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天津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820(比较文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简答题

1. 怎样理解海外华文文学的文化身份与比较文学研究的关系?

【答案】海外华文文学的文化身份与比较文学研究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1)海外华文文学创作在文化身份上本来就是中国文化传统在外域民族、异质文化语境下与外域风情、人文的一种汇通、整合,如果我们仍然驻留在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研究的一元视域上来研究海外华文文学,这势必与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的多重文化身份相悖立。

(2)在海外从事文学创作的华裔在文化身份上有两种主要的可能性

一是移民到海外,二是从小生活在海外。虽然他们大都获有在侨居国的永久居住权,但在血缘的民族身份上他们是中国人,并且受到了很好的本土教育。

(3)当他们在外域语境下持用汉语进行文学创作时,在审美意识上和文化价值上,他们在强调自己的文化身份是中国人。但是用比较文学的比较视域对海外华文文学进行观察,中国本土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还存在着不同文化身份的差异性。

2. 简要论述新月诗派“新诗格律化”的诗歌理论及其历史价值。

【答案】(1)新月诗派“新诗格律化”的诗歌理论

①“新诗格律化”的提出

“新诗格律化”是闻一多首先提出,是在新月派关于新诗“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新月派提倡“新诗格律化”,并不是简单地保留旧格律、古风格,而是借鉴西洋与中国传统格律,根据现代汉语的特点,所进行的新的创造。

②新诗格律化的重要内容

a. 情感的节制。新月诗人反对诗歌中情感的泛滥,主张“理智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新月派的矛头指向是他们所谓的“感伤主义”与“伪浪漫主义”,也即诗歌中情感的过分泛滥,以及不加节制的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b. 本质的淳正。徐志摩认为完美的形体是完美的精神的唯一表现,要求新诗回到诗本身,他们认为只有“言志”的内容与“语言形式”和谐统一。

c. 格律的严谨。闻一多认为,新诗固然要彻底冲决旧诗格律的束缚,但同时还应该创建新的格律,认为“和谐”与“均齐”为新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

d. “三美”理论。为了创造“中国式”的新诗,闻一多提出的“三美”理论,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第一,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如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中不断重复“飞扬,飞扬,飞扬”一句,重复的运用,读来乐感明快、朗朗上口,既造成雪花的轻盈感,又产生

了轻松愉快的情调。

第二,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如闻一多的《死水》,整首诗分四节,每节四行,每行九字,形式十分整齐,着实体现出“建筑美”的特色。

第三,绘画美。指诗歌要多采用华丽的辞藻,借鉴中国诗画相通的传统。徐志摩《冉别康桥》中写到夕阳中的金柳、潭底倒映的彩虹、水中的清若、斑斓的星辉等织成了色彩明丽的画面。

(2)“新诗格律化”诗歌理论的历史价值新诗格律化的倡导,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漫自由、创作态度不严肃造成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局面,使新诗趋于精练与集中,具有了相对规范的形式,巩固了新诗的地位。此后格律体的新诗与自由体的新诗一直成为新诗两种主要诗体,互相竞争,又互相渗透,对新诗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 请思考比较文学在多元文化主义的语境下有什么样的前景?

【答案】国际比较文学界一直对多元文化主义非常关注,对学科的发展而言,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语境下,比较文学如何定位发展,如何发挥其作用。比较文学在多元文化主义语境下的前景主要有:

(1)在多元文化主义的语境下,未来真正富有生命力的比较文学研究应当既是跨越国界和文化传统疆界,同时也是跨越学科界限的。

(2)当代的比较文学越来越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它利用跨学科、跨文化的特点积极地参与多边的文化交流和对话,加强了世界各地的思想互动。

(3)未来的世界或许既不是文化霸权主义者自以为的一体化世界,也非文化孤立主义力图实现的诸文化各自为政、互不相干的世界,而是比较文学所致力建构的独特性与互补性共存、差异性与沟通性共存的多元化的世界,一个“道并行,不相悖”的和而不同的世界。

(4)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不会演变成一种同质化的世界文化,而是充满差异和复杂性的多元“世界体系”。全球化给这个多元化世界所提供的无非是一个全球性的文化场景,一个使各种文化互相看视的平台。

4. 20世纪90年代的译介学从哪些学科吸取了理论营养?

