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硕]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风貌通讯的分类。
【答案】风貌通讯的选材比较广泛。如果按内容划分,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综合报道某个地区、某条战线的今昔变化和新的建设成就。报道地方的新变化和新的建设成就是风貌通讯的重头戏。这种报道在综合性大报上尤其常见。(2)报道某地的风土人情,人的精神面貌。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各地迥然有别的风土人情,往往是足不出户的读者最感兴趣的题材。(3)报道历史文化遗产,以景写情,睹物思人。重游中外历史文化遗产的诞生地,使人领略文化韵味,聆听历史的足音,启发思绪,陶冶情操。
2. 怎样认识新时期工作通讯的重要性?
【答案】工作通讯反映不同领域、各行各业工作中的新情况、新办法、新经验、新矛盾、新问题或者新趋势。不同历史时期工作通讯都发挥过重要的指导作用。新时期,各行各业的工作方式与内容都在变化,工作通讯的内涵与外延也随之拓展,在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进行报道的同时,还沟通各行各业,交流彼此工作方面的信息,向受众直接传达各行各业政策、工作层面的信息。
(1)工作通讯展不各项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发现和提炼启迪人的新思想、新观念。
报道典型经验,工作通讯以其篇幅和时效的宽容度,一直是最具有传播效果的报道体裁之一。它选题偏重于成熟经验,带来的新思路、新观念成为党和政府指导工作、引导舆论的有力武器。
(2)反映工作中的问题和教训,揭示这些问题和教训中带有普遍意义的内涵,以引起社会的注意,推进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这种类型的工作通讯比较多地体现在调查性报道上,这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青睐的一种报道形式。它的报道内容更侧重于揭露问题,展开批评。
(3)剖析工作中的难点问题,探讨对策与解决的方法。
这种类型的工作通讯比较多地体现在分析性报道上。它不仅通过调查展现出工作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还要对此进行分析与解剖,找出问题的原因,探寻可能的解决方案。
3. 重读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就风貌通讯的采写以及记者素质,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答案】(1)1935年7月至1936年6月,范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名义前往中国西北,足迹到达川、陕、青、甘、宁夏、内蒙等省市,全程四千余里。发表的通讯集成《中国的西北角》,较为全面真实地反映了民国时期中国西北的社会环境和人民的生活状况,作者将自己的感情融入
文字,读后感觉到作者的爱憎、愤怒和忧虑之情绪。
冒着生命危险深入荒无人烟的雪山草地需要超乎寻常的勇气和毅力,“记者本亦是视生命如草芥之人”,范长江的责任感和对亲身实践的重视,最终让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西北的土地,得到一手的资料,为民众、为历史创造了宝贵的财富。
(2)同时,在通讯集里也可以读出他的孤独感:“惟他们(两名撒哈拉向导)彼此用突厥语谈话,记者丝毫不解,颇有身入异域之思”,当他在无边的戈壁滩孤独前行时,也念起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的诗句。然而,这样的环境客观上也促使范长江更深入地思考社会问题之根源、人生奋斗的意义。川西高原的夜晚,当他晚上荷枪披被,值夜警备时,却能在荒芜的环境和静谧的心绪中不断思考人生。
(3)在进入青海、陕甘一带之后,作者对于社会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篇幅增加,解决策略也更加中肯。也许是途中这类境况太多,刺激作者思考更为直接、实际的解决方法:对兰州经济地位衰弱的分析,以及重税苛捐的危害和根源,对渭河平原商业衰退的解释,对青海民族宗教问题的思考等等,都为当地百姓的利益贡献了自己的心血。得出这样的思考和成果,除了范长江先生具有的敏锐的眼光和深厚的历史修养外,更重要的是他高度的社会责仟感、对百姓的情谊和对民族前途的深深忧虑。
二、论述题
4. 试述从文体特征来看,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答案】从文体特征来看,通讯与消息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1)通讯报道的事实比消息详细、完整、富于情节,可以满足读者欲知详情的需要。
