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硕]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内部冲刺班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何理解“用事实说话”中的“说话”?

【答案】这里的“说话”,并不是日常生活中人们聊天、谈话,而是特指有目的的信息传递,通过报道表达某种意见、观点。从宏观的角度定义,“说话”就是要达到某种传播目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舆论导向。

(1)传播的目的是说话。按照传播学的观点,写新闻是为了传播,而传播本身就含有一定的说话的意义。事实一旦被报道了,就变成了“被传播的事实”。事实的传播总是为了某种目的,即使没有明确的特定目的的事实传播,也总要产生某种影响。“说话”,就是为了通过新闻传播形成社会舆论,从而产生社会影响。

(2)选择就是在说话。新闻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的报道。既然是“报道”,就包含着记者的主观行为,即意味着记者对报道对象的选择、叙述、描写与再现,这就是主体对客体的作用。换句话说,都是记者在“说话”。

(3)新闻与说话无法分家。从新闻写作的角度讲,写一篇报道,尤其是综合性消息和通讯,总要有一个主题思想,围绕着主题思想才能取舍材料,统率全文。而主题思想就是“说话”,就是记者企图通过新闻报道有目的地传达的信息、表达的倾向性与观点。因此在新闻写作的实践过程中,新闻事实与说话也是无法分家的。

综上所述,“事实”是客观存在; “说话”是主观意图。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形成了新闻写作的基本矛盾,“用事实说话”正是解决这对矛盾的力一法。

2. 简述社会观察通讯的基本类型。

【答案】(1)按题材分类

①话题型

话题型,指通讯所报道的内容,正是此时大众议论的热门话题,或者大众对其感兴趣、有可能成为热门话题的社会现象。这类选题大多比较浅近,比较容易为读者所接受。

②课题型

课题型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与问题是具有长远的、重大的意义,深入研究下去,可能涉及法律制度、国计民生、历史文化传统、国民素质等深层结构问题。

(2)按报道方式分类

①展现型

展现型通讯及时追踪社会上出现的新事物、新动向,所报道的题材大都是读者略知大概而不知详情的现象,因而有极强的获知欲。这类通讯要求记者目光敏锐,对新题材反应及时,在报道方式上偏重于展现而不求纵深。

②音iJ 析型

剖析型通讯大多报道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矛盾、问题类题材。这类题材往往己为社会所关注,但受众获知的表面信息虽多,却缺乏对这类问题高屋建r , }a的信息梳理和根源剖析。因此,这类通讯的报道方式大多在纪实的基础上剖析问题。

3. 5%公众期待春运增开不同价位列车

今年“春运”,铁路部门将在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和成都铁路局部分车站试行火车票实名制。上周,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网对5000人进行的调查显示,83.1%的人赞成火车票实名制,6.5%的人表示尚需观望,只有10.4%的人明确表示反对。

【答案】

二、论述题

4. 论述微博的传播特征一一从“网络围观”的效应角度。

【答案】(1)网络围观的含义

①网络围观是建立在互联网物质架构和网络化逻辑的基础之上,以延伸的视觉形成的虚拟围观现象,围观者在网络空间对被围观者进行话语评判。有时围观者的行为会延伸至现实世界,从而对被围观者产生直接影响。

②网络以其快捷、开放、交互的特性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在网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找到自己关注的事件、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人们不再是袖手旁观的看客,而是心怀公平正义之心表示自己的立场主张。

③有人认为“网络围观就是不明真相群众的一种猎奇和世俗化的行为’夕,甚至指出“是一种典型的网络暴力”,这一说法遭到了广大民众的批判。从这两年的网络围观事件中可以明显看出,通过网络这一平台,公众的参与意识大大增强,很多时候,公众的网络围观发挥着着舆论监督的作用。

(2)“网络围观”效应中微博的传播特性

网络围观并不是现实围观在互联网上的简单重现,而是伴随着网络的出现和发展而产生的网络社会景观。从“天价香烟”事件到“我爸是李刚”一事再到“郭美美”事件,这些网络事件冲击着网络和现实社会,引发了人们多维度的思考。这些事件的曝光无一例外都是首先在微博中曝光出来。综合分析近年来所发生的网络围观现象,可以看出“网络围观”的主要“战场”是微博,在“网络微观”效应中微博的传播特性包括以下几个特点:

①虚拟性

这是网络围观和现实围观的最大区别。网络围观是发生在以互联网为基础条件的虚拟的网络场景之中。围观者并没有亲临现场直接参与事件,而是坐在电脑前通过网络对事件给予关注,发

表观点、表明立场。比如最常见的跟帖、网易的“盖楼’夕、微博转发等,公众只需要轻点鼠标键盘,即可以轻易参与到事件中来。

②自发性

网络的匿名性提供了自由真实表达的背景和平台,身份的不确定性使人们摆脱束缚,自

由地发表意见。网络赋予人们的自由使得在网络围观的过程中形成一个个以网络为平台的无组织群体聚合,他们本是互相孤立的,但会因为某个事件聚拢在一起。比如郭美美事件,因为郭美美在微博上炫富,引来越来越多的网民围观,抱着仇富的心理,网民将郭美美的身份被彻底曝光,郭美美瞬间成为公众批判的焦点人物。

③持续性

现实中,人们往往出于好奇去围观,时间常常很短。而在网络围观中,因为关注时间有差、关注人数众多,围观随着事件发展往往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有时,随着事件的发展还会牵扯出相关的其他事情,使得围观的时间越发延长。

④网络围观会与现实围观相结合

有时,网络围观会与现实围观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网络围观队伍的壮大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公众关注并加入到事件中来,距离事发地点近的公众可能会亲临现场加入现实围观的队伍中; 另一种情况是现实的围观通过网络得到了传播,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网络围观,那么网络围观很有可能聚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推进事件的进一步发展。

⑤网络围观涉及的事件范围广

围观是个中性词,网络的自由使网络围观所涉及的事件范围广阔。既有“天价香烟’,、“局长开房”等一列负面事件,又有“天宫一号发射”、“怀念乔布斯”等正面事件。

(3)网络围观的作用

①较之传统媒体而言,信息更加丰富的网络媒体己经成为网民了解社会的重要窗口,一些无法在传统媒体上被关注的内容可以在网络中出现,使人们更客观、全面地了解真实的社会。不仅如此,围观中许多民间精英的评论充满智慧和才气,在“真理”与“谬误”的论战中彰显了理性的力量。

②网络围观是公民意识兴起的表现。民众以围观的方式影响公共话题,推进公共事务的发展。网络围观很容易聚集起每一个参与者的思想,从而形成强大的民意而对现实社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力。所以网络围观是一支不容忽视的社会舆论力量,代表着社会舆论的发展方向。

③同时,也应看到网络围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一些好事者会趁机发布一些耸人听闻的虚假消息吸引网民; 被围观者的隐私往往会无情地遭到暴露,还必须承受网络泄愤性的话语带来的压力; 我们在看到网络围观积极的作用的同时,也要意识到其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在保障公众正当行使权利的前提下,加强监管,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

5. 如何写好散文式新闻? 散文式新闻应该向散文借鉴些什么?

【答案】(1)散文式新闻向文学借鉴的应是某些写作技巧,而绝不能违背新闻的真实性,这是基本原则。绝不能像文学那样张开想象的翅膀,哪怕合理想象也不行,这是新闻与文学的本质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