【答案】(1)译介学从“分层系统理论”、“目的论”、“后结构主义”、“女性批评”等吸收营养,丰富了自身理论内涵。

(2)从语言学分支学科,如语用学、批评语篇分析及计算机语料库等,引入语言学思想和分析工具。

(3)文学理论及文化研究借助后殖民理论及全球化概念,进一步拓宽了译介学的研究视野和范围。

5. 什么是本土主义?

【答案】(1)本土主义是指一种与西方中心主义相对立的、狭隘的民族中心主义,或者称为文化保守主义。

(2)本土主义主张坚决抵制西方中心主义,力图维护自身本土文化的“纯洁”和“本源”的特色。这种本土主义主张一种危险的“种族分裂论”,它强调民族与民族之间具有所谓的“不可通约性”,并且把它视为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特征。

(3)本土主义实质上既是一种文化孤立主义,又是另一种文化中心主义。

6. 请思考文化研究的得与失。

【答案】对文化研究的评价一直是毁誉参半,赞同和提倡者认为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多地区生长的、多学科的场所,反对者则斥之为一种寄生现象,是毁灭文化的刺耳杂音。

(1)文化研究的成功之处

英美的文化研究的兴起,是理解现代社会一文化的形成过程的一种努力。

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大众传播媒介的流行、知识群体的瓦解、全球经济和大众文化的形成,这些普泛的历史发展状态在不同的民族国家旱现出不同的面貌,也导致产生了不同形态的文化研究。文化研究不仅是对这些事件编年史式的记录,也雄心勃勃地参与、甚至干预到其中,顺理成章地,文化研究者也不再把自己视为提供一种论述的学者,而是在政治上积极的参与者。

(2)文化研究的不足之处

开放的文化研究几乎没有什么学科的规定性和自身的一致性,这种流动性和未完成性却恰恰是它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地方。文化研究之所以被称作解地域化的场所,正是在于它反对学科体制化,并以此为解决问题之道。然而,目前文化研究的发展越来越以新的方式被商品化和制度化,作为一个制度化的场地,它被重新刻上了自己一贯反对的那些学术和学科的礼仪规则。

文化研究自身的擅变引起的一个后果是,人们对它谈得越多,越不清楚自己在谈什么。于是,文化研究者似乎面临着跟当初比较文学者试图界定其学科性时相同的困境,这是一种非某个简单的断言就可以解决的真正的二难处境。

7. 论述建构对话诗学的具体内涵。

【答案】建构对话诗学即建立一种“问与答的诊释学”,其方法沦的基本性质就是对话。

(1)在诠释学中不存在主客对峙的关系,诊释者与文本之间是互为主体的存在论关系,问答双方均为生命整体,故不可以分析、切割的方式去“认识”对方,而是要以同情的态度去体认,这是一种生存的经验,而不是把对方仅仅视为对象的“认知”活动。

(2)诠释学具有谈话的性质,这是一种“我”(诠释者)“你”(文本)关系,谈话的双力一或多方持有平等发言权,其结构形式即“问与答”。

(3)问题本身具有某种意义,而意义是有方向性的,所以,提问本身规定了回答的内容一一规定了意义的生长方向,偏离了此方向就是答非所问。

(4)问题具有开放性,其前提则在于“回答”的非确定性,问与答之间构成开放性的循环。

(5)问题的开放性并非没有边际,它受制于问题视域的局限性。

(6)诠释者与文本双方的问题均有约束性,故有的问题是该问的,而另一些问题是不该问的,诠释学意识的真正力量是我们看出何者该问的能力,提问比回答更难,也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