通讯是一种详细、深入的报道。一个事件发生了,消息往往是将事件的几个新闻要素报道出去:何事、何时、何人、何地、状况、原因等,让受众尽快了解到最重要的概括性信息,而通讯则往往在消息之后,将这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等读者渴望知道的详细信息加以整合,然后完整地报道出去。它满足了读者在知晓新闻事件大致结果后探求深层原因和获知详细过程的衍生兴趣,也有利于人们较完整、较深入地了解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因此,详细、深入、完整是通讯文体的突出特色。
(2)通讯报道的事实往往比消息更形象、更生动,它以感性的素材还原生活的原生形态,使这种文体更具感染力。通讯具备吸引力的秘密,就是充满了生活的“原汁原味”。它把人们熟悉的生活和不熟悉的新闻现场推到读者眼前,使读者去认识,去感知,并在感知中形成自己的体验。一句话,通讯比消息更多地触动读者的感官。
(3)通讯的文体较自由
消息的结构尽管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毕竟有一个较为固定的结构方式:导语+主体。而通讯的结构没有上述消息类似的“格式”,没有导语和主体之分的固定结构,文体比较自由,有些类似于散文体,在表现形式上给予作者很大的创作舞台。各种笔法,各种结构,各种风格,都可以容纳在通讯这种文体中。可以从头到尾顺叙事实,也可以从尾到头倒叙事件; 可以用白描手法再现人物、再现现场,也可以触景抒情、缘事议论。可以用序数将报道分为几个大段来写,也可以用小标题
来分割段落; 可以写对话体,也可用日记体。可用第三人称,也可用第一人称。另外,像时空穿插的“蒙太奇”手法,像评书段子一般的悬念设置,都是屡试不爽的“保留节目”。总之,通讯文体在表现形式上相当自由洒脱,它给记者建构了一个可纵横悠肆、飞转腾挪的创作舞台。
(4)通讯的主题鲜明、结构完整
消息是信息型文体,要求速报。有些消息,如简讯,甚至无需提炼主题。通讯则不然。主题对通讯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通讯是作者有意识组织起来的文体。将各种各样的、大大小小的、有粗有细庞杂的事实材料组织在一起,没有一根主线把材料串起来是不可想象的。而主题的残缺、含混,也正是许多通讯失败的通病:中心不明、杂乱无章。因此,每篇通讯都必须有主题来统领素材。
从主题的角度来讲,文章中的每一个素材一一无论什么样的事实材料都是对主题有用的,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讯一旦完成,其结构是完整、严密、不容任意拆散的:有头有尾,环环相扣,其功能是以“整篇”为单位发挥作用。消息的“段落”在排版时可以根据版面的要求进行裁剪。而通讯一般不能任意砍去其中的段落,那样将使通讯的结构支离破碎,难以卒读,因为它破坏了通讯结构的完整性。
(5)通讯体现出作者较强的主体意识和个人风格
从理论上讲,无论消息还是通讯,都是记者有目的的写作,都表现了作者的主体意识。通讯内容丰厚、题材广阔,它需要作者对素材的强有力的把握。选择什么事实,不选择什么事实,如何表现这些事实,完全受记者主体意识的支配,即思想的支配。在一篇具体的通讯作品中,作者的主体意识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品有鲜明的主题; 二是作者常常以真情为文,以情动人。
采写一篇通讯时,记者面对的往往是复杂的、多层次的事实,如一个人坎坷的一生、一个事件的大小情节,一种社会现象的层层叠叠的因果链条。记者要向大众传播这些复杂的事实,必须经过一番周密的调查研究,即通过采访对事实有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认识过程。达到了对事物的较深层的认识之后,就要考虑到如何表达的问题一一根据时代背景、大众兴趣和媒体报道方针确立自己的主题,然后紧紧围绕主题选择素材来结构文章。因此,一篇通讯的主题、选材和结构方式,都不是简单“搬运事实”的工作,都需要作者的思想观照。
在阅读消息的时候,读者常常在一瞥之间就能辨别出最重要的信息,因为最重要的信息常常在导语中凸显。同样,在阅读通讯的时候,读者也可以一眼就看到作者的价值判断、观点和主张。通讯中作者的主体意识表现得非常鲜明,读者或者通过标题,例如:《洪水无情人有情》、《在大海中永生一一邓小平同志骨灰撒放记》、《人民呼唤焦裕禄》,或者通过作者直截了当的议论就可以感知作者鲜明的是非、爱憎和褒贬。
(6)消息多用概括性手法叙述事实,通讯则多用详述和描写手法表现事实
消息文字要求简练明快,因此,常用概括叙述的方法,而通讯的素材比较详细,因此多用详述、白描手法再现事实,强调事实的生动性和可感知性。
(7)与消息相比,通讯时效性稍差
对于重要的事件,人们通常用消息在事件发生后最短时间内抢先报道。随着现代化的报道手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