、任务、权力、操作以及相互关系的系统。它涉及到组织的管理幅度的确定、组织层次的划分、组织机构的设置、各单位之间的联系沟通方式等问题。因此,组织结构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组织形式,这种形式是由组织内部的部门划分、权责关系、沟通方向和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

2. 教育经济效益

【答案】教育经济效益亦称“教育投资经济效益”、“教育经济收益”、“教育经济价值”等,是指一国、一地区、一学校投入教育的资金与教育产出的成果的比较。教育的进行必须投入一定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即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在商品货币关系存在的条件下,表现为一定的货币资金。同物质生产领域不同,教育的产出包括:①直接产出,即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的各种不同熟练程度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 ②间接产出,即这些劳动力和专门人才投入社会经济之后,由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引起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国民收人(或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

3. 西蒙(Simon )的有限理性说

【答案】有限理性是指:人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的一种状态。这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有限理性的主要倡导者西蒙(Simon )提出的。西蒙认为:人类在经济的舞台上,面对了众多选择和决定,但是人储存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却十分有限。许多人想要依理性来行事,但却只具备有限的理性。因此他们努力消化庞大的信息,而且因为没有能力深入了解所有的可能性,于是往往选择了还算“差强人意”的解决方案。而非新古典学派经济学家主张的“最佳”解决方案。西蒙认为有限理性的理论是“考虑限制决策者信息处理能力的约束的理论”。他提议将不完全信息,处理信息的费用和一些非传统的决策者目标函数引入经济分析。

二、简答题

4. 在教育行政管理中,为什么要重视教育行政组织的结构?

【答案】行政组织结构是指构成行政组织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教育行政管理中要重视教育行政组织的结构是因为行政组织的结构模式对行政组织的效能发挥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合理的教育行政组织结构有助于信息的上传下达

教育行政组织是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建立的,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上下沟通的密切配合的层级式组织体系。因此,只有合理的行政组织结构才会使信息顺利地上传下达,以便及时地处理和解决各种问题,提高管理效率。

(2)合理的教育行政组织结构有助于人员的管理和资源的配置

教育行政机构设置科学合理、权职明确,才可能合理地配置人员,进行人员管理以及相应的资源配置,从而避免人员过多、效率低下的情况。

可见,合理的教育行政组织结构对于教育行政管理是至关重要的,是开展各项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保障。

5. 学校组织的“非营利”性质应如何理解?

【答案】非营利性组织是指那些具有为公众服务的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组织所得不为任何个人牟取私利,组织自身具有合法的免税资格并可为捐赠人减免税的组织。学校组织属于非营利性组织,但其非营利性并不意味着学校不能获得盈利,而是意味着对学校的盈利有特别的限制:

(1)不能分红

不能分红是指学校本身可以有盈利和积累,但盈利与积累不得分配给投资者,而必须继续投入扩大办学规模或改善办学条件。

(2)学校存续期间不得转让财产或将其用于担保

这一规定本身是相当苛刻的,意味着学校的财产处置权是受限制的。

(3)清算后财产的有限返还

如果学校终止,清算后的剩余在返还或折价返还投资者的投入后,其余的由有关部门统筹安排或者收归国有,继续用于教育事业。

这三条中,关键是第一条不能分红,其他两条都是为了避免变相分红或抽逃教育资产而做出的规定。概括而言,学校组织的非营利性并不意味着其不能获得盈利,而是不能分红或变相分红,必须继续用于教育事业。

6. 什么是教育财政?

【答案】教育财政是国家对教育经费及其他相关教育资源的管理,包括国家对教育经费及其他教育资源的筹措、分配及使用的监督等。它是国家财政的一部分,是一种国家行为。“教育财政”概念与传统的“教育投资”、“教育投入”等概念有所区别。教育财政具有四大基本制度:

(1)教育预算制度

教育预算制度是指制教育预算所必须遵循的各项原则、程序、规章和要求,也就是编制教育预算的准则与规范。它具有规范性、严肃性和权威性等特点。我国的教育预算采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工负责的体制。基础教育的财政预算主要由地方各级政府负责,高等教育的财政预算主要由中央和省两级政府负责。在部分地区,省级以下的地、市、州政府承担了一部分高等教育财政预算的责任。

(2)教育决算制度

教育决算制度是指编制教育决算的准则与规范,包括有关的原则、规章、程序及要求等。我国的教育决算采用分级教育财政决算的体制,除中央教育财政总决算外,地方各级政府也进行相应的各级教育财政总决算。

(3)教育审计制度

教育审计制度是指保障教育审计活动得以进行的各种准则与规范,是国家审计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实行双重教育审计制度的体制。首先,各级政府审计部门依法对各级政府和教育机构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其次,教育系统内部的审计机构,包括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所属审计机关和各种教育机构的审计单位,都有依法行使教育审计监督的权力。教育审计的内容主要有教育预算审计、教育财经法纪审计、教育经济审计和教育财务簿据审计四个方面。

(4)教育税收制度

教育税收制度是指关于征收教育税的各种准则和规范。我国尚未建立起教育税收制度,但从1984年开始征收的教育费附加,实际上己经具有了教育税收的性质,它为国家开征教育税奠定了基础。教育费附加是指国家开征的主要用于发展义务教育的专门经费,由国家税务部门统一征收,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从性质上讲,它属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但不属于国家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内拨款。我国从1986年4月以后开始在全国城乡普遍征收教育费附力口。

7. 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对贫困学生的资助政策有哪些?

【答案】按照《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有关指导性原则,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奖、贷、助、补、减”的贫困学生资助制度,建立起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努力保证考入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的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日前,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包括的主要内容有:

(1)以国家助学奖学金为主的奖学金制度。现行的奖学金包括国家助学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专业奖学金、定向奖学金等。奖学金制度是我国现行高校资助政策的开端,在学生资助上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起到了资助学生和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双重作用。

(2)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的学生贷款制度。学生贷款主要包括三种贷款形式:国家助学贷款; 高校利用学校资金对学生办理的无息借款; 一般性商业助学贷款。

(3)勤工助学制度。高等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是高等学校收费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配套措施,是对广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家庭学生的有效资助办法。

(4)特殊困难补助制度。特殊困难补助,是各级政府和高校对经济困难学生遇到一些特殊性、突发性困难时给予的临时性、一次性的无偿资助。特殊困难补助是高校资助政策的辅助性措施之一。

(5)减免学费制度。为帮助部分经济特别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1995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对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困难学生减免学杂费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对普通高校中部分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实行学费减免制度。具体减免额度由学生所在高校确定,根据本校实际,与其他有关政策统筹安排。

8. 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后,中央政府在权力下放的环境中应当采取什么途径和方法实施宏观调控?

【答案】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后,加强中央对教育系统的宏观调控就是要处理好教育管理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可采取以下途径加强宏观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