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之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近年本科生期末试题汇编
● 摘要
班级__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 1. 信息主权 【答案】信息主权是指个国家对本国的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是信息时代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对本国的信息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权利; ②不受外部干涉,自主确立本国的信息生产、加工、储存、流通和传播体制的权利; ③对本国信息的输出和外国信息的输入进行自主管理和监控的权利。 2. 反馈 【答案】反馈是被作用部位反作用于作用它的卜级部位。泛指发出的事物返回发出的起始点并产生影响。传播学上的反馈是指传播过程中受传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的反应,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 3. 议程设置理论 【答案】美国传播学家M.E. 麦库姆斯和D.L. 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即《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最早提出“议程设置理论”。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人众传媒的有利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重要的作用。“议程设置理论”中所包含的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把西方一主流传播学长期以来力图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一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重新摆在人们面前。 4. 把关人(守门人) 【答案】把关人(gatekeeper )又译“守门人”,是指那些在新闻媒介系统中居于决断性的关键位置,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加工的人或组织,而这种对信息进行的过滤和加工的过程就是把关。传播学先驱者库尔特·卢因于1947年发表的《群体生活渠道》一文中最先提出了这个概念,传播学者怀特对把关人进行了系统的个案研究。 5. 施拉姆(W.Schramm )提出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答案】施拉姆(W.Schramm )提出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是对其之前提出的循环模式的修正,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与一定的信源相联系,又通过大量复制讯息与作为传播对象的受众相联系。受众是个人的集合体,他们分属于各自的社会群体。该模式在一定程度卜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的相互连接性和交织性,已经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但仍然没有考虑更为广泛的社会过程和背景对传播的影响。
二、简答题
6. 议程设置的第二层与框架理沦有何异同?
【答案】(1)可以认为属性的取舍、强调、排列也是框架的一种,但是框架本身所包含的内容要比属性
的设置更加丰富。框架除了表现在具体细节之外,还是一种格式塔(整体的感觉),比如甘耐姆所说的感情属性、风格、语气等。1+l很可能会大于2,把一些属性加在一起,还可能产生某些“化学反应”,超过属性简单相加产生的效果。
(2)所以议程设置的第二层与框架并不能画上等号,框架效果所涉及的影响要大于属性议程设置的影响。
(3)此外,框架研究包含的内容也涉及新闻生产、分配和消费以及结果的全过程。尽管如此,从属性议程设置的角度研究框架效果,可以使我们进一步深刻理解框架的作用机制,特别是在信息传播的效果方面。
7. 请简要说出施拉姆在国际传播方面的某一个开创性研究的内容。
【答案】在国际传播方面,施拉姆的开创性的研究之一是对世界上14家主要大报对两个重大国际事件的报道方式进行内容分析,从而开创了国际传播领域。
(1)1956年11月2日,发生了两个重大的国际事件:苏联坦克进入布达佩斯以粉碎匈牙利人的暴动; 英国、法国和以色列武装军队进攻埃及,以便对苏伊士运河危机作出反应。“冷战”双方都采取了军事行动,而且又小是彼此针对对方,这史无前例的事件导致了世界主要大报的重要新闻报道。
(2)施拉姆对世界上14家主要大报报道这两个事件的方式进行犷内容分析。他的《世界新闻界的一天》01959)表明,每一份报纸的意识形态立场直接影响它的报道。例如,苏联《真理报》将苏伊士运河危机放在头版的显要位置,但是很少提到苏联在匈牙利的军事行动; 美国《纽约时报》对两个新闻都予以重点报道; 法国《世界报》特别以布达佩斯为中心。
(3)施拉姆的研究有助于开创国际传播领域,尤其是国际新闻流通的研究。施拉姆相信,比较传播体系的研究是门扎实的学问。因为在某种理论的意义上,只以‘个国家为中心(尤其是如果这个国家是极不典型的美国的话)的传播学,是过于有限的。施拉姆不仅自己作了比较分析,而且督促他的同事和学生也做这样的工作。他告诉他的斯坦福大学传播研究所的同事们,希望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既从事国内的研究,也从事美国以外的研究。因此,施拉姆的研究所作为从事国际传播研究最有声望的地方而逐渐出名了。
三、分析题
8. 什么是受众的主动性? 你认为受众在媒介使用中具有主动性吗? 为什么?
【答案】(1)学界对受众主动性共有5种不同的表述
①选择性
受众可以在众多媒体内容间进行辨别和挑选,并有计划地使用。比如我们会按时收看某个节目或在多个节目中选择某个节目。但是不少受众,特别是重度受众的媒体使用可能缺乏明确的选择性。此外,选择性也会受到多种外在因素的影响,比如我们的社会期待、使用的费力程度。
②功利主义
这是使用与满足的主要观点。使用的主动性就表现在使用特定的媒体满足自己的需要。
③「的性
受众的使用不是随意的,而是受到明确的目的指引。特别是对于有计划地收视、订阅的受众来说,这一点尤其明显。
④抵制影响
受众可能意识到信息中的说服性内容,回避或者积极地降低这种影响,即人们所说的“顽固的受众”。
比如费斯克提出使用者可以对讯息的意义进行重构,生产新的资本来抵抗传播者的影响。
⑤参与
这是一种全神贯注的接收状态,受众参与度越高,越会积极地思考或反馈,把媒体内容与自己的实际相联系,甚至会与他人就传播内容进行讨论。相反,低参与度的受众则心不在焉,缺乏对传播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2)受众在媒介使用中具有主动性
虽然对主动性的表述存在不同的侧重,但是学者们同意,积极性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它不是一个固定的点,而是一段光谱,从主动到被动之问存在着多种中间状态。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主动性可能也会有差别,你可能在阅读报纸的时候参与度很高,但是在休息放松看电视娱乐节目时,主动性又很低。
9. 李普曼关于舆论形成过程的理论是在印刷媒介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提出的,这些理论在今天是否仍然成立? 为什么?
【答案】李普曼关于舆论形成过程的理论是在印刷媒介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提出的,这些理论到今天在一定程度上成立。具体分析如下:
(1)李普曼认为,现代民主制度的良性运转,依赖于理性的民意,而理性的民意来源于精确的新闻报道。
①之前的自由主义者一直坚持认为,只要给媒体和公众自由,在观点的自由市场中,人们就会得到不断修正的真理。
②但是李普曼指出,即使这些强制性权力完全消失,由于我们无法精确地复制外部世界的图像,人们仍然无法形成理性的民意。真理和民主只存在于交流中。
③重要的不是能否精确地反映世界,而是是否通过交流达成关于外部世界的共识。
(2)网络时代的舆论受到普通大众的影响
今天的环境为网络时代,媒介存在的根本机制仍然一样,舆论同样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部门,其本质没有改变。但同时不能回避的是网络给予大众更自由的言论机会,人们可以很容易的获得媒体把关以外的新闻事实,有利于形成对世界的真实全面认识。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