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855学前教育学[专业硕士]考研题库

  摘要

一、单选题

1. 实施幼儿德育的最基本的途径是( )。

A. 专门的德育活动

B. 游戏

C. 日常生活

D. 课本学习

【答案】C

【解析】日常生活对幼儿品德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影响,并且为幼儿提供了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机会。在一日生活中,在与同伴、成人交往的过程中,幼儿可以不断了解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了解一定的行为准则,并且进行各种行为练习,日积月累,循序渐进,逐步形成某些良好的行为品质。所以,日常生活是实施幼儿德育最基本的途径。因此,答案为C 。

2. 幼儿教育是对( )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

A.4~5岁

B.1~6岁

C.3~7岁

D.3~6岁

【答案】D

【解析】人一生按年龄可分为若干阶段,如婴儿期(0~3岁)、幼儿期(3~6岁)、儿童期(6~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等等,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年龄特征、不同的需要。针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称之为幼儿教育。

3.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托儿所、幼儿园与家庭是( )。

A. 朋友关系

B. 伙伴关系

C. 合作关系

D. 对立关系

【答案】B

【解析】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托儿所、幼儿园与家庭是伙伴关系。这种伙伴关系存在十家庭和学校之间,是面向整个家庭,而不是孤立地针对个别儿童。这种伙伴关系强调了家长和教师的平等性,肯定了家长的潜能和作用。正是教师和家长共同活动,促使家长之间相互作用,从而有利于家长的关系融洽而形成家长教育群体。反过来,这个群体有效地作用于教师,使伙伴关系进一

步发展。

4. 教师在班内建立起一种明辨是非的气氛,使那些经常犯错的儿童感受到犯错后班上儿童对他在态度和情感上的疏远,这种惩罚属于( )。

A. 自然后果的惩罚

B. 剥夺性惩罚

C. 体罚

D. 生理性惩罚

【答案】A

【解析】自然后果的惩罚,即不是人为的惩罚,而是通过事物自身的后果让儿童受到相应的处罚,使儿童从中体验到自身错误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一种可以操作的方法是:教师首先要在班内建立起一种明辨是非的气氛,使那些经常犯错的儿童感受到犯错后班上儿童对他在态度和情感上的疏远。

5. ( )的主要宗旨在于向家长系统宣传和指导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

A. 咨询活动

B. 家长委员会

C. 家长学校

D. 电话联系

【答案】C

【解析】家长学校面向家长开放,其主要宗旨在于向家长系统宣传和指导教育孩子的正确方一法,家长学校山园所管理,通过讲座、讨论、参观等形式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能力。

6. 教师的沟通能力主要包括教师与幼儿、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能力和( )。

A. 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能力

B. 幼儿与家长的沟通能力

C. 教师与上级领导的沟通能力

D. 促进幼儿之间相互沟通的能力

【答案】D

【解析】教师的沟通能力主要包括教师与幼儿、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能力和促进幼儿之间相互沟通的能力。其中,幼儿之间的沟通受到他们社会性发展、语言发展等方面的制约,需要教师有意识的进行帮助。因此,答案为D 。

7. 幼儿社会发展是通过( )实现的。

A. 学校教育

B. 自身的社会化过程

C. 家长的教导

D. 社会的帮助

【答案】B

【解析】幼儿的社会化过程是幼儿了解社会对他有哪些需要与期望、规定了哪些行为规范,并使自己逐步实现这些期待的过程,是个体适应社会的漫长的发展过程。这‘过程的实现需要幼几个体的亲身参与,通过自身的社会化过程来实现其社会发展。因此,答案为Bo

8. 关于社区教育的特点,错误的说法是( )。

A. 是地方与民众办教育的一种新的教育管理制度

B. 适应社区需要,服务社区

C. 社区教育形式多样

D. 社区教育面向该社区内的青少年及儿童

【答案】D

【解析】作为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产物,社区教育的共同特点是:地方与民众办教育的一种新的教育管理制度; 适应社区需要,服务社区,教育具有极大的灵活性,服务意识强; 社区教育形式多样,面向社区全体成员。选项D 将社区教育的对象限定于青少年及儿童是错误的,因此,答案选D 。

9. 幼儿教师是幼儿的( )。

A. 高级保姆

B. 教育者

C. 看管者

D. 监护人

【答案】B

【解析】幼儿教师是在幼儿园履行教育职责,对幼儿身心施行特定影响的专业教育工作者,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传播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历史使命。因此,答案选B 。

10.教师与幼儿沟通时,不正确的做法是( )。

A. 注意倾听

B. 言语专业化

C. 注意蹲下去与孩子平等对话

D. 用点头、抚摸鼓励幼儿

【答案】B

【解析】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沟通包括:教师通过微笑、点头等非语言的沟通,表达出对幼儿的关心和爱护; 还可以通过掌握一定的沟通技能,用准确的言语沟通,平等地与幼儿交流。教师不能使用专业化的言语与幼儿沟通,因为幼儿对专业化的语言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或者根本理